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电动汽车的永磁同步电机高效率控制策略研究
【学位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U469.72
【部分图文】:
丰田汽车公司同样在电动汽车领域占有绝对领先低位,在1997年12月推出了标志??性的混动车型,以燃油和电池共同供能并搭载以行星齿轮组为核心的动力分流器的Prius,??其高集成化的能量控制单元(Power?Control?Unit,?PCU)如下图1.1所示。??画??图1.1?Prius的PCU切割模型??从Prius进入全球汽车销售市场之后,以其优秀的续航里程和百公里油耗得到广泛??认可,成为目前世界上销量最高的电动汽车汽车[3()]。经过不断改良,现已推出第五代,??4??
面向电动汽车的永磁同步电机高效率控制策略研宄??高的工作点,这就是最大转矩电流比状态下。相对应的,MTPA点也可认为是在给定电??流幅值时,实现最大的扭矩输出。从如图1.3所示的d-q轴上的最大转矩电流比(Maximum??TorqueperAmpere,MTPA)控制策略下电机工作轨迹上,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MTPA的??轨迹正是恒转矩曲线与电流圆的交点,也就是电流最小的点。??^?ln??最大转矩电流比?q??轨迹?T??em\??电压极限恒转矩轨迹??电流极限圆??\〇?iT??图1.3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策略下电机工作轨迹??对于电机的转化效率,主要包括电流的利用效率和能量损失。对于嵌入式永磁同步??电机来说,MTPA控制策略能够确保电流利用率最高。对于能量损失主要为铜损和铁损,??永磁同步电机的铜损与定子电流的幅值有关,因此MTPA轨迹上的铜损也最小。而铁损??一般变化较小,可忽略不计[45]。综合考虑以后原因,MTPA工作点也不仅电流利用率最??高,并且带来的能量损失最小,因此是嵌入式永磁同步的最大效率工作点,在工业应用??中
2.1所示),不仅增强了高速旋转下的机械强度,使转子更加坚固可靠,拓宽高速区间;??同时不对称的磁路结构产生了凸极性,使其具有更好的弱磁调速性能和扭矩密度。凸极??性的产生如下图2.2所示,在转子旋转坐标下,定子产生的磁通经过气隙进入转子铁芯??时,在d轴(direct?axis)方向需要穿过了永磁体,而在q轴(quadrature?axis)方向上直接进??入。由于永磁体的相对磁导率远小于铁芯,而电感正比于相对磁导率,从整个磁通路径??上来看,d轴的总电感要低于9轴[64]。??f?^定子?r?^定子??^?气隙?〃?气隙??,n?]?l?s?J?1?n??v???y?V?y??转子铁芯?转子铁芯??(a)d轴磁通示意图?(b)q轴磁通示意图??图2.2永磁同步电机凸极性示意图??2.1.2永磁同步电机的坐标变换??坐标变换的本质是通过改变坐标系,将方程中原来的一组变量用一组新的变量代替,??主要目的是将定子三相电流解耦,从而使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更加简单,易于分析和??控制。具体的变换过程如下图2.3所示:??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刊报道;;政策助力新能源汽车 推动稀土刚需[J];稀土信息;2015年10期
2 王如玉;;中国成全球最大新能源车市场[J];中国汽配市场;2015年04期
3 唐葆君;刘江鹏;;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展望[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4 廖勇;伍泽东;刘刃;;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的改进MTPA控制策略研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2年01期
5 郭孔辉;;对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问题的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2011年09期
6 陈清泉;;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前景(英文)[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1年01期
7 黄鹏;黄雷;苗长云;郭文成;;考虑饱和效应的IPMSM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J];电力电子技术;2011年02期
8 鲁文其;胡育文;梁骄雁;黄文新;;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抗扰动自适应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9 雅坤;;本田在行动 HONDA FIT EV CONCEPT[J];世界汽车;2011年01期
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冯飞;王晓明;;我国具备将电动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条件[J];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文卿;混合动力车用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参数估计与控制策略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2 邱鑫;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帅;永磁同步电机在线参数辨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2 李成飞;基于脉振高频电流注入的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3 陈梓怀;电动汽车用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效率优化控制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4 秦福峰;纯电动汽车新型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设计与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5 阳义;轮毂电机驱动型纯电动汽车能量转换系统仿真装置的研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吴翠翠;电动汽车用异步电机整车与驱动系统软件开发[D];吉林大学;2016年
7 朱标龙;大功率车用永磁同步电机损耗分析及电磁优化[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8 王朋;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损耗计算和温升研究[D];上海电机学院;2016年
9 严洪峰;永磁同步电机参数在线辨识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董超;基于CompactRIO的纯电动汽车硬件在环系统开发[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393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2839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