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变密度法在车身焊点布置拓扑优化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04-13 00:37

  本文选题:车身 + 焊点布置 ; 参考:《机械科学与技术》2016年03期


【摘要】:为探索焊点布置对乘用车车身振动特性的影响,将变密度拓扑优化法应用于车身焊点布置的设计中,改善乘用车车身共振问题。首先,确定影响车身低阶模态频率的关键部件,然后将车身结构进行分区,最后应用变密度法对车身关键部件的焊点进行分区拓扑优化。结合乘用车车身焊接工艺,以车身低频固有振动特性为优化目标,以车身焊点体积最少为约束条件,以焊点单元密度为设计变量,对车身结构焊点布置进行拓扑优化。经模态分析,结果表明拓扑优化后车身焊点数目缩减了2.38%,车身的一阶模态频率为27.53 Hz,提高了1.28 Hz。将变密度法应用于乘用车车身焊点布置拓扑优化设计,有助于确定车身焊点的最佳布局,减少结构共振的可能性。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older joint arrangement on the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assenger car body, the variable density topology optimization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 design of body solder joint layout to improve the resonance problem of passenger car body.Firstly, the key components affecting the low-order modal frequency of the body are determined, then the body structure is partitioned. Finally, the zone topology of the solder joint of the key parts of the body is optimized by using the variable density method.Combined with the welding process of passenger car body, taking the inherent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vehicle body at low frequency as the optimization objective, taking the minimum volume of the body solder joint as the constraint condition and the density of the solder joint unit as the design variable, the topology optimization of the body structure solder joint arrangement is carried out.The results of modal analysi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solder joints is reduced by 2.38 after topology optimization, and the first-order modal frequency of the body is 27.53 Hz, which is increased by 1.28 Hz.The application of variable density method to the topology optimization design of passenger car body solder joint arrangement is helpful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layout of body solder joint and reduce the possibility of structural resonance.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
【基金】:江西省教育厅青年科学基金项目(GJJ11034)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2BAB216028)资助
【分类号】:U463.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忠于,刘伟香;汽车车身结构的布设与安全性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3年04期

2 陈德昱;车身碰撞修复[J];汽车实用技术;2003年02期

3 汪卫东;国外汽车车身开发的特点分析[J];上海汽车;2004年01期

4 卢海峰,李军;基于特征体系的车身结构模型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4年12期

5 杨通顺;车身制造中的革命——新车身结构制造的典型实例[J];汽车与配件;2004年13期

6 仲志刚;方禾;陈炜;吕盾;陈磊;;基于数值模拟的车身结构件多步冲压工艺优化[J];轻型汽车技术;2004年03期

7 陈燕;大客车车身结构的力学分析[J];客车技术与研究;2005年04期

8 李建新;现代汽车车身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5年05期

9 杨雄飞;;现代车身材料[J];汽车工艺与材料;2007年07期

10 李学修;黄虎;刘长虹;;基于试验设计分析方法的轻卡车身结构优化[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平;;基于计算机仿真的汽车车身及零部件数字化设计方法[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2 徐建全;陈铭年;林大同;;汽车车身结构的接头研究进展[A];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提升福建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徐建全;陈铭年;林大同;;汽车车身结构的接头研究进展[A];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提升福建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肖攀;周定陆;;基于台架试验方法的车身疲劳分析[A];“技术创新与核心能力建设”重庆汽车工程学会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郎勇;;车身牵引装置的设计[A];第九届河南省汽车工程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兰凤崇;赖番结;陈吉清;马聪承;;泡沫铝复合板材料高刚度车身结构的基础研究[A];面向未来的汽车与交通——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精选[C];2013年

7 路洪洲;王文军;王智文;郭爱民;路贵民;;基于轻量化的车身用钢及铝合金的竞争分析[A];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黄小平;;浅析车身几种常见的固定顶盖装饰条的结构[A];自主创新、学术交流——第十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张正;;汽车车身装焊夹具的协调性与统一性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10 徐文忠;曾祥群;徐文寿;;一步法涂装、制造玻璃钢车身的研究[A];环保型涂料及涂装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任秀平 译;未来钢质汽车——引领车身结构前沿创新[N];世界金属导报;2012年

2 ;国际钢协:未来钢质车身能减重39%[N];世界金属导报;2013年

3 张志勤 何立波 高真凤;世界轿车车身高强度钢应用进展[N];中国冶金报;2012年

4 孟岩 林元君;汽车安全的两大误区[N];经理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黄震 王博;心向高处[N];当代汽车报;2006年

6 杜凉;概念车——别具匠心 独具魅力[N];上海科技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周丽娟;新车排队来 且莫挑花眼[N];中国汽车报;2002年

8 李;GOA技术提升汽车碰撞安全性[N];中国电子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黄震 孙晓红;内外兼修[N];当代汽车报;2006年

10 管学军;大众在华部署第二个平台[N];中国工业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迟瑞丰;乘用车概念车身参数化设计、仿真、优化一体化关键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曹友强;基于机敏约束阻尼的车身结构振动噪声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左文杰;简化车身框架结构建模与快速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黄颀;汽车车身部件约束变体建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刘波;知识驱动的车身结构设计方法研究及相关软件开发[D];吉林大学;2007年

6 石琴;基于现代设计理论的车身结构设计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7 周云郊;钢铝混合材料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关键问题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宋凯;汽车车身结构概念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李亦文;车身结构抗撞性问题的简化建模及优化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曹俊;基于确定性定位分析的车身三维偏差模型及求解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治国;轿车前部车身结构静态强度计算及动态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2 周姗姗;基于车身承载度的半承载式客车结构改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宝越;车身结构概念设计系统中多目标优化模块的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朱恩洲;微型货车车身结构疲劳裂纹的分析与改进设计[D];广西工学院;2011年

5 江义;车身同步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张国耕;车身仿生非光滑表面气动减阻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黄信宏;钢铝混合车身结构件的材料优化匹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8 李良;车身公差分配技术的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09年

9 余本善;基于概念开发阶段的钢铝一体化车身框架正面抗撞性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甘维银;车身结构件成形过程对其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421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7421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0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