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逆向工程的BSG电机的数值仿真技术研究
本文选题:BSG电机 + 性能测试 ; 参考:《辽宁工业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汽车发电机是汽车电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汽车用电设备提供能源,并且为蓄电池充电。随着技术的进步,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越来越高,汽车中的用电设备也随之不断增多,如信号装置(喇叭及各种信号灯等)广播、空调、启动装置等等,从而提高了汽车发电机性能的要求。微型混合动力-皮带传动式起动/发电一体机BSG拥有高效率、低噪声等优点,成为当下研究热潮。本文首先对某一进口BSG电机进行了电机性能测试,并运用逆向工程快速成型技术进行逆向建模,其次对电机模型进行了电磁分析和散热分析,从设计方法和工作机理上分析了该种电机的整体性能,为后续电机结构的优化提供了设计理论参考。通过逆向工程快速成型技术的使用,对国外产品国产化的实现,发电机研发周期的缩短,国内发电机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BSG电机进行了电机性能测试。主要包括起动性能、发电性能以及电机的冷态、热态性能测试等,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为后续电机各项性能的仿真计算分析提供了对比验证根据。(2)对BSG电机进行逆向建模。利用逆向工程技术对某一进口BSG电机主要部件进行了逆向建模:首先应用Handyscan 3D扫描仪对电机各部件进行了点云数据的获取;通过使用专门的逆向软件Geomagic Studio对点云数据进行预处理,将BSG各部件实物模型的立体信息转换成了计算机能直接处理的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利用CATIA完成BSG电机进逆向重构;通过精度检测,最后得到了满足要求的BSG电机重构模型。(3)对BSG电机模型进行电磁分析。通过有限元软件Ansoft的Rxmprt模块对借助逆向工程所建立的重构进行完善,建立了电磁分析模型,利用Maxwell模块对BSG电机做了电磁分析;通过与实验数据比较,验证了所做模拟的正确性;并利用Ansoft软件的Simplore模块,对电机整流系统进行仿真分析。从设计方法和工作机理上分析了该BSG电机的电磁性能,为后续电机结构的优化提供了设计理论参考。(4)对BSG电机模型进行散热分析。基于流体力学、传热学基本理论,考虑电机不同零部件热源的差异性以及电机运转时流体流场和温度场的复杂分布,采用有限体积数值计算方法,对该电机整机温度场进行了仿真计算。对电机内部零部件温度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温度最高部件定子绕组温度分布图,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计算误差在0.4%内,验证了所建数值模型和采用计算方法的准确性。该数值模拟方法为电机温度场分析提供了简捷高效的计算方法,从而提高了电机性能的优化效率、促进国外产品的国产化。(5)对BSG电机进行了结构优化。优化内容主要包括在BSG电机端盖室内设置了钢套结构,克服了普通轴承套高温高载荷下易变形造成轴承晃动的缺点,使得整个电机轴承可以稳定运行,从而延长了电机的使用寿命;在永磁体磁钢的固定位置设置了固定片,既解决了磁钢的固定稳定性差的问题,又对磁钢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使爪极发电机结构得到了改进优化,性能得到了提高。通过逆向技术与传统设计技术的结合,加快了机械产品的国产化进程。逆向技术以及数值仿真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广泛应用,对引进、消化、吸收国外产品的先进技术,国内发电机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motor performance test of BSG motor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inverse engineering rapid prototyping technology . ( 4 ) Heat dissipation analysis of the BSG motor model is carried out . Based on the fluid mechanics and the basic theory of heat transfer , the temperature field of the motor is calculated by using finite volume numerical method .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3.6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翰通,李明,顾佳明;逆向工程应用中的技术集成及优化再设计[J];机械工程师;2002年07期
2 石;逆向工程产品[J];航空工程与维修;2002年01期
3 张伟,姜献峰,马亚良,孙毅;逆向工程误差剖析与质量控制[J];机电工程;2001年01期
4 季劲松,单岩,童水光,梁建国;逆向工程中的对称基准快速重建[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1年04期
5 曹军旗;中小企业实施逆向工程的方法[J];现代制造工程;2002年12期
6 ;逆向工程如何满足设计和造型需要[J];机电信息;2002年05期
7 李志扬,朱昱,宗志坚;基于逆向工程的油箱开发[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02年04期
8 林峰,巫少龙,周建强;逆向工程及其关键技术[J];机械制造;2003年08期
9 ;产品开发的未来趋势——逆向工程[J];模具制造;2003年10期
10 胡国军,钱荣芳,冯方,蒋伟江;基于实物原形的逆向工程技术应用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渝;张旭;;逆向工程在汽车冲压产品开发中的应用[A];重庆汽车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张丘;;逆向工程相关技术及应用[A];第二届全国信息与电子工程学术交流会暨第十三届四川省电子学会曙光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孙忠良;洪军;田世昌;;逆向工程成本计算方法的技术研究[A];晋冀鲁豫鄂蒙云贵川沪甘湘渝十三省(市区)机械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机电工程类技术应用论文集[C];2008年
4 吴栋华;;面向快速成型的逆向工程[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5 臧加伦;;逆向工程概述及其在柴油机零件上的应用[A];2010年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C];2010年
6 张瑞;李建华;;逆向工程的关键技术及其最新发展[A];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第六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金涛;陈建良;童水光;;集成逆向工程系统及相关技术研究[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郑文荣;王树宗;刘刚;;软件逆向工程应用研究[A];全国第19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9 吴小晴;冯兰芳;李丰;田华仁;惠延波;;面向数字文物的逆向工程技术应用研究[A];晋冀鲁豫鄂蒙云贵川沪甘湘渝十三省(市区)机械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机电工程类技术应用论文集[C];2008年
10 龚友平;陈国金;陈立平;;逆向工程约束识别及归约处理[A];中国计算机图形学进展2008--第七届中国计算机图形学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本报驻加拿大记者 杜华斌;“开膛破肚”电子产品为了啥[N];科技日报;2011年
2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秘书长 陈光祖;逆向工程:高效开发方式[N];中国汽车报;2002年
3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陈光祖;逆向工程:汽车开发的高效形式[N];中国商报;2003年
4 万平国;隐匿并不保证安全[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5 记者 冯竞;重庆启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武;面向需求及设计的逆向工程关键技术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2 吴尧锋;逆向工程中基于语义的复杂零件描述与建模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严庆光;面向多点成形的逆向工程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鞠华;逆向工程中自由曲面的数据处理与误差补偿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5 平雪良;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在逆向工程数据测量与处理中的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6 张鹏;一种基于液面的产品截面轮廓逆向工程系统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7 马淑梅;面向产品快速开发的集成逆向工程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8 潘洋宇;面向逆向工程的小波技术研究与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9 周天祥;逆向工程中数据分片及模型重建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龚友平;逆向工程中基于特征约束模型重建理论与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蔓;逆向工程及CAM技术在工艺品开发中的研究与应用[D];贵州大学;2015年
2 景乙桐;某型军车车身逆向建模与车门抗弹性能仿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宁;基于逆向工程的石材艺术制品数控加工与检测[D];沈阳建筑大学;2015年
4 顾小进;逆向工程辅助的废旧零部件再制造方法及关键技术[D];重庆大学;2015年
5 马平平;基于逆向工程的BSG电机的数值仿真技术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6年
6 桓磊;计算机逆向工程理念和技术在雕塑实践中的应用[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7 殷浩;基于逆向工程开发模式的工业设计流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8 来振华;顺向工程与逆向工程结合的数字化汽车设计流程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马竹根;形式化技术在逆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6年
10 王静静;基于产品基因的逆向工程的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073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2107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