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隔离式电动客车动力匹配与控制策略研究
【图文】:
第二章 负载隔离式电动客车工作模式分析动力系统合理程度直接决定车辆的性能。负载隔离式电动汽车具有多个能量源从而具有多种动力传递方式,不同的结构之间存在了一定差异,因此对负载隔离式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这也为后续的动力系统参数匹配和整车控制策略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2.1 传统汽车动力系统传统型汽车的能量分析是混合动力汽车节能机理研究的重要基础,首先分析传统客车在不同城市循环工况下能量消耗和燃油经济性。传统汽车是通过发动机将燃料的化学能转换为机械能来驱动汽车行驶,能量传递路线为发动机将产生的能量传递给传动系,再通过传动系传给驱动轮,驱动轮克服行驶阻力实现驱动汽车的目的在这种动力传递路线中,存在着许多能量损失,真正用在克服汽车阻力的能量很少传统汽车车辆能量利用率低,这主要与发动机因素、传动系统因素、行驶工况等因素有关[41],图 2.1 为某一传统汽车在城市循环工况中的能量消耗图。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收到的控制信号经过逻辑判断和处理将电机负荷、动力电池开关、储能电池开发动机开关、发动机负荷、发电机开关、发电机负荷、前制动器制动力矩、后器制动力矩、工作模式等信号反馈到整车中,形成了闭合回路,这样就形成了隔离式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根据城市公交工况速度较慢、怠速时间长、制动较多的特点,负载隔离式电动汽车可以满足提高能量利用率的要求。负载隔离式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结构如图 2.3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69.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渊;高玮;侯仕杰;陈锐;李军求;;混合动力履带车辆全系统建模与实时仿真[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2 周苏;牛继高;陈凤祥;裴冯来;;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设计与仿真研究[J];汽车工程;2011年11期
3 胡瑾瑜;宋珂;章桐;;基于神经网络的增程式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4 王喜明;郭志军;李忠利;高建平;李翠平;王长新;;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组参数匹配[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张松;吴光强;郑松林;;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多目标优化[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7期
6 王伟达;项昌乐;韩立金;刘辉;刘晓亭;;基于电池SOC保持的混联式混合动力车辆能量管理策略的研究[J];汽车工程;2011年05期
7 李骏;赵子亮;刘明辉;郑益红;;插电式双电机强混合动力轿车的参数匹配[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02期
8 刘雪梅;黄伟;周云山;;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参数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9年10期
9 张亮;何耀华;;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控制策略分析[J];上海汽车;2008年05期
10 朱诗顺;任永乐;张月滨;朱道伟;王星博;;基于电量平衡的串联混合动力汽车瞬时优化控制[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志宏;储能变流器并网电流环控制与离网发电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2 吴迪;ISG混合动力汽车能量优化管理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3 李珂;电动汽车高效快响应电驱动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芳;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及控制策略的仿真研究[D];中北大学;2017年
2 沈海;增程式电动汽车控制策略的仿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3 葛德顺;电动汽车再生制动能量回馈控制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4 韦开焕;南宁市柴油公交车PM排放现状及改进技术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5 陈欢欢;基于Advisor的增程式电动环卫车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6 冯理;增程式城市客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及性能仿真[D];贵州大学;2016年
7 罗少华;基于工况识别的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8 靳晓飞;燃料电池增程式商用车动力系统特性的仿真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9 洪吉超;负载隔离式纯电驱动汽车性能仿真与控制策略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10 郑菲菲;一种新颖反凸极结构永磁同步电机的设计与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935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2693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