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横臂独立悬架动载荷解析分析方法研究
【图文】:
点;C、D 为下控制臂与车身铰接点;E、S 为上、下控中心点;I、H 为转向横拉杆内、外接点;J、P 为减振器 为轮心。上、下控制臂的一端通过球铰 B、N、C、D 与球铰 E、S 与转向节相连。转向节与轮心 L 刚性相连。弹铰 J、P 与车身和下控制臂相连。转向横拉杆一端由球铰端由球铰 H 与转向器相连。JNzg
PSDCL图 2-1 刚性连接的双横臂悬架系统模型在不考虑橡胶衬套的前提下,上控制臂的运动为绕轴NB的旋转运动。当N、B 分别通过球铰与车身约束时,此时控制臂的运动仍为绕 NB 的转动。在进行自由度计算时,上控制臂初始有 6 个自由度,两个球铰分别移除了三个平动自由度,此时自由度为 0。这就是说,,两个球铰给刚体引入了一个多余约束。为解决这个问题,在进行悬架的运动学分析时,一个常见的做法就是将控制臂与车身通过一个转动副连接起来,如图 2-2(a)所示。但在悬架的动力学分析中,此种约束无法同时求得上控制臂两个车身连接点的载荷,只能解得一个转动铰处的载荷。因此,在计算时,将 N 点的球铰约束改为一个点线约束[17]230,如图 2-(b)所示,此时刚体的自由度计算结果为 1,即绕 NB 的转动自由度。同理,在下控制臂中,将 C 点的球铰约束也替换为点线约束。N转动约束点线约束N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63.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江波;曹斌;;双横臂独立悬架路噪性能的优化与改进[J];汽车实用技术;2018年05期
2 赵玉霞;林建飞;郑泉;;基于多学科设计法的汽车双横臂独立悬架优化设计[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16年04期
3 党潇正;张建华;卫晓军;谢鑫鹏;;轮式车辆双横臂独立悬架运动学分析[J];轻型汽车技术;2008年Z2期
4 毛务本,韩锐;双横臂独立悬架转向梯形机构断开点的优化[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5 金叙龙 ,郭万富;双横臂独立悬架运动特性分析[J];汽车技术;2001年04期
6 方锡邦,王其东,关柯;双横臂独立悬架转向传动机构的优化设计[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7 胡宁,郑冬黎;双横臂独立悬架运动学分析[J];汽车工程;1998年06期
8 毛明,张相麟,程瑞廷;汽车双横臂独立悬架的运动分析[J];汽车工程;1989年04期
9 蒋汪萍;李昌隆;;双横臂独立悬架的非线性分析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8年17期
10 裴雷;丁正龙;陈成;周永清;马然;朱思洪;;基于ADAMS的大型拖拉机双横臂独立悬架设计与分析[J];机械设计;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范先勇;;双横臂独立悬架中断开式转向梯形的优化设计[A];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一届二次年会论文集[C];1991年
2 刘晶郁;王少赠;;汽车悬架的优化分析方法及应用[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电子技术分会第七届(2006)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朱华;陈安宇;范正伟;;基于ADMAS的车轮随机侧滑仿真研究[A];2014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其东;基于多体理论的汽车悬架系统分析、设计与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潮;双横臂独立悬架动载荷解析分析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2 宋冲冲;双横臂独立悬架的虚拟设计与仿真分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向东;汽车双横臂独立悬架动力学建模与优化设计[D];吉林大学;2017年
4 乐升彬;前双横臂独立悬架的建模仿真与改进设计[D];吉林大学;2004年
5 周鑫;重型汽车双横臂独立悬架设计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6 田野;双横臂独立悬架优化设计及整车平顺性仿真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7 李自杨;双横臂独立悬架汽车驱动轮动力学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8 闫彩伟;扭杆式双横臂独立悬架有限元分析及疲劳寿命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9 王晶;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的整车虚拟实验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2年
10 姚艳;汽车独立悬架刚柔耦合建模及性能仿真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399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2639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