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车联网的车辆避撞算法及交通流跟驰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5 01:39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社会机动车保有量逐年递增,但是随之而来的交通问题也日益突出,交通事故发生率也常年居高不下,在这个背景下,智能交通作为交通问题一种有效解决手段,被人们日益所重视。作为智能交通两个必不可少的研究方向,车辆避撞和交通流建模是目前的交通工程研究热门领域,而车联网能够使车辆与车辆之间,车辆与设备之间进行信息感知、交互和融合,因此在车联网环境下研究车辆避撞和交通流建模问题,对减缓交通拥堵和减少因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在车联网环境下,车辆的纵向协同避撞算法,交通流跟驰建模问题。首先本文针对传统纵向避撞算法进行优化,运用纵向避撞理论,在传统避撞算法中加入车车通信因素,在车辆能够相互通信的前提下,进行车辆纵向协同避撞研究,在相邻车辆车距小于安全车距时,车辆进入避撞状态,通过前后车辆进行避撞加速度分配,减小车辆避撞制动加速度,提高车辆避撞安全性。其次,本文针对交通流跟驰模型研究中驾驶员视角因素考虑较少的研究现状,在全速度差(FVD)模型中加入驾驶员视角因素,并且摆脱将驾驶员视角与车头间距进行近似线性化的传统方法,而是用车辆形...
【文章来源】:燕山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建模思想的交通流跟驰模型分类图
避撞控制目标检测方法流程图
图 2-3 车辆协同避撞控制方法流程.4 本章小结本章对单车道情况下一维车辆主动协同避撞算法的安全等级判断方法进行了探和制定,首先引入 Berkeley 模型中的安全系数 ε 作为判断当前车况下安全等级的要依据;其次通过比较三种比较典型的安全距离模型的优劣,选择基于制动过程安全距离模型作为本文协同避撞算法的参考模型,并且得到相应的危险等级区间;后制定了相应的测距控制策略和避撞算法流程图。返回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车联网环境下的动态Robertson车队离散模型[J]. 姚志洪,蒋阳升.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8(02)
[2]智能车位锁管理系统设计[J]. 霍海波,张加昇,潘陶红,卢倩,赵举,周悦. 测控技术. 2017(10)
[3]基于车联网环境的驾驶员反应时间研究[J]. 蔡晓禹,蔡明,张有节,吴启顺,谭宇婷,李少博. 计算机应用. 2017(S2)
[4]面向车联网环境的车辆移动模型研究进展[J]. 唐蕾,段宗涛,康军,马峻岩,刘若辰.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5]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马勇,王磊,刘辉,张伟伟,陈红燕,陈磊. 中国公路学报. 2016(06)
[6]考虑自行车流特性的机非混合交通流元胞自动机仿真[J]. 冯雪,王喜富. 公路交通科技. 2016(03)
[7]考虑车与车互联通讯技术的交通流跟驰模型[J]. 华雪东,王炜,王昊. 物理学报. 2016(01)
[8]车联网环境下交叉口交通流微观控制模型及其求解与仿真[J]. 林培群,卓福庆,姚凯斌,冉斌,徐建闽. 中国公路学报. 2015(08)
[9]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速公路短时交通流预测[J]. 戴洪波,曾献辉. 智能计算机与应用. 2015(04)
[10]汽车前向主动报警/避撞策略[J]. 裴晓飞,齐志权,王保锋,刘昭度.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4(03)
博士论文
[1]车联网环境下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方法研究[D]. 周户星.吉林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部分车辆联网条件下多车协同避撞算法研究[D]. 徐成.清华大学 2015
[2]基于路面摩擦特性的车辆避撞系统安全车距的研究与仿真[D]. 邓刚.长安大学 2015
[3]汽车安全自动保护系统主动避撞设计与实现[D]. 王凯.湖南大学 2010
[4]汽车碰撞过程中加速度特征对乘员损伤的影响分析[D]. 黄靖.大连理工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77962
【文章来源】:燕山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建模思想的交通流跟驰模型分类图
避撞控制目标检测方法流程图
图 2-3 车辆协同避撞控制方法流程.4 本章小结本章对单车道情况下一维车辆主动协同避撞算法的安全等级判断方法进行了探和制定,首先引入 Berkeley 模型中的安全系数 ε 作为判断当前车况下安全等级的要依据;其次通过比较三种比较典型的安全距离模型的优劣,选择基于制动过程安全距离模型作为本文协同避撞算法的参考模型,并且得到相应的危险等级区间;后制定了相应的测距控制策略和避撞算法流程图。返回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车联网环境下的动态Robertson车队离散模型[J]. 姚志洪,蒋阳升.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8(02)
[2]智能车位锁管理系统设计[J]. 霍海波,张加昇,潘陶红,卢倩,赵举,周悦. 测控技术. 2017(10)
[3]基于车联网环境的驾驶员反应时间研究[J]. 蔡晓禹,蔡明,张有节,吴启顺,谭宇婷,李少博. 计算机应用. 2017(S2)
[4]面向车联网环境的车辆移动模型研究进展[J]. 唐蕾,段宗涛,康军,马峻岩,刘若辰.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5]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马勇,王磊,刘辉,张伟伟,陈红燕,陈磊. 中国公路学报. 2016(06)
[6]考虑自行车流特性的机非混合交通流元胞自动机仿真[J]. 冯雪,王喜富. 公路交通科技. 2016(03)
[7]考虑车与车互联通讯技术的交通流跟驰模型[J]. 华雪东,王炜,王昊. 物理学报. 2016(01)
[8]车联网环境下交叉口交通流微观控制模型及其求解与仿真[J]. 林培群,卓福庆,姚凯斌,冉斌,徐建闽. 中国公路学报. 2015(08)
[9]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速公路短时交通流预测[J]. 戴洪波,曾献辉. 智能计算机与应用. 2015(04)
[10]汽车前向主动报警/避撞策略[J]. 裴晓飞,齐志权,王保锋,刘昭度.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4(03)
博士论文
[1]车联网环境下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方法研究[D]. 周户星.吉林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部分车辆联网条件下多车协同避撞算法研究[D]. 徐成.清华大学 2015
[2]基于路面摩擦特性的车辆避撞系统安全车距的研究与仿真[D]. 邓刚.长安大学 2015
[3]汽车安全自动保护系统主动避撞设计与实现[D]. 王凯.湖南大学 2010
[4]汽车碰撞过程中加速度特征对乘员损伤的影响分析[D]. 黄靖.大连理工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779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2977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