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铝合金矩形非均布多胞截面薄壁管轴向耐撞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5 02:28
【摘要】:汽车前纵梁是重要的车身结构件,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前纵梁通过溃缩变形吸收碰撞能量,从而起到一定的保护动力总成和车内乘员的作用。传统的汽车前纵梁一般为矩形截面长管,有研究指出,在受到轴向碰撞压溃载荷时,多胞复杂截面的矩形薄壁金属管件较普通矩形截面管有着更好的吸能特性,因此这种复杂结构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研究了五种截面的铝合金矩形薄壁管件的轴向耐撞性能,其中有普通矩形截面:口字型、日字型、目字型(即单胞、双胞、非均布三胞);多胞矩形截面:田字型和九宫格型(即四胞和九胞)。并且,对结构比较复杂的目字型和九宫格型管进行了耐撞性优化设计。本文首先分析了金属薄壁管轴向压溃的变形和吸能原理,基于现有的理论推导了矩形非均布目字型截面金属薄壁管的平均压溃力预测公式。之后,针对普通截面(口字型、日字型和目字型)和多胞截面(田字型和九宫格型)分别进行了轴向准静态压溃有限元分析。此外,为了初步研究结构参数对于耐撞性的影响,针对目字型、田字型和九宫格型薄壁管的壁厚,目字型和九宫格型的内部肋板布置这些参数进行了结构参数分析。在参数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目字型薄壁管选取了三个壁厚变量、一个内部布置变量;针对九宫格型薄壁管选取了两个壁厚变量、一个内部布置变量,确定耐撞性平均压溃力(MCF)和比吸能(SEA)为目标,对两种薄壁管件进行了确定性多目标优化设计,并从Pareto解集中找到两种结构的确定性最优解。最后,基于质量管理思想对两种管件进行了稳健性优化设计,得出了稳健性优化设计的最优结果。通过比较理论预测、试验和有限元仿真的结果,一方面验证了有限元仿真模型和新推导的理论预测公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发现在简单截面中,目字型薄壁管具有较好的耐撞性能;在多胞截面中,九宫格薄壁管的吸能性能非常优秀。通过结构参数分析和多目标优化代理模型的建立,发现壁厚参数和内部肋板布置位置对结构耐撞性能有比较大的影响。此外,从多目标优化结果可以看出,最优解的目字型和九宫格管件有着更加合适的管件壁厚设计和内部肋板位置安排,因此耐撞性能和初始设计相比有了较大提升。然而由于生产制造、材料属性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确定性优化最优解的稳健性较差。最后,对结构进行了稳健性优化设计,虽然稳健性优化结果在性能上有所牺牲,但其稳健性有较大提高。
【图文】:

侧面碰撞,正面碰撞,汽车,耐撞性


图 1.1 汽车 100%、40%正面碰撞、侧面碰撞Fig 1.1 100% and 40% frontal impact and side impact车车身在汽车被动安全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提升整车被动安全性能,的车企采用了高强度车身甚至新型结构和复合材料。一般用耐撞性来描车身结构碰撞时的安全性能,在进行耐撞性的设计时一般将整车车身结性进行分解,分为多个耐撞性子结构,例如前后保险杠、前纵梁、B 柱加门防撞杆等。通过变形模式、能量吸收、侵入量和传力路径分析每个子车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中的贡献和作用。此外,还要设计合理的子结构,对各个子结构或系统进行独立耐撞性评价。例如,在开发整车正面碰时,首先根据传力路径、能量分配、侵入量和车体减速度将车身结构进解,分解成多个零部件,决定主要部件的结构尺寸参数和结构属性等,部件试验验证。子结构设计完成之后再进行系统集成,然后需要进行整于汽车正面碰撞来说,起到被动安全保护作用的结构主要是前保险杠系统

压溃,变形模式


第一章 绪论为首的团队专注于金属薄壁管件轴向耐撞性的研究,他们发现渐进折叠压溃是种高吸能效率的压溃方式[10]。渐进折叠压溃是指当金属薄壁管件受到轴向碰撞荷时,管件会以产生褶皱的形式吸收能量并且不断溃缩,典型的渐进折叠压溃皱变形如图 1.2 所示。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更为深入地探索了金属薄壁管件的向耐撞性,,试图找到有较好的吸能能力同时质量较小的某些结构[11-14]。研究方主要包括对不同材料(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不同外部形状(圆形截面、三形截面、矩形截面、多边形截面等)和各种不同内部结构(多胞结构等)的耐性理论分析、准静态压溃试验分析、有限元仿真和优化研究[15-20]。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67.14;U463.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国然;董利华;王炜;冯炳荣;;加强板型钢桥防护装置耐撞性能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年04期

2 黎勇;吴长风;蓝平辉;叶松奎;那景新;;大客车正面碰撞结构耐撞性分析与改进[J];客车技术与研究;2017年01期

3 董瑞强;肖锋;;基于B柱耐撞性评估的零部件级验证方法[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6年03期

4 姜潮;邓善良;;考虑车辆高速和低速耐撞性的多目标优化设计[J];计算力学学报;2014年04期

5 刘艳文;李本怀;王璐;郑育龙;;基于欧洲标准的某出口地铁列车耐撞性分析[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9年02期

6 张滕滕;丁海建;王大志;;正面碰撞耐撞性的波形评价研究及相关性分析[J];上海汽车;2016年12期

7 张军;武玉慧;;铝合金车身关键零部件耐撞性能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7年20期

8 卢山;沈磊;何润华;卫董程;汪谟清;李敏;;轻型校车A柱正面耐撞性仿真分析及优化[J];上海汽车;2015年07期

9 曹源;金先龙;王建炜;赵志杰;;面向汽车耐撞性的协同设计与仿真网格[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9年03期

10 李继川;程秀生;;汽车前部保险杠的耐撞性及结构优化方法[J];汽车工程;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舒然;张勇;;梯度泡沫部分填充薄壁结构的耐撞性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2 曲杰;郑温洛;覃威;;轿车车门内饰板总成侧面耐撞性试验研究及有限元模拟[A];“广汽丰田杯”广东省汽车行业第七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张家鑫;赵建;程耿东;;低速冲击下注塑成型保险杠的耐撞性能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张宗华;刘书田;;多边形薄壁管动态轴向冲击的耐撞性研究[A];2007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郑志军;虞吉林;;梯度多胞材料的耐撞性设计方法[A];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C];2018年

6 鲁明皓;张勇;;新型复合双梯度薄壁结构的耐撞性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7 刘桂萍;韩旭;官凤娇;;基于近似模型管理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在车身薄壁构件耐撞性优化设计中的应用[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8 杨嘉陵;;吸能缓冲材料与飞行器耐撞性结构一体化设计原理[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9 阎琨;程耿东;;一种用于汽车耐撞性拓扑优化问题的混合法[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杨嘉陵;;吸能缓冲材料与飞行器耐撞性结构一体化设计[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赵三明;中国品牌车的碰撞协调性如何?[N];中国工业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杰;梯度多胞金属的实验研究、多尺度分析和耐撞性设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2 雷正保;大变形结构的耐撞性[D];中南大学;2004年

3 施欲亮;基于耐撞性仿真的轿车车身零件拼焊板设计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赵志杰;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网格研究及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武雪原;焊点排布对结构耐撞性影响的研究和应用[D];清华大学;2010年

6 谢素超;铁道车辆结构耐撞性影响因素及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7 龚俊杰;复合材料结构耐撞性及可控薄弱环节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8 杨书仪;产品跌落冲击动力学分析与耐撞性能稳健设计[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9 胡玉梅;汽车正面碰撞设计分析技术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10 谭丽辉;参数化薄壁构件模型的耐撞性分析与优化设计[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屠艳;沿海公务船耐撞性能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8年

2 霍新涛;铝蜂窝三明治结构耐撞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3 田军;基于拓扑优化的薄壁结构耐撞性设计[D];湖南大学;2018年

4 徐威;汽车保险杠横梁耐撞性能及其弯曲变形机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5 沈雯;铝合金矩形非均布多胞截面薄壁管轴向耐撞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6 牟晓斌;高速追尾对SUV汽车车体耐撞性的影响[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7 张林伟;仿生多胞薄壁结构的耐撞性研究与优化设计[D];湖南大学;2018年

8 徐芳;汽车侧围结构耐撞性能的研究与优化[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9 程豹;乘用车前保险杠系统耐撞性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6年

10 程春阳;混合路权下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耐撞性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794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26794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c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