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动力总成一体化单元的特种车振动噪声控制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8 05:05
  特种车由于防备性能优越,运输能力强等特点,作为重要的路面运输工具而广泛应用。近年来,特种车的振动噪声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其中,驾驶室的振动噪声由于对驾驶员有重要影响而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由于特种车采用动力总成一体化单元结构且车身由大面积金属板件焊接而成,动力总成的振动通过特种车结构向车身各处传播,引起车身板面产生结构辐射噪声;同时振源的噪声通过结构之间的孔洞和缝隙的传播,导致特种车驾驶室振动与噪声环境恶劣。因此,开展动力总成一体化单元的特种车振动传递特性以及振动噪声控制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工程价值。本文针对动力总成一体化单元的特种车驾驶室振动和噪声大的问题,从振动特性分析、振动控制策略以及噪声控制策略等方面展开了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特种车振动分析模型、基于传递函数对特种车驾驶室振动特性进行分析,研究了7个动力总成激励点至6个驾驶室响应点,共42条路径的传递函数,分析了驾驶室振动特性的影响因素,为特种车驾驶室减振降噪设计奠定了基础。(2)提出了基于路径贡献量的特种车驾驶室振动控制策略,通过改进影响特种车振动特性的三个部分:车身结构、动力总成支撑结构以及减振垫...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振动特性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车辆振动分析与控制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车内噪声分析与控制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动力总成一体化单元的特种车振动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2.1 引言
    2.2 振动特性分析基本理论
        2.2.1 模态叠加法求传递函数
        2.2.2 刚度法求传递函数
    2.3 动力总成一体化单元的特种车激励分析
        2.3.1 特种车结构概述
        2.3.2 特种车振源分析
    2.4 动力总成一体化单元的特种车振动特性分析
        2.4.1 振动特性仿真模型
        2.4.2 仿真边界条件
        2.4.3 传递路径分析
    2.5 基于模态贡献度的特种车振动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路径贡献量的特种车驾驶室振动控制策略
    3.1 引言
    3.2 特种车驾驶室振动控制策略
    3.3 基于路径贡献量评价指标的车身结构及动力总成支撑结构设计与分析
        3.3.1 附加刚度法理论基础
        3.3.2 车身结构设计方案比较分析
        3.3.3 动力总成支撑结构设计方案比较分析
    3.4 动力总成减振垫刚度优化计算
        3.4.1 减振垫隔振优化设计方法
        3.4.2 动力总成优化模型
        3.4.3 动力总成路径贡献量优化设计结果分析
    3.5 车身结构与动力总成支撑结构匹配设计与分析
        3.5.1 车身结构与动力总成支撑结构的匹配设计
        3.5.2 动力总成支撑结构对车身结构匹配规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面向大面积板件及孔缝结构的特种车驾驶室噪声控制策略
    4.1 引言
    4.2 特种车驾驶室噪声控制策略
    4.3 基于声学传递向量的阻尼降噪设计
        4.3.1 阻尼降噪设计原理
        4.3.2 面板贡献量分析
        4.3.3 特种车阻尼降噪设计
    4.4 孔洞、缝隙密封降噪设计
        4.4.1 密封降噪基本原理
        4.4.2 密封降噪设计方法
        4.4.3 密封降噪设计方法应用
    4.5 车内噪声控制效果仿真计算与分析
        4.5.1 声学仿真分析算法
        4.5.2 声学边界元模型建立
        4.5.3 噪声分析结果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减振降噪效果试验与验证
    5.1 引言
    5.2 试验系统及试验条件
        5.2.1 试验系统组成
        5.2.2 试验工况及测点布置
    5.3 试验结果分析与验证
        5.3.1 改进前后振动对比
        5.3.2 改进前后噪声值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阻尼层拓扑优化的车内噪声控制[J]. 张宇,杨家友,韦正.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8(06)
[2]轨道车密闭对车内噪声的影响及密封降噪方案[J]. 杨明,辛万涛,金明,朱代义.  铁道技术监督. 2016(06)
[3]2缸发动机平衡机理研究及悬置系统优化设计[J]. 余良渭,上官文斌,唐颖,李锦庭.  车用发动机. 2015(06)
[4]基于车身模态和板块贡献分析的阻尼优化降噪方法研究[J]. 张一麟,廖毅,莫品西,周江奇,严莉,蒋伟康.  振动与冲击. 2015(04)
[5]敷设约束阻尼层舱室振动噪声特性的试验与仿真对比[J]. 乔志,褚夫强,渠鸿飞,尹绪超.  材料开发与应用. 2014(03)
[6]约束阻尼结构的双向渐进拓扑优化[J]. 房占鹏,郑玲.  振动与冲击. 2014(08)
[7]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优化与工程应用[J]. 成义权,陈剑,张要思.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3(06)
[8]船舶振动噪声源传递路径分析及试验验证[J]. 曹跃云,张磊,杨自春,何元安,郭文勇.  振动与冲击. 2013(22)
[9]基于动态响应分析的汽车车身NVH性能优化控制[J]. 曹友强,邓兆祥,张宇,陈德欣.  高技术通讯. 2013 (08)
[10]汽车NVH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 薛亮,黄森.  汽车零部件. 2013(05)

博士论文
[1]基于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的车内低频结构噪声识别与控制[D]. 徐猛.天津大学 2014
[2]基于扩展OPAX传递路径方法的轻型客车振动控制研究[D]. 宋海生.吉林大学 2012
[3]基于改进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设计[D]. 龙岩.吉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基于ADAMS的汽车最速操纵稳定性优化[D]. 夏永凯.青岛理工大学 2018
[2]船舶舱室噪声预报及其阻尼控制措施研究[D]. 王健.大连理工大学 2017
[3]高速铁路轮轨滚动噪声及吸音板降噪技术研究[D]. 常亮.西南交通大学 2013
[4]不同频率钢轨的振动特性研究[D]. 孙方遒.北京交通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234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30234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f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