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T-POWER的车用汽油机动力性能优化
发布时间:2017-04-07 12:13
本文关键词:基于GT-POWER的车用汽油机动力性能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汽油机换气过程的好坏,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及排放性能。本文通过优化汽油机的进气系统管道长度、谐振腔容积、凸轮型线及加装可变配气装置来改善换气过程,提高全负荷工况点的输出转矩,从而改善发动机的动力性能。 本研究首先应用发动机一维模拟软件GT-Power建立了某四缸车用汽油机工作过程的计算分析模型,计算分析了进、排气系统管道长度及谐振腔容积变化对进气管道内压力波动、充气效率的影响,总结得出了影响规律,在该规律的指导下,优化了进气系统管道长度及谐振腔容积。计算结果表明:优化进气系统后发动机的中、高转速区域的动力性能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对发动机低转速的动力性能的改善作用不大。 原发动机采用的是传统的配气机构,其配气相位不能随发动机的工况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这使得发动机低转速无法充分利用进气管道内的波动效应来提高充气效率。因此,本文在分析典型可变配气相位的机构特点,剖析配气相位中影响发动机性能的各种可变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了基于凸轮轴调相的可变配气相位的结构方案,提出了在该发动机上实施基于凸轮轴调相原理的可变配气相位技术应用方案。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可变配气相位技术可以较大幅度的提高发动机低转速、高转速的动力性能,也进一步验证了实施可变配气相位技术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能,本研究对原发动机的凸轮型线的丰满度及缓冲段进行了优化。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凸轮型线后,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泵气损失有所减少,从而进一步改善了发动机的动力性能。 在优化了该发动机的进气系统管道长度、谐振腔容积、凸轮型线及加装可变配气装置后,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最大功率达到了94.32kW/5750r/min,最大扭矩达到了167.54 N·m /4000 r/min ,分别比原机提高了8.29%、5.90%,达到了厂家所期望的水平。
【关键词】:汽油机 进排气系统 可变气门正时 性能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U464.17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6
- 第1章 绪论16-22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6-17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7-20
- 1.2.1 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应用及优点17-18
- 1.2.2 进排气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18-20
- 1.2.3 可变配气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20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20-21
- 1.3.1 主要研究目的20-21
- 1.3.2 主要研究内容21
- 1.4 本章小结21-22
- 第2章 汽油机进气管流动特性及能量损失分析22-28
- 2.1 进气管中波动效应及谐振增压的分析23-25
- 2.1.1 进气管内压力波的形成、反射与合成23-24
- 2.1.2 进气管长度对充量系数的影响24-25
- 2.2 进气管中流动能量损失分析25-27
- 2.2.1 管中总能量损失25-26
- 2.2.2 进气管沿程能量损失26
- 2.2.3 进气管局部能量损失26-27
- 2.3 本章小结27-28
- 第3章 数学模型及计算原理28-40
- 3.1 自然吸气式汽油机的物理模型28-29
- 3.1.1 进气系统28
- 3.1.2 气缸28
- 3.1.3 排气系统28-29
- 3.2 发动机缸内过程数值解29-35
- 3.2.1 基本假设29
- 3.2.2 气缸内热力平衡关系式29-32
- 3.2.3 缸内燃烧过程的数学描述32-33
- 3.2.4 进排气门的流量计算33-34
- 3.2.5 缸内热力过程计算流程图34-35
- 3.3 进排气管中的一维非定常流动数学模型35-37
- 3.3.1 模型导出的条件35-36
- 3.3.2 守恒方程36
- 3.3.3 管道摩擦和传热计算模型36-37
- 3.4 一维非稳态流动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37-39
- 3.4.1 有限容积法的原理37-38
- 3.4.2 控制方程的离散化38-39
- 3.5 本章小结39-40
- 第4章 发动机整机性能仿真模型的建立40-47
- 4.1 原机基本性能参数及优化后目标值40
- 4.2 整机性能仿真模型建立40-44
- 4.2.1 进、排气管建模41-42
- 4.2.2 进、排气道和进、排气门建模42-43
- 4.2.3 配气正时设定43-44
- 4.2.4 其他参数设定44
- 4.3 模型验证44-46
- 4.4 本章小结46-47
- 第5章 进排气系统优化设计47-60
- 5.1 进气系统结构参数对发动机性能影响47-53
- 5.1.1 进气总管长度变化对汽油机动力性能的影响48-49
- 5.1.2 谐振腔容积变化对动力性能的影响49-50
- 5.1.3 进气歧管长度变化对汽油机动力性能的影响50-53
- 5.2 排气系统参数对汽油机动力性能的影响53-55
- 5.3 进气系统参数优化55-58
- 5.4 本章小结58-60
- 第6章 配气正时优化设计60-73
- 6.1 可变配气正时理论分析60-66
- 6.1.1 可变配气正时优点60-61
- 6.1.2 进气门可变正时的作用61-62
- 6.1.3 排气门可变正时的作用62
- 6.1.4 可变配气正时对发动机动力性能的影响62-65
- 6.1.5 可变配气正时对发动机燃油经济性能的影响65-66
- 6.2 可变配气正时方案选择66
- 6.3 可变配气正时计算分析66-71
- 6.4 本章小结71-73
- 第7章 优化凸轮型线后发动机性能计算分析73-80
- 7.1 优化前后凸轮型线对比73
- 7.2 凸轮型线优化后的发动机性能计算73-78
- 7.2.1 固定配气正时的动力性能计算73-76
- 7.2.2 优化进、排气相位后的动力性能计算76-78
- 7.3 本章小结78-80
- 本文总结和展望80-83
- 1 全文总结80-82
- 2 工作展望82-83
- 参考文献83-86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6-87
- 致谢87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鹏;王铁;曹杰;冯星;冯丹华;王娜;;进气总管长度对微型车发动机性能的影响[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11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帅;内燃机电子节温器的设计开发与试验验证[D];浙江大学;2011年
2 王超;CAE技术在柴油机改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潘芝桂;天然气发动机进排气系统及配气相位优化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4 秦浩;基于朗肯循环的内燃机废气能量回收试验系统开发[D];天津大学;2010年
5 刘科研;4G94M型发动机VVT系统的开发[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6 李迎春;汽车性能模拟与道路行驶对应发动机工况简化分析[D];湖南大学;2011年
7 陆炜;发动机冷却水套耦合仿真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连力丰;柴油机电控单体泵喷油过程参数的数值标定[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9 樊亚妮;发动机燃用乙醇汽油的空燃比特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10 冯康;基于Atkinson循环的车用汽油机节油潜力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GT-POWER的车用汽油机动力性能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04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290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