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U型管壳式EGR冷却器流动传热及结构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3 14:20
【摘要】:近年来,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使汽车排放的污染物成为了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随着能源危机和空气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汽车排放法规也变得越来越严苛。废气再循环技术(EGR)可以有效降低内燃机NOx排放,同时也会对内燃机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和颗粒物排放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EGR冷却器的换热效果对EGR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EGR冷却器内由于温度分布不均匀引起的热应力是导致EGR冷却器结构失效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以某款2.0L柴油机废气再循环系统中的冷却器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流动传热及结构优化具有重要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基于某款新U型管壳式EGR冷却器,建立了该U型管壳式EGR冷却器的三维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对螺纹管的螺纹间距、螺纹宽度和螺纹深度这三个螺纹管关键结构参数分别设置5个变量水平,并分析这几个变量所带来的网格数量,换热面的的变化。然后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建立了仿真模拟分析平台,针对不同的模型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基础模型的温度场、压力场和速度场,并将结果与实验台架中的温度和压降数据进行对比,换热偏差1.56%,压降偏差3.56%,在工程计算允许范围内,验证仿真模拟的可行性。探究了螺纹管螺纹间距、螺纹宽度和螺纹深度对冷却器换热及压降特性的影响。其中螺纹间距、螺纹深度、螺纹宽度对冷却器换热特性影响逐渐减小。后续分别对该EGR冷却器壳程和管程进行结构优化,在壳程加入弓形折流板,在管程内插扭带,来强化换热。探讨了折流板数量对冷却器的内部温度场、压力场和速度场的影响,并对折流板数量所带来的换热和压降效果进行了分析,适量加入折流板可改善壳程内温度密集区域。在内插扭带方面,对扭带的长度、宽度以及节距这三个关键结构参数进行了变化,每个参数设置5个变量水平,并对这些模型进行仿真模拟,比较了内插扭带前后所带来的换热和压降特性的变化,显示了内插扭带的显著效果。当插入扭带原型,在最大气体流量下,出气口温度降低了34.87℃,换热效率提高7.98%,出气口压降降低了0.054kPa,压降阻力降低0.32%。最后分别探讨了扭带的长度、宽度以及节距对换热和压降特性所带来的影响。其中扭带长度、扭带节距、扭带宽度对冷却器换热特性影响逐渐减小。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以为今后汽车EGR冷却器的换热和压降特性分析及冷却器的设计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且仿真模拟方法同样可用于其他冷却器的模拟计算。本文所建立的测试系统验证了仿真模拟方法的可行性。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K124;U464.13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亮;李晓敏;龚发云;;螺旋槽管强化传热数值模拟及其场协同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年05期

2 温友攀;倪计民;陈泓;张栋;石秀勇;;基于防垢策略的EGR冷却器设计流程研究[J];上海汽车;2012年11期

3 张仂;谷芳;;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热流固耦合仿真的换热器折流板结构优化[J];石油化工;2012年06期

4 宋蕊;崔晓钰;王晓占;;螺旋槽管性能评价准则[J];制冷与空调(四川);2012年02期

5 杨新兴;冯丽华;尉鹏;;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危害[J];前沿科学;2012年01期

6 胡永明;陈启安;许维武;董军启;郭对田;;发动机废气再循环冷却器性能计算仿真[J];柴油机设计与制造;2012年01期

7 崔永章;田茂诚;李广鹏;;内置折边扭带圆管内三维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年02期

8 向飞;罗马吉;;废气再循环(EGR)冷却器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年07期

9 唐志伟;于文俊;李翔;;管内插人扭带的强化传热数值模拟[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10 傅旭光;郭新民;刘永进;程世利;李东民;李淑廷;;柴油机废气再循环冷却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蒋依宁;王孝宏;孟铭;蒋锋锋;吴繁;;欧Ⅵ排放法规与加州LEVⅢ的对比分析[A];201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Volume1)[C];2015年

2 柳林;凌祥;彭浩;;带有螺旋折流板—螺旋波纹管的EGR冷却器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分析[A];全国第四届换热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袁博;内插螺旋翅片式EGR冷却器结构及流动传热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刘艳蕾;柴油机EGR冷却器气—固—液耦合传热模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3 龚波;波纹管传热与流动阻力的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113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27113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0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