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动力电池电连接不一致的电-热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7 14:20
电池模组、电池包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电-热不一致性问题,这对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可用容量、使用寿命以及安全性都存在影响。电池的电-热不一致性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芯本身性能差异、长期搁置期间电池自放电以及使用过程中电池包热环境不均匀、充放电深度不一致等方面。事实上,电池包内部的大量电触点受初始装配条件、车载振动工况以及环境腐蚀老化等影响,其接触电阻值存在较大差异,影响电池包内电流分布,也是导致电池不一致性的重要因素。甚至个别电触点的松动故障还会导致界面处产生大量热,存在热失控的安全隐患。在考虑电池电连接差异性的基础上,结合电接触、电池外特性及电芯生热相关理论,提出了一套研究车用电池电连接不一致问题的数值方法体系,分析电连接不一致在电池电-热性能上的耦合影响。并以某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从并联电芯组和串联电芯组两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首先,从电池系统电连接种类、电接触特点以及电池工作原理三方面入手,阐述电连接生热与电芯生热机理,对电池外特性进行解释评价;其次,搭建电池性能测试平台,通过电芯的参数识别试验,对电芯的初始容量、欧姆内阻、极化内阻和平衡电势参数进行辨识和拟合,基于...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电动汽车安全事故
电连接失效图示
四种极耳类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超声焊工艺参数对极耳性能的影响[J]. 刘方方,毛继勇. 世界有色金属. 2017(13)
[2]串联锂离子电池组仿真技术研究[J]. 姜君,张维戈,时玮,张彩萍,孙丙香. 电源技术. 2016(12)
[3]锂电池成组连接技术的研究[J]. 周吉,曹碧颖,戚菊芳. 电源技术. 2016(11)
[4]基于动态内热源特性的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温度场仿真及试验[J]. 刘霏霏,兰凤崇,陈吉清. 机械工程学报. 2016(08)
[5]接触热阻对燃料电池温度分布影响的数值模拟[J]. 曹涛锋,母玉同,丁靖,何雅玲,陶文铨.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5(12)
[6]电接触现象和接触电阻模型的研究进展[J]. 陈森昌,迟彦惠,张平.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5(02)
[7]连接片阻值对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性能的影响[J]. 王丽梅,程勇. 汽车工程. 2015(01)
[8]锂电池内阻及其成组连接对电池管理系统的影响分析[J]. 杨艺云,彭建华,刘建敏,张阁,司传涛,肖静. 测控技术. 2014(12)
[9]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的并联性能评估与等价性分析[J]. 张维戈,时玮,张言茹,马泽宇,陈大分,王玉坤. 电网技术. 2014(06)
[10]锂电池极耳电阻焊焊接质量改善[J]. 李林贺,邓适. 焊接技术. 2013(06)
博士论文
[1]高比能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热性能及电化学-热耦合行为的研究[D]. 云凤玲.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16
[2]电动车辆动力电池充电特性与控制基础问题研究[D]. 姚雷.北京理工大学 2016
[3]磷酸铁锂电池组安全保护技术研究[D]. 王丽梅.山东大学 2015
[4]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的一致性研究[D]. 郑岳久.清华大学 2014
[5]基于电接触理论的GIS母线接头过热性故障的研究[D]. 孙国霞.武汉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电动汽车锂动力电池分选及成组技术研究[D]. 吴伟静.吉林大学 2015
[2]锂离子动力电池生热特性分析及其选配[D]. 康海鹏.吉林大学 2014
[3]锂离子电池串并联成组优化研究[D]. 姜君.北京交通大学 2013
[4]电连接器的热性能研究[D]. 吕瑞雪.北京邮电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87284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电动汽车安全事故
电连接失效图示
四种极耳类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超声焊工艺参数对极耳性能的影响[J]. 刘方方,毛继勇. 世界有色金属. 2017(13)
[2]串联锂离子电池组仿真技术研究[J]. 姜君,张维戈,时玮,张彩萍,孙丙香. 电源技术. 2016(12)
[3]锂电池成组连接技术的研究[J]. 周吉,曹碧颖,戚菊芳. 电源技术. 2016(11)
[4]基于动态内热源特性的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温度场仿真及试验[J]. 刘霏霏,兰凤崇,陈吉清. 机械工程学报. 2016(08)
[5]接触热阻对燃料电池温度分布影响的数值模拟[J]. 曹涛锋,母玉同,丁靖,何雅玲,陶文铨.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5(12)
[6]电接触现象和接触电阻模型的研究进展[J]. 陈森昌,迟彦惠,张平.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5(02)
[7]连接片阻值对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性能的影响[J]. 王丽梅,程勇. 汽车工程. 2015(01)
[8]锂电池内阻及其成组连接对电池管理系统的影响分析[J]. 杨艺云,彭建华,刘建敏,张阁,司传涛,肖静. 测控技术. 2014(12)
[9]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的并联性能评估与等价性分析[J]. 张维戈,时玮,张言茹,马泽宇,陈大分,王玉坤. 电网技术. 2014(06)
[10]锂电池极耳电阻焊焊接质量改善[J]. 李林贺,邓适. 焊接技术. 2013(06)
博士论文
[1]高比能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热性能及电化学-热耦合行为的研究[D]. 云凤玲.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16
[2]电动车辆动力电池充电特性与控制基础问题研究[D]. 姚雷.北京理工大学 2016
[3]磷酸铁锂电池组安全保护技术研究[D]. 王丽梅.山东大学 2015
[4]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的一致性研究[D]. 郑岳久.清华大学 2014
[5]基于电接触理论的GIS母线接头过热性故障的研究[D]. 孙国霞.武汉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电动汽车锂动力电池分选及成组技术研究[D]. 吴伟静.吉林大学 2015
[2]锂离子动力电池生热特性分析及其选配[D]. 康海鹏.吉林大学 2014
[3]锂离子电池串并联成组优化研究[D]. 姜君.北京交通大学 2013
[4]电连接器的热性能研究[D]. 吕瑞雪.北京邮电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872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3087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