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干式双离合器设计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16 01:21

  本文关键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干式双离合器设计与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ual Clutch Transmission,DCT)是目前车辆变速器领域关注的焦点,研究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掌握其核心技术,对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经济型轿车高性能自动变速器开发”为依托,针对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干式双离合器的关键技术,基于有限元计算技术,完成DCT干式双离合器系统的结构参数设计与性能分析,主要进行以下研究工作: ①以长安CV11型轿车为搭载平台,根据其传动系统性能参数确定干式双离合器的结构方案与总体尺寸,完成干式双离合器基本参数计算及扭转减振器和常开式离合器膜片弹簧的参数设计。 ②基于有限元理论,对影响双离合器工作特性的主要零部件,花键毂、从动片、膜片弹簧等进行静力学强度分析,验证其结构设计是否满足强度要求,并为其疲劳寿命分析提供载荷条件。 ③基于干式双离合器静力学分析结果,利用FE-safe高级疲劳分析软件对干式双离合器主要疲劳易损件,膜片弹簧、花键毂、从动片等零件进行疲劳强度分析,验证模块的疲劳寿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④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建立DCT车辆起步系统动力学模型,制定干式双离合器起步控制策略,对DCT车辆在不同起步工况下的离合器滑摩功进行仿真计算,为干式双离合器热负荷特性分析提供边界条件。 ⑤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干式双离合器在极限起步工况下的温度场分布、热应力场分布、热变形等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完成对干式双离合器热负荷特性的合理性分析,验证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关键词】:干式双离合器 疲劳寿命 滑摩功 温度场 热变形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U463.21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9
  • 1 绪论9-17
  • 1.1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简介9-11
  • 1.1.1 DCT 的产生及发展9-10
  • 1.1.2 DCT 的优点及发展前景10-11
  • 1.2 双离合器简介11-15
  • 1.2.1 双离合器的结构形式11-14
  • 1.2.2 干式双离合器关键技术14-15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15-17
  • 2 干式双离合器结构设计及参数计算17-33
  • 2.1 干式双离合器基本参数计算18-20
  • 2.2 干式双离合器参数校核20-22
  • 2.3 扭转减振器的设计22-26
  • 2.3.1 扭转减振器的结构形式22-23
  • 2.3.2 扭转减振器基本参数计算23-26
  • 2.4 膜片弹簧设计26-32
  • 2.4.1 常开式离合器膜片弹簧的工作特性26-29
  • 2.4.2 膜片弹簧基本参数的选择29-31
  • 2.4.3 膜片弹簧最大分离力计算31-32
  • 2.5 本章小结32-33
  • 3 干式双离合器结构静力学及疲劳寿命分析33-53
  • 3.1 有限元基础理论33-37
  • 3.1.1 静力分析基本方程33-35
  • 3.1.2 静力分析边界条件35-36
  • 3.1.3 材料强度理论36-37
  • 3.2 干式双离合器结构静力学分析37-40
  • 3.2.1 花键毂结构静力学分析37-38
  • 3.2.2 从动片结构静力学分析38-39
  • 3.2.3 膜片弹簧结构静力学分析39-40
  • 3.3 疲劳强度分析基础理论40-45
  • 3.3.1 疲劳的分类及循环应力40-41
  • 3.3.2 基本应力寿命曲线41-45
  • 3.3.3 Miner 线性累计损伤理论45
  • 3.4 干式双离合器疲劳寿命分析45-51
  • 3.4.1 花键毂疲劳寿命分析45-47
  • 3.4.2 从动片疲劳寿命分析47-49
  • 3.4.3 膜片弹簧疲劳寿命分析49-51
  • 3.5 本章小结51-53
  • 4 干式双离合器起步过程仿真分析53-71
  • 4.1 DCT 车辆起步动力学模型53-57
  • 4.1.1 发动机数值模型53-54
  • 4.1.2 干式双离合器模型54-55
  • 4.1.3 车辆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55-57
  • 4.2 干式双离合器起步控制策略57-63
  • 4.2.1 基于发动机恒转速原则的离合器结合过程57-58
  • 4.2.2 起步综合控制策略58-59
  • 4.2.3 离合器行程控制59-61
  • 4.2.4 发动机节气门控制61-63
  • 4.3 仿真结果及分析63-69
  • 4.4 本章小结69-71
  • 5 干式双离合器起步热负荷特性仿真分析71-83
  • 5.1 传热学理论及热弹性理论基础71-73
  • 5.1.1 热传导的三种方式71-73
  • 5.1.2 三类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73
  • 5.2 干式双离合器温度场分析73-79
  • 5.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73-74
  • 5.2.2 材料参数设定74-75
  • 5.2.3 载荷及边界条件设定75-77
  • 5.2.4 仿真结果及分析77-79
  • 5.3 干式双离合器热变形分析79-82
  • 5.4 本章小结82-83
  • 6 总结与展望83-85
  • 致谢85-87
  • 参考文献87-91
  • 附录91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91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91
  •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双离合自动变速器之武功心法[J];家用汽车;2008年11期

2 薛庆文;;大众奥迪车系自动变速器常见故障分析(四)[J];汽车维修技师;2009年07期

3 王传金;唐进元;李培军;武军;;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的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分析[J];机械传动;2008年06期

4 吴佐铭;褚超美;顾健华;祁鹏华;;双离合自动变速器技术现状及应用前景[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8年11期

5 吴铭;;大众新一代智能自动变速器——7档DSG[J];汽车维修;2009年01期

6 吴际璋;王林超;;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J];汽车维护与修理;2007年11期

7 Michael Ebenhoch;Ralf Kubalczyk;Hans-Jürgen Schneider;;运动型7速双离合器变速器系统(Ⅱ)[J];传动技术;2009年02期

8 刘国强;孙伟;陈德民;郭晓林;;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结构分析及换挡方式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1年08期

9 王志新;韩秀芹;;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解析[J];甘肃科技;2008年10期

10 孙琦;过学迅;;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发展趋势[J];天津汽车;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裕强;廖林清;王黎明;;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技术分析[A];“技术创新与核心能力建设”重庆汽车工程学会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市jK俊彦;藤田裕;合田隆;谢勇;;DCTF的科技发展趋势[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燃料与润滑油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洋;郑晖;王育欣;;自动变速器发展情况及前景[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4 宋保林;张弘韬;张义国;;浅谈自动变速器在城市客车上的使用[A];河南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二届科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光辉;;双离合器自动变速汽车换挡过程离合器模糊控制策略研究[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吉国光;崔世林;;宝来乘用车自动变速器电控系统及其故障自诊断操作[A];2003湖北汽车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李文英;绪辉;;重型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发展[A];中国重汽科协获奖学术论文选编(2000-2001)[C];2002年

8 刘志君;张迎军;周志立;;自动变速器换挡品质研究现状与展望[A];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世界变速器行业发展分析[A];2007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8年

10 汽车电子专业教学改革小组;;汽车自动变速器模块化及一体化教学设计[A];2005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林;博格华纳获日产2008全球创新大奖[N];中国工业报;2008年

2 赵宏侠 本报记者 王辉;自动变速器突围:合资还是自主?[N];中国质量报;2009年

3 晓晓;国产自动变速器不再有空白[N];国际商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齐雪岭 通讯员 张玉山;天海:不能让自动变速器市场成为中国企业的又一伤心地[N];中国工业报;2009年

5 记者 王方遒;首批哈产自动变速器下线[N];哈尔滨日报;2010年

6 记者 赵凤华;我开发出首款前置前驱8挡自动变速器[N];科技日报;2010年

7 CUBN记者 严碧华;国产自动变速器离产业化还有多远[N];中国联合商报;2010年

8 黄慕颜;不止高人一“档”[N];当代汽车报;2008年

9 记者 朱章安;自动变速器项目在衡阳动工[N];湖南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赵三明;自动变速器要从外国人口中夺“食”[N];中国工业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国;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控制品质评价与优化[D];吉林大学;2011年

2 冯巍;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起步与换档控制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胡丰宾;湿式双离合器传动系统匹配控制与热平衡分析[D];重庆大学;2010年

4 刘永刚;轿车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系统综合匹配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陆中华;基于纯电动轿车的两档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控制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刘玺;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换档过程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陈清洪;AMT/DCT自动变速器通用开发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刘延伟;新型无动力中断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的机理与控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黄建明;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的控制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10 张晓冰;城市客车油液混合动力系统匹配及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剑;DCT液压系统的仿真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刘飞;干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结构设计与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郝宏伟;基于dSPACE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李健;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换档品质仿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李群;汽车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换挡规律与控制逻辑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刘博;液力自动变速器换挡过程研究及仿真[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俊杰;电动汽车自动变速器的设计与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友皇;4AT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操剑锋;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仿真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赵志强;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建模及仿真分析[D];湖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干式双离合器设计与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97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3097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d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