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永磁直线发电机的自供电磁流变减振器设计
【图文】:
2自供电磁流变减振器结构和工作原理本文所设计的自供电磁流变减振器由磁流变减振器、隔磁结构、连接装置、发电机和由浮动活塞与储气室构成的体积补偿装置等5个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该减振器的设计采用了空间共享原理:发电机采用直线式电机结构,将发电机动子总成与活塞杆固连,发电机定子总成与缸筒固连,结构更加紧凑;在发电机永磁体和减振器缸筒之间设计了组合隔磁结构,通过隔磁和导磁材料的合理分布及尺寸设置,使发电机部分和磁流变减振器部分形成2个独立的磁路,并有效阻止2个磁场的相互干扰;采用多级Halbach阵列永磁体作为发电机的励磁源,相比单级永磁体结构,多级结构可以保证在同样频率和幅值的激励下,线圈切割磁感线的次数更多,从而实现更高的馈能效率。图1自供电磁流变减振器结构在外界激励下,活塞杆与缸筒产生相对运动,动子总成的永磁体切割定子总成发电线圈产生感应电压,并通过能量回收电路产生电能存储在储能装置中。与此同时,控制器根据传感器输入的振动信号进行半主动控制,输出控制信号使储能装置向减振器内的励磁线圈通电,在减振器阻尼通道产生可控的磁场形成磁流变效应,从而产生可控的阻尼力以减轻车辆的振动。如果通过发电机回收的电能能够满足半主动励磁线圈的需要,那么磁流变悬架系统就可以实现自供电。3基于准Halbach阵列的永磁直线发电机设计3.1永磁直线发电机工作性能分析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知,长l的导体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磁场中以速度v切割磁感线时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E=Blv(1)在短路情况下,导体中的最大电流为:I=VR=σBvAw(2)式中,V为导体两端的电压;R为导体的电阻;σ为导体的电导率;Aw为导体的横截面积。结合式(1)和式(2)可得功率为:
2πBvDcAc3d2(6)功率为:P=π2σB2v2DcAc23(7)由式(7)可以看出,在电磁发电机的磁路设计过程中应尽量采用高剩磁的永磁体和高磁导率的材料,使得气隙具有较高的磁感应强度,并在空间布局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加大绕组的直径和横截面积。3.2准Halbach阵列永磁体特性分析永磁直线发电机按永磁体排列不同可以分为径向充磁结构、轴向充磁结构和准Halbach阵列结构,根据参考文献[6]对3种结构的分析,,本文的永磁直线发电机最适合采用准Halbach阵列结构。准Halbach阵列结构中(见图2),磁力线主要在永磁体径向外侧形成闭合回路,无磁力线进入减振器部分,且径向磁场和轴向磁场的相互叠加使得气隙一侧的磁场强度增大,另一侧磁场强度降低,从而形成单边磁场的磁屏蔽效应。Halbach阵列永磁体的单边磁场效应非常适用于本文所设计的发电机,在增强了气隙一侧的磁感应强度、提高了发电机功率密度的同时,降低了靠近减振器缸筒一侧的磁场强度,从而可以在保证磁场互不干扰的情况下减小隔磁结构的体积,减轻动子质量,提高效率。图2准Halbach阵列连接装置发电机磁流变减振器隔磁机构浮动活塞储气室空气间隙线圈外筒导磁筒轴向充磁永磁体隔磁筒磁流变减振器径向充磁永磁体·设计开发·-22-汽车技术
【作者单位】: 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基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研项目(2014QK262) 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科研项目(CQZJKY2014013)
【分类号】:U463.33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蒋学争;胡红生;王炅;;基于电磁感应能量捕获技术的磁流变阻尼器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2年1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戡;刘万里;;集成永磁直线发电机的自供电磁流变减振器设计[J];汽车技术;2016年07期
2 岳旭;刘淑莲;杨礼康;孙海杰;;馈能型磁流变减振器的设计与仿真研究[J];机电工程;2015年08期
3 方月;;农用车辆自适应减振座椅悬架设计与仿真[J];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07期
4 王其东;梅雪晴;;汽车半主动悬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永兴,曹民;磁流变减振器优化的设计计算[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8期
2 孙景工;任旭东;高振海;牛福;段德光;;一种应用于救护车辆的磁流变减振器的实验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7年03期
3 刘韶庆;周孔亢;袁善发;姚斌;贾永枢;;单筒磁流变减振器散热性能研究[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8年02期
4 陈杰平;陈无畏;祝辉;朱茂飞;;单出杆汽车磁流变减振器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09年03期
5 段敏;蒋东升;王庚封;;基于混合工作模式的磁流变减振器工作性能仿真[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6 邹明森;凌丽;;汽车磁流变减振器的特性研究[J];科技风;2012年04期
7 郝泉成;于洪路;关铁鹰;;汽车磁流变减振器的静动态特性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8 闫占辉;关铁鹰;;汽车磁流变减振器的静动态特性分析(英文)[J];机床与液压;2013年06期
9 张登友;唐锐;杨百炼;唐龙;罗顺安;张平;赵光明;;车辆磁流变减振器温度特性的试验研究[J];客车技术与研究;2013年03期
10 余淼,廖昌荣,李立新,陈伟民,黄尚廉;磁流变减振器控制研究[J];化学物理学报;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戡;郑玲;;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磁流变减振器模型辨识研究[A];第六届全国电磁流变液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程序册及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徐姗;黄宜坚;;磁流变减振器的优化设计[A];第六届全国电磁流变液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程序册及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熊超;吕建刚;张进秋;李勇;;履带车辆磁流变减振器阻尼特性理论及实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2年
4 张思才;徐友钜;廖昌荣;;微型汽车悬架系统磁流变减振器研究[A];四川省振动工程学会2002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严世榕;刘绍娜;;基于磁流变减振器的振动压路机动力学控制仿真[A];2009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张进秋;欧进萍;熊超;吕建刚;;半主动悬挂系统磁流变减振器动力性能试验[A];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03年
7 易靖宇;黄宜坚;;磁流变减振器的AR双谱分析[A];第六届全国电磁流变液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程序册及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祝世兴;麻力;田静;;间隙式节流通道磁流变液阻尼器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剑锋;磁流变减振器结构优化及半主动悬架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2 刘韶庆;磁流变可调阻尼减振器的特性研究[D];江苏大学;2007年
3 陈杰平;基于磁流变减振器的汽车半主动悬架设计与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杨小卫;磁流变减振器磁路分析及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控制策略研究[D];江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鸿;磁流变减振器设计及控制系统仿真[D];吉林大学;2006年
2 王戡;集成永磁直线发电机的汽车自供电磁流变减振器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3 王勐;数控机床磁流变减振器的结构设计[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4 张亚东;自供能磁流变减振器能量平衡分析与实验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5 岳旭;馈能型磁流变减振器设计与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6 魏燕;基于压阻原理的磁流变减振器阻尼力传感器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7 潘杰锋;磁流变减振器结构设计及优化[D];重庆大学;2010年
8 钟银辉;汽车磁流变减振器的分析与设计[D];重庆工学院;2008年
9 姜成林;集成相对速度自传感磁流变减振器结构设计与优化[D];重庆大学;2013年
10 郑福淼;泵式磁流变减振器设计及其在汽车中的仿真应用[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500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2550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