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基于主观评价的汽车车内热舒适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3 14:12
  随着汽车的普及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对汽车热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车内热舒适性作为汽车舒适性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已经成为各大汽车厂家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以及研究的热点。车内热环境不同于建筑室内热环境,其空间狭小,空气流动性差,汽车的移动性使汽车受到的太阳辐射随时发生变化,进而会对车内热环境产生影响。汽车车内人体的热舒适性不仅跟所处热环境有关,还跟人体的主观感受有关,且人体不同部位对热环境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因此,需要研究适合于汽车乘员舱的热舒适评价模型及试验方法。本文参考国内外在汽车热舒适性方面取得的一些研究结果,结合现有的试验条件,开展人体热舒适性试验。通过对夏季暴晒和空调制冷阶段的某款SUV车内热环境进行测定,得到车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平均辐射温度等参数的变化情况;并设计了人体热舒适性主观问卷调查,获得制冷期间人体的主观热舒适感受。通过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研究车内热环境的特点及人体整体和局部热舒适性。并采用PMV-PPD和当量温度0)评价指标对人体的整体和局部热舒适性进行客观评价。利用支持向量机建立了基于客观热环境参数的人体局部热舒适性预测模型。对试验...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主观评价的汽车车内热舒适性研究


试验车Fig.2.1Testingvehicle

数据采集器,热电偶,容差


图 2.2 imc SPAR-8-ET 数据采集器Fig.2.2 imc SPAR-8-ET data collector Omega 公司生产的 K 型热电偶(如图 2.3 所示)来面温度,其型号为 TT-K-24-SLE。该热电偶绝缘非常好的耐磨性、灵活性和水浸性。该热电偶测;当测量温度在 0~+260°C 时,容差值为 2.2°C 或者C 时,容差值为 2.2°C 或者 2%。热电偶的一端通过外一端插在转换器上,再通过转换器插在数据采集

热电偶,转换器


图 2.2 imc SPAR-8-ET 数据采集器Fig.2.2 imc SPAR-8-ET data collector公司生产的 K 型热电偶(如图 2.3 所示)其型号为 TT-K-24-SLE。该热电偶绝耐磨性、灵活性和水浸性。该热电偶温度在 0~+260°C 时,容差值为 2.2°C 或差值为 2.2°C 或者 2%。热电偶的一端通在转换器上,再通过转换器插在数据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乘员舱热舒适性评价方法[J]. 王丹,刘双喜,牟江峰.  汽车工程师. 2015(08)
[2]汽车舱内热舒适环境评价的Fuzzy-AHP模型[J]. 朱冰,赵树恩.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5(03)
[3]热舒适性PMV-PPD指标在高速列车上的应用[J]. 石小容,伍川辉.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13(03)
[4]太阳辐射下车窗玻璃特性对车内温度场的影响研究[J]. 张文灿,陈吉清,兰凤崇.  机械工程学报. 2011(22)
[5]卡车驾驶室内热舒适性的试验研究[J]. 邹钺,屈映宇,刘赟.  制冷与空调. 2011(04)
[6]人工神经网络在预测热舒适性指标中的应用[J]. 孙斌,蒋能飞.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1(S1)
[7]人体热舒适客观评价指标[J]. 刘蔚巍,连之伟,邓启红,戎伟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8]基于PMV-PPD与空气龄的空调办公室内热环境数值预测与评价[J]. 黄寿元,张奕君,申培文,张杰.  制冷与空调. 2010(06)
[9]非均匀热环境下热舒适评价的两种方法及其关键技术[J]. 林欢,刘淑艳,王保国.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08)
[10]人体热舒适研究进展[J]. 丁秀娟,胡钦华,李奎山,郑庆红.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7(01)

博士论文
[1]汽车乘坐空间热环境与乘员热舒适性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 张文灿.华南理工大学 2013
[2]空调客车内气流分布特性及动态热舒适性研究[D]. 向立平.中南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基于真人测试的车内人体热舒适性实验研究[D]. 谢方.华南理工大学 2013
[2]车辆HVAC热环境舒适性评价及其分析方法[D]. 孙一宁.吉林大学 2012
[3]基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轿车乘员舱热舒适性分析[D]. 倪冬香.上海交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959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30959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7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