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WS2001同步器试验台架及试验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9-10-13 19:42
【摘要】:为建立适应我国重载车辆变速箱结构特点和选用油要求的润滑油摩擦特性评价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重负荷车辆WS2001变速箱,建立WS2001变速箱同步器台架。为探索研究变速箱油对同步器使用性能的影响规律,结合我国重载车辆变速箱实际使用状况及技术特点,参照SH/T 0756-2005、CEC L-66-99等标准方法,制定WS2001同步器台架摩擦特性试验方法。参比油试验表明,建立的WS2001同步器台架能够满足变速箱油对同步器的摩擦特性的评价工作,评价方法可靠,具有较高重复性和区分性。
【图文】:

同步器,变速箱,试验台,实物


1.1变速箱台架及同步器试验件WS2001同步器台架以重载车辆变速箱为主体搭建,其使用的是惯性锁环式同步器,其技术参数见表1,装置见图1,,其内部结构见图2,其中同步器为试验部件,同步环的结构参数如表2所示。图2(a)所示为钢制锥体,图2(b)所示为在内锥面刻有沟槽并对沟槽表面进行喷钼处理的钢制同步环。表1试验台主要技术参数Table1ThemaintechnicalparametersofWS2001synchronizerbench换挡力F/N400~3000转速差△ω/(r·min-1)30~120润滑油温度t/℃30~120采样频率f/kHz1~10循环次数N/次1~100000图1WS2001变速箱同步器试验台实物图Fig1WS2001synchronizerbench图2WS2001变速箱内部图(锁环式同步器)Fig2ThesynchronizerofWS2001表2同步器结构参数Table2Thestructureparametersofsynchronizer同步环宽度W/mm12.5同步环名义直径d/mm132摩擦锥面半锥角α/(°)6.5总摩擦面积A/mm25977试验台架由变速箱、动力系统、仪表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以及满足试验要求所需的附属设备组成。为满足台架试验需要,在WS2001变速箱同步器台架上设计安装了温度、转速和换挡推力测量点,可直接采集到实时的温度、转速、摩擦力矩和换挡位移。同时,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台架试验流程。1.2台架各部件及仪表的选择根据实际调研结果可知同步器工况条件范围:换挡力为559.62~1277.46N,同步环转速为563~2100r/min,锥体转速为1300~2100r/min,温度为60~100℃。WS2001变速箱同步器台架,通过动能差将实际工况转换得出换挡力为560~1277N,输入轴转速限定为200r/min,主轴转速为790~1399r/min。根据转速和电机功率的技术要求,选用美国Kollmorgen公司生产的无刷伺服电机,其中与主轴端连接的伺服电机规格型号为B-804-B

锁环,同步器,变速箱


魈宕?建,其使用的是惯性锁环式同步器,其技术参数见表1,装置见图1,其内部结构见图2,其中同步器为试验部件,同步环的结构参数如表2所示。图2(a)所示为钢制锥体,图2(b)所示为在内锥面刻有沟槽并对沟槽表面进行喷钼处理的钢制同步环。表1试验台主要技术参数Table1ThemaintechnicalparametersofWS2001synchronizerbench换挡力F/N400~3000转速差△ω/(r·min-1)30~120润滑油温度t/℃30~120采样频率f/kHz1~10循环次数N/次1~100000图1WS2001变速箱同步器试验台实物图Fig1WS2001synchronizerbench图2WS2001变速箱内部图(锁环式同步器)Fig2ThesynchronizerofWS2001表2同步器结构参数Table2Thestructureparametersofsynchronizer同步环宽度W/mm12.5同步环名义直径d/mm132摩擦锥面半锥角α/(°)6.5总摩擦面积A/mm25977试验台架由变速箱、动力系统、仪表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以及满足试验要求所需的附属设备组成。为满足台架试验需要,在WS2001变速箱同步器台架上设计安装了温度、转速和换挡推力测量点,可直接采集到实时的温度、转速、摩擦力矩和换挡位移。同时,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台架试验流程。1.2台架各部件及仪表的选择根据实际调研结果可知同步器工况条件范围:换挡力为559.62~1277.46N,同步环转速为563~2100r/min,锥体转速为1300~2100r/min,温度为60~100℃。WS2001变速箱同步器台架,通过动能差将实际工况转换得出换挡力为560~1277N,输入轴转速限定为200r/min,主轴转速为790~1399r/min。根据转速和电机功率的技术要求,选用美国Kollmorgen公司生产的无刷伺服电机,其中与主轴端连接的伺服电机规格型号为B-804-B-B1,并配套选用型号规格为S74801-NA的伺服驱动器;与输入轴端连?
【作者单位】: 后勤工程学院研究生管理大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油料研究所;后勤工程学院大型仪器设备中心;重庆理工大学汽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NSFC21206204) 后勤工程学院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中心测试基金项目
【分类号】:U4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修义;;同步器摩擦半径设计对同步性能的影响[J];轻型汽车技术;2001年11期

2 ;《新型特种黄铜同步器齿环材料的研制和应用》达国际先进水平[J];湖北工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 ;轿车同步器齿环用高强耐磨复杂黄铜管研究[J];有色金属工业;2002年10期

4 陈福恩;高春甫;段鲁男;郭淼;胡延平;;同步器寿命性能测试系统及其操纵机器手的控制[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04年01期

5 陈洪;;特种黄铜同步器齿环耐磨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5年12期

6 刘选;;锁环式双锥面同步器的故障分析[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5年06期

7 张文芹;滚碾法生产汽车用同步器齿环[J];上海有色金属;2005年01期

8 曾范亮;惯性式同步器的工作原理与使用[J];汽车维修;2005年03期

9 陈洪,邓雪莲,周细枝;同步器齿环特种黄铜材料磨损失效的研究[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5年02期

10 于忠;吕源江;;多锥面同步器的发展趋势和应用[J];现代零部件;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吕兵;;一种创新性同步器系统介绍[A];西南汽车信息:2011年下半年合刊[C];2011年

2 刘学武;;关于汽车变速器同步器设计的两个关键点[A];“广汽丰田杯”广东省汽车行业第七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张俊祥;陈勇;罗大国;刘文忠;陈宗帖;;DCT同步器同步过程控制策略的研究[A];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王孝培;温彤;;ZF变速箱钢质同步器齿圈的精锻成形[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锻压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5 赵巍;粟斌;徐万里;徐曦萌;;锁环式同步器同步环摩擦生热仿真数值模拟计算及有限元建模分析[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燃料与润滑油分会第15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王琨强;卞蓉辉;薛冰;万国龙;;一种基于PCI总线的高速可重构PCM帧同步器实现结构[A];图像 仿真 信息技术——第二届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齐雪岭;天海同步器配套之路越走越宽[N];中国工业报;2003年

2 胡;卓联单芯片超低抖动同步器[N];计算机世界;2006年

3 本报记者 齐雪岭邋通讯员 张学泽;天海为国产同步器争得市场话语权[N];中国工业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齐雪岭 通讯员 张玉山;天海:开创同步器世界的中国时代[N];中国工业报;2009年

5 汪恒玉 邢新让;同步器齿环材料初现产业化[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6 齐雪岭;强后谋大 还须走高端路线[N];中国工业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王冀;大齿借同步器与重卡同步[N];中国汽车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齐雪岭 通讯员 张玉山 刘文姝;用创造书写胸怀[N];中国工业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齐雪岭 通讯员  张学泽;碳颗粒材料双锥环在天海问世[N];中国工业报;2007年

10 田兴鲁;国内首台雷沃同步器换挡拖拉机亮相广交会[N];中国工业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福恩;同步器操作性能与寿命测试系统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裕强;汽车锁销式多锥同步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2 周帅;汽车手动变速器同步器的建模与仿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袁英平;微车同步器三维设计与运动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建宇;新型双锥面式同步器的研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年

5 郭淼;同步器寿命性能测试系统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卢超剑;三锥同步器设计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7 李浩;汽车同步器结构参数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8 袁晓晨;商用车变速器同步器性能测试试验台研究与设计[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9 林长宏;碳纤维布在同步器齿环上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李震涛;汽车同步器齿毂去毛刺技术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488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25488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b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