基于隶属云的车载传感网移动模型研究
本文选题:车载传感网 切入点:移动模型 出处:《长安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作为物联网技术的典型应用,车载传感网已成为提高道路通行质量的优先发展技术。由于城市道路车流量较大,构成具有一定密度、稳定的车载传感网成为可能。车载传感网中,节点的高速移动导致网络拓扑结构频繁变化,网络特性受限。影响节点移动行为的因素具有模糊性和随机性等不确定性,传统的车辆移动模型已不能准确表征节点的移动规律。因此,针对节点移动的不确定性,开展车载传感网移动模型研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仿真分析了现有车载传感网节点移动模型,归纳了各模型节点移动的差异性及不足。结合车载网节点移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分析,提取了相对速度、相对位置、时间依赖度、空间依赖度和路面依赖度5类不确定性指标。计算得出了每个指标的云数字特征,利用云模型完成不确定性指标定性分析与定量描述之间的转换,解决了节点移动过程中模糊性和随机性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型智能驾驶员模型,可最大程度地涵盖节点移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更真实地表征节点移动规律与策略,拓展了智能驾驶员模型的描述能力。依据道路实测数据,对比改进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得出的加速度与速度值,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合Vanet MobiSim与NS2仿真平台,对比改进模型与智能驾驶员模型对路由协议的影响。以平均端到端时延与分组数据投递率指标,表征两种移动模型对路由协议的影响程度。验证与分析表明,改进模型可客观反映城市道路上的车辆移动行为,与智能驾驶员模型相比,提高了在交通运行环境复杂时通信链路的稳定性,更真实地表征了车辆移动规律。
[Abstract]:As a typical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the vehicle-borne sensor network has become the priority development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road traffic quality. Stable vehicle-borne sensor network is possible. In vehicle-borne sensor network, the high speed movement of nodes leads to frequent changes in network topology and limited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node mobility are uncertain, such as fuzziness and randomness. The traditional vehicle movement model can not accurately represent the moving law of nodes.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the mobility model of vehicle sensor network is carried out in view of the uncertainty of node movement. It has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This paper simulates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vehicle sensor network node movement model, sums up the differences and shortcomings of each model node movement, combines with the uncertainty analysis in the vehicle network node movement process, extracts the relative speed. The relative position, time dependence, spatial dependence and road dependence are five kinds of uncertain indexes. The cloud digital features of each index are calculated, and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of uncertainty index is completed by using cloud model. The fuzziness and randomness in the process of node movement are solved. An improved intelligent driver model is proposed, which can cover the uncertainty in the process of node movement to the greatest extent and represent the law and strategy of node movement more realistically. The ability to describe the intelligent driver model is expanded. The validity of the model is verified by comparing the calculated results of the improved model with the measured acceleration and velocity values according to the measured data of the road. The simulation platform of Vanet MobiSim and NS2 is used to verify the validity of the model. The influence of the improved model and the intelligent driver model on the routing protocol is compared. The average end-to-end delay and packet data delivery rate index a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influence of the two mobile models on the routing protocol. Compared with the intelligent driver model, the improved model can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mobile behavior of vehicles on urban roads. Compared with the intelligent driver model, it can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links when the traffic environment is complex, and represent the vehicle movement law more truthfully.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3.67;U4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燕君;孙扬;;低占空比传感网的端到端延迟控制方法[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S1期
2 任伟;张金伟;;基于传感网的火灾逃生智能路径选择[J];科技视界;2014年08期
3 牛旭亮;李昊阳;王慧鑫;;基于数据查询的传感网网关地址映射方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06期
4 ;首个传感网国家标准将诞生[J];中国设备工程;2011年08期
5 张洪喜;高雪;方伯們;;基于传感网的铁路货场智能系统研究与开发[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2年01期
6 滕云;;基于传感网的电缆监测系统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年34期
7 付蔚;税梦玲;王平;;6LoWPAN家庭无线医疗传感网及监测节点的研究[J];自动化仪表;2012年12期
8 郑增威,吴朝晖,林怀忠,郑扣根;可靠传感网聚类路由算法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年10期
9 王希忠;钟晓睿;陈德运;曲家兴;方舟;马春光;;基于异构性的传感网密钥预分配协议设计与评测[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4年03期
10 饶元;朱军;傅雷扬;;星地传感网QoS路由机制研究进展[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慧;陈金鹰;朱军;;传感网——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赵振宇;陈金鹰;;传感网及3G新商机[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何明;;传感网在纺织业的应用[A];“五洋杯”2010年江苏纺织学术论文集[C];2011年
4 杨光松;肖明波;程恩;张静;;水声传感网中节省能量的寻路机制[A];中国通信学会通信软件技术委员会2009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李燕君;孙扬;;低占空比传感网的端到端延迟控制方法[A];2013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第四分册)[C];2013年
6 陈曦;冯瑞;张卫;;面向上层应用的传感网数据过滤方法[A];200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雪坤;陈金鹰;季翔宇;;ZigBee技术在传感网中的应用研究[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姗姗;吴慧;卢祥林;饶云江;王杰;;基于光纤传感网技术的智能油田综合监测系统[A];全国第15次光纤通信暨第16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琼玲 虹全;无锡加快传感网技术攻关[N];中国电子报;2009年
2 扬帆;无锡北邮携手建设传感网研究院[N];无锡日报;2009年
3 龚兴;工信部将全力支持传感网发展[N];中国工业报;2009年
4 记者 扬帆;争分夺秒,进军传感网产业[N];无锡日报;2009年
5 丛林;专家聚锡研究传感网标准制定[N];无锡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王磊;让传感网技术造福于人[N];科技日报;2009年
7 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吴伟新;国家(无锡)传感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揭牌[N];科技日报;2009年
8 英洁;无锡传感网产业快马加鞭[N];无锡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合作共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N];无锡日报;2009年
10 陆峰;合作共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N];新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杜晓玉;面向水环境监测的传感网覆盖算法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2 陈向益;异构传感网复件攻击检测方法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3 胡升泽;面向应急协同的移动传感网数据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4 陈泽强;传感网整合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5 张帆;机械装备状态监测的光纤光栅传感网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6 孔令和;绿色传感网的资源优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张琳娟;基于车载传感网的交通异常信息检测与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8 王怿;水下传感网时钟同步与节点定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黄俊杰;模型约束下的无线传感网覆盖优化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吉书强;基于压缩感知的气象传感网数据融合技术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王东亮;基于蚁群算法的传感网路由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黄敏;基于蓝牙4.0的人体传感网的研究与设计[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邵媛媛;传感网的抽象与适配[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5 李守峰;基于蓝光LED的水下传感网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6 宋庆辉;基于嵌入式的防火传感网的关键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7 曹光耀;森林生态传感网的实用化定位与巡检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8 吴碧霞;认知传感网中节能感知、MAC协议识别与调制识别算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9 王萌萌;基于压缩感知的海洋监测传感网高能效传输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10 霍扬扬;异构传感网信号融合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955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595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