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城市电动客车侧面碰撞安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8 09:35
【摘要】:随着我国电动客车保有量逐渐增大,为了减轻乘员的伤亡,电动客车的安全性不容忽视。电动客车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碰撞事故时,会使动力电池组发生窜动、挤压和爆炸等危险工况,从而会对乘员造成一定的电伤害和化学伤害。鉴于目前国内还没有成型的标准用于电动客车侧面碰撞评价指导,因此研究其侧碰安全性意义重大,不仅可以指导企业车身设计,而且还有利于相关法规的制订。本文基于某全承载式城市电动客车结构参数及其三维模型,参考并结合了国内外相关侧碰法规,通过Hypermesh建立其侧面刚性柱碰撞及两种不同质量的MDB障壁车碰撞有限元分析模型并提交至LS-DYNA进行仿真计算,通过分析碰撞过程中的能量响应特性及质量变化情况验证了三种碰撞模型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以整车被动安全性为研究目标,对比分析了三种侧面碰撞工况下的整车位移云图、各总成吸能情况及成员生存空间侵入量,结果表明右侧围骨架及底架为主要变形吸能部件,在980kg障壁车侧碰工况下整车车身变形较小,但在侧面柱碰及1810kg障壁车侧碰工况下电动客车整车车身变形较大,乘员生存空间遭到严重入侵,电动客车无法实现自我保护。以电池组电安全性为研究目标,分析了三种侧面碰撞工况下电池箱体吸能情况、挤压变形量及相对跳动极值。结果表明侧面柱碰工况下电池箱体挤压变形量较大,有起火和爆炸的可能性。在三种侧碰工况下电池箱体相对跳动量均较大,乘员有受到电化学伤害的的可能性。以电动客车在三种侧碰工况下的车身安全隐患及电池组电安全隐患为研究目标,通过在采取高强度钢、增加吸能管件、增加壁厚以及增设防撞梁等措施对城市电动客车进行结构优化。优化后的仿真结果表面客车各总成吸能速率的明显提高,车身变形和骨架入侵情况得到了改善,电池箱体挤压变形量及相对跳动量降低,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67.14
【图文】:

概率分布,碰撞事故,概率分布,事故


1.1 研究背景汽车的诞生和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便利,历经百年的汽车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改革发展已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交通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全面开创了交通运输发展新局面,目前我国公路总里程五年增长约 53.4 万公里[1]。据统计,汽车侧面碰撞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 30%,其比例分布如图 1.1,仅次于正面碰撞。而在造成死亡和重伤的事故中,侧碰事故约占 23%[2],其比例分布如图 1.2。城市客车分布面广、密度大,在城市交通运输中扮演主要角色。根据我国权威的道路交通事故研究组织-中国交通事故深入研究 CIDAS 工作组的调查数据显示,侧面碰撞在客车事故中发生比例占比达 34.2%[3],且多数为群死群伤的特重大事故,其重伤和死亡率也明显高于其它事故形态,后果非常严重。

概率分布,碰撞部位,概率分布,事故


1.1 研究背景汽车的诞生和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便利,历经百年的汽车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改革发展已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交通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全面开创了交通运输发展新局面,目前我国公路总里程五年增长约 53.4 万公里[1]。据统计,汽车侧面碰撞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 30%,其比例分布如图 1.1,仅次于正面碰撞。而在造成死亡和重伤的事故中,侧碰事故约占 23%[2],其比例分布如图 1.2。城市客车分布面广、密度大,在城市交通运输中扮演主要角色。根据我国权威的道路交通事故研究组织-中国交通事故深入研究 CIDAS 工作组的调查数据显示,侧面碰撞在客车事故中发生比例占比达 34.2%[3],且多数为群死群伤的特重大事故,其重伤和死亡率也明显高于其它事故形态,后果非常严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松;陈婉平;纪绪北;;基于美标的纯电动客车侧面碰撞仿真分析[J];客车技术与研究;2015年04期

2 葛如海;朱泳树;吴光;刘秋;;汽车正面40%偏置碰撞驾驶员侧安全性仿真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年09期

3 葛东东;王秋成;刘卫国;赵福全;;电动汽车正面碰撞结构耐撞性分析及优化[J];机电工程;2013年03期

4 谢旭良;申福林;张国胜;李强;;高顶驾驶室顶部强度试验仿真分析及验证[J];汽车技术;2012年09期

5 王凯;李向荣;白鹏;;电动汽车在碰撞试验中的电气安全[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2年01期

6 王占强;;电动车安全吗[J];世界汽车;2011年04期

7 乌秀春;邵晓科;裴洋;赵洪波;;汽车侧碰移动变形壁障有限元模型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年09期

8 张灶法,朱壮瑞,孙庆鸿;轻型客车碰撞模型建模与模拟试验分析[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侃;车身碰撞安全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胡玉梅;汽车正面碰撞设计分析技术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涎林;基于大客车偏置碰撞的车身结构安全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7年

2 贺志瑛;大客车正面碰撞安全性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3 代伟良;营运客车前部结构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崔佳;电动客车侧向被动安全仿真与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王含玉;大客车前碰撞中驾驶员约束系统和损伤防护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6 郑羿方;基于正面碰撞的大客车车身结构动力修改[D];长安大学;2014年

7 王林;不同重叠率的汽车正面偏置碰撞安全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8 王军;某型客车车身骨架的侧翻分析与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9 孙飞;汽车多工况侧碰过程仿真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10 李兆凯;营运客车多形态正面碰撞安全性及评价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190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27190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a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