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传动系高速变速耐久性断裂部件试验研究
【图文】:
转矩损伤车辆传动系统负责将发动机所产生的动力传输到车轮,从而驱动车辆运动。传动系统常见的故障如变速器齿轮轴承、传动轴、半轴及差速器的损坏、磨损、变形及失去平衡等[7-8]。因此,车辆传动系统转矩的测量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动力机械系统是否达到标准的重要指标。动力传动系作为汽车的一个重要总成,它的可靠性对行车安全至关重要,传动轴转矩-转数分布是针对轴等旋转零件的一种区间计数方法,广泛应用于齿轮系的设计和分析[9]。为了创建转矩-转速分布载荷谱,需要同时测量出传动轴的转矩和转速(见图1)。图1传动轴转矩-转速生成流程Fig.1Generationoftorqueversusrevolutionsspeedfordriveshaft已知转速时间历程(RPM(t))中的不连续时间间隔(Δti,i=1,m),计算传动轴在给定转矩Ti下的转数ni。转轴在转矩Ti下的转数可表示为:ni=∑mi=1∫ΔtiRPM(t)dt(1)在众多描述疲劳累积损伤的数学模型中,线性累积损伤原理因其简单而被工程技术人员广为接受,尽管还存在不可预测性和没有考虑载荷序列影响等缺点[10]。线性累积损伤原理假设损伤(寿命耗尽)是累积相加的,传动轴转矩—转速相关线性疲劳累积损伤为:D=∑Mi=1di=∑Mi=1(ni/Ni)(2)式中:ni为高速路变速试验传动轴在转矩Ti下的转数,Ni为在相同转矩Ti时的疲劳寿命(失效转数);Ti由转矩—寿命(T-N)曲线确定,见图2。总的损伤表示每个单独损伤(di)的累积过程,由ni和Ni的比值来定义。图2传动轴转矩-寿命(T-N)曲线Fig.2T-Ncurveofdriveshaft通过配对区间计数算法可以确定转矩-转速分布图中在每个转矩下的转数。传动系统基准抗疲劳与寿命曲线(T-N)为:T
转数可表示为:ni=∑mi=1∫ΔtiRPM(t)dt(1)在众多描述疲劳累积损伤的数学模型中,线性累积损伤原理因其简单而被工程技术人员广为接受,尽管还存在不可预测性和没有考虑载荷序列影响等缺点[10]。线性累积损伤原理假设损伤(寿命耗尽)是累积相加的,传动轴转矩—转速相关线性疲劳累积损伤为:D=∑Mi=1di=∑Mi=1(ni/Ni)(2)式中:ni为高速路变速试验传动轴在转矩Ti下的转数,Ni为在相同转矩Ti时的疲劳寿命(失效转数);Ti由转矩—寿命(T-N)曲线确定,见图2。总的损伤表示每个单独损伤(di)的累积过程,由ni和Ni的比值来定义。图2传动轴转矩-寿命(T-N)曲线Fig.2T-Ncurveofdriveshaft通过配对区间计数算法可以确定转矩-转速分布图中在每个转矩下的转数。传动系统基准抗疲劳与寿命曲线(T-N)为:Ti=T'f[Ni]b(3)式中:Ti为传动轴转矩;T'f为疲劳强度系数;b为疲劳强度指数。利用在某一扭矩Ti下计数的转数ni,联合式(1)和式(2)很容易计算出每一个区间的疲劳寿命Ni和损伤di。传动系在一特定转矩下,转速时间历程中按照给定的离散时间间隔对传动轴的转数进行计数,,变速器输入轴转矩和转数可表示为:T1=TpGR(4)REV1=REVP·GR(5)式中:T1为变速器输入轴转矩;Tp为传动轴转矩;REV1变速器输入轴总转数;REVP为传动轴总转数;GR为变速器传动比。研究变速器在给定目标扭矩(Ttarget)下的转数(REVeq),建立变速试验的等效疲劳损伤模型为:REVeq=REVinTinT[]target-1b(6)式中:b为疲劳强度指数;REVin和Tin为变速器在不同输入扭矩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铁军;张邦成;王占礼;庞在祥;;汽车传动系冲击耐久性试验台控制系统建模及仿真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2 韩进,吕虹;汽车传动系齿轮装置失效的一种电测方法[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3 张学利,何勇;在用汽车传动系阻力的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1年03期
4 乞永锁 ,赵凤梅 ,孙步太;汽车传动系游动角度的检测[J];汽车维修;2003年09期
5 汪超;汽车传动系参数优化的改进遗传算法[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刘玉梅,苏建,陈熔,宋年秀,李辉;汽车传动系松旷间隙自动化检测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9期
7 张邦成;王占礼;邵春平;杨晓红;;汽车传动系总成冲击耐久试验台检测系统的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7年10期
8 付伟;;小议汽车传动系的检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08期
9 孙纯刚;;汽车传动系扭振噪声的发生机理及控制方法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10 蔡祥鹏;;汽车传动系参数优化简述[J];湖南农机;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玉梅;苏建;千承辉;张帆;林慧英;;汽车传动系松旷间隙自动化检测方法研究[A];“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吉林省第三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党胡申;;公路用重型汽车传动系匹配和最高车速确定[A];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一届二次年会论文集[C];1991年
3 张邦成;尹晓静;张冰;高智;周志杰;;基于数据和模型的汽车传动系冲击耐久性试验台机械故障诊断方法研究[A];第25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石勇;;传动系的优化设计[A];“2011西部汽车产业·学术论坛”暨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四届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廖宏利;;应用价值工程 改进后桥设计[A];中国价值工程辉煌成就20年(1978—1998)[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李陈续 李晋荣;“合芜蚌”锤炼创新“磁石”[N];光明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曾礼平;基于形状约束的双质量飞轮设计及非线性振动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2 卢晓晖;汽车传动系的滚动优化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莹杰;汽车传动系冲击性能分析系统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2 刘彦龙;汽车传动系动态载荷谱提取与台架试验载荷谱编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3 周正飞;基于离合器激振的汽车传动系扭转振动研究与试验[D];长安大学;2016年
4 刘铁军;汽车传动系冲击耐久性试验台控制与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5 马庆龙;汽车传动系参数优化及软件开发[D];燕山大学;2004年
6 巩正阳;汽车传动系参数的模糊优化研究及软件开发[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7 袁立国;汽车传动系冲击耐久试验台开发的关键技术[D];吉林大学;2005年
8 路波;汽车传动系行驶工况模拟试验研究[D];重庆工学院;2008年
9 顾福勇;离合器接合过程中的汽车传动系扭转振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10 袁晨恒;轿车传动系扭振实验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806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2580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