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基于驱动和部分转向的底盘集成容错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5 14:21
【摘要】:随着传统汽车普及带来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电动汽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线控技术在汽车上将得到普遍应用。然而,尽管电动汽车的线控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其主动安全性、可靠性等仍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论文主要针对线控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转向系统左前轮失效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基于CarSim和Simulink软件平台,在一定的假设和简化前提下,分别建立线控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各子模块,并利用CarSim和Simulink软件将这些子系统集成为线控独立驱动电动汽车整车动力学模型。(2)在最优预瞄侧向加速度驾驶员模型的基础上,将神经网络和传统的PID算法结合,建立了非线性神经网络PID驾驶员模型,并与整车动力学模型集成为线控独立驱电动汽车的“人-车”闭环仿真模型。(3)提出了质心侧偏角估测方法。针对质心侧偏角不易直接测量的特点,在考虑质心侧偏角、横摆角速度和前轮转角的前提下,建立了非线性二自由度汽车动力学模型,同时,提出基于递归最小二乘法(RLS),以侧向速度作为中间估测量的质心侧偏角估计算法,进一步在RLS基础上引入基于相轨迹的加权系数自适应调整规则,建立了自适应质心侧偏角估测器,并分别在开环和闭环工况下,对估测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分析。相应的仿真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质心侧偏角估测方法具有良好的估测精度。(4)针对本文研究的转向系统左前轮失效问题,提出了基于过驱动系统控制分配的容错控制策略,整个控制系统采用分层式集成控制架构,分别由上层运动控制器、下层控制分配器构成。上层运动控制器设计了相应的滑模控制器,根据车辆期望的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为控制目标,得到车辆在此行驶状态下期望得到的横摆力矩补偿;下层控制分配器针对控制的优化问题,建立了以四轮纵向轮胎力和右前轮侧向力为控制目标的最优化方程,引入加权伪逆的控制分配方法,以车轮的纵向力和侧向力作为控制优化目标,以满足车辆进行期望正常运动所需的横摆力矩,同时以轮胎附着力和电机驱动峰值为整体约束条件,合理分配轮胎纵向力和侧向力,实现优化控制。(5)针对论文建立的转向失效集成容错控制策略,分别在开环的正弦驻留转向和闭环的双移线工况下进行仿真验证,并分别将车辆在转向系统无失效、左前轮转向失效和出现失效情况时采取集成容错控制策略的车辆运动状态进行对比分析,获得车辆重要的状态参数,如:质心侧偏角、横摆角速度差。仿真结果表明,运用集成容错控制策略的车辆,质心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差相对参考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仅为8.47%、19.3%。因此,证明在转向系统左前轮失效工况下,本文提出的集成容错控制策略,利用驱动/制动系统和主动转向系统进行合理分配,能够达到期望的控制效果,保证汽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63.1
【图文】:

轮毂电机,电动汽车,丰田,线控技术


从而提高了能源利用率。②电动汽车轮毂电机将动力直接传递给车轮,摆脱了传统的机械传动总成庞大系统的束缚,将悬架系统和制动系统的功效都集成在针对车轮轮毂电机的控制上,因而大大简化了底盘结构。同时,车轮轮毂电机与电池及控制器之间均采用线束连接,使得车内空间的布置更加便捷灵活,由于电机直接安装在轮毂上,降低了车辆的重心,为车内设备的安置提供了更多的空间,能够提高汽车的乘坐舒适性。③线控技术的运用有利于线控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和悬架系统等的集成控制,使得开发成本进一步降低,同时,使得电动汽车可以像航天器、机器人等一样完全采用线控技术,为汽车技术的变革创造了有力的条件。针对线控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的优势,世界范围内的车企和相关研究者针对利用线控技术的新型电动车展开了大量的研究。1.2.2 国外研究现状

概念车


控主动转向的集成控制及基于驾驶员特性的驾驶员辅助系统等电动车辆的动力学控制问题[33]。丰田汽车公司与日本横滨大学进行深度合作,研制出 FPEV-Kanon,采用四轮轮毂电机独立驱动结构和前轮/后轮独立转向技术,重点研究如何有效利用主动转向和驱动力/制动力分配的车身横摆运动控制和提升有效续驶里程等问题,从而提出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最优分配算法来合理分配四个车轮的力矩分配,以求实现车辆的最大稳定性,但是其转向系统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转向结构,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每个车轮的转向角进行了限制,因而限制了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提升[34,35]。1.2.3 国内研究现状针对线控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国内对其相关技术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然得到很大的提升。比亚迪汽车在 2004 年推出了电动概念车 ET[36],比亚迪 ET 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四轮边独立驱动模式”,控制系统集成了 ABS、ASR、ESP 等先进控制算法,整车的平顺性、操控性、续航里程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图 1.2 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宁;石晶;李刚;;汽车线控转向系统路感模拟仿真研究[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5年11期

2 陈兴隆;张凤登;;安全性汽车线控制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研究[J];通信电源技术;2014年04期

3 熊璐;陈晨;冯源;;基于Carsim/Simulink联合仿真的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建模[J];系统仿真学报;2014年05期

4 宗长富;李刚;郑宏宇;何磊;张泽星;;线控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J];中国公路学报;2013年02期

5 褚文博;罗禹贡;韩云武;李克强;;基于规则的分布式电驱动车辆驱动系统失效控制[J];机械工程学报;2012年10期

6 范晶晶;罗禹贡;张海林;李克强;;全轮独立电驱动车辆双重转向控制策略的研究[J];汽车工程;2011年05期

7 王博;罗禹贡;范晶晶;李克强;;基于控制分配的四轮独立电驱动车辆驱动力分配算法[J];汽车工程;2010年02期

8 邹广才;罗禹贡;李克强;;四轮独立电驱动车辆全轮纵向力优化分配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9 余卓平;姜炜;张立军;;四轮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扭矩分配控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8期

10 李道飞;喻凡;;基于最优轮胎力分配的车辆动力学集成控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本文编号:27145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27145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e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