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入网技术及社会综合效益研究
本文关键词:电动汽车入网技术及社会综合效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与能源供给、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的日益激化,节能降耗,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电动汽车是全部或部分由电能驱动电机作为动力系统的汽车,它以电代油,能够降低碳排放、噪声低,是解决交通、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我国自“八五规划”以来,已在研发电动汽车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开发出一批电动汽车整车产品,在北京、武汉、天津、株洲、杭州等城市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小规模示范运行。 电动汽车是电力系统的新型负荷,其充电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随机性,且大规模电动汽车的集中充电将极大影响传统负荷曲线,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电动汽车既是电能的使用者,也可以被当作电能存储装置使用。由大量的电动汽车及充放电设备构成的电动汽车接入网络(Vehicle to Grid, V2G)可以通过在用电低谷时段充电,而在用电高峰时段放电的方式实现对负荷削峰填谷,同时减弱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对系统运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电动汽车的充电负荷对电力系统,尤其是配电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平抑可再生能源波动性为目标的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调度方法;电动汽车换电站参与微网运行、吸纳或者补充可再生能源出力以及电动汽车项目能为我国实现的综合社会效益四个子课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1)作为一种具有时空不确定性的新型负荷,电动汽车接入电力系统充电将影响发电侧的机组组合计划,降低输电系统容量充裕度水平,影响配电系统的电能质量和供需平衡。特别是对于配电系统,电动汽车自由充电负荷将大大增加系统负荷需求、引起电压越限、增加变压器故障率并降低变压器寿命、引起电压电流波形畸变等,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有必要研究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策略。 2)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的发展,使电动汽车与风电协同调度成为可能。具有V2G功能的电动汽车可以在必要时为风电机组提供备用服务,以缓解风电预测误差给电力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建立了以电动汽车第三方代理利润最大为目标的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模型,并应用粒子群算法求取最优调度结果。算例结果表明,电动汽车第三方代理在满足车主用车需求的条件下向风电场提供旋转备用服务在提高自身收益的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风电出力不确定性对电力系统的不良影响。通过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调度平抑可再生能源波动性和弥补预测误差是电动汽车未来服务电力系统的重要方面。 3)电动汽车换电站可以作为储能系统参与微网运行,提高其接纳可再生能源的能力。本文提出了以降低微网与外界电网交换功率为目标且满足车主换电需求约束条件下的电动汽车换电站运营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电动汽车换电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吸纳或者补充可再生能源出力降低微网与外界的交换功率,并且这种能力随换电站所辖电池数目的增加而提高。 4)相对于传统汽车,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应用将为社会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这包括:节能效益、碳减排效益和节约电力系统运行成本的效益。通过建立电动汽车社会综合效益评估模型并基于此模型计算2020年我国电动汽车行业可能实现的全社会综合效益,本文研究发现:电动汽车较传统汽车在节能、碳减排和降低电力负荷波动性方面都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火电机组在电源结构中所占比例越小,电动汽车的综合经济效益越大;电动汽车渗透率越高,提供辅助服务的能力越强,由此获得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可观。 最后对论文中所作的研究进行简要总结,并指出了这一领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电动汽车 电力系统 可再生能源 粒子群算法 社会效益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U469.72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4
- 1 绪论14-24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4-16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6-22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工作22-24
- 2 电动汽车接入对电力系统的影响概述24-38
- 2.1 引言24
- 2.2 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估算24-25
- 2.3 电动汽车对配电系统的影响25-35
- 2.3.1 负荷水平26-28
- 2.3.2 对变压器的影响28-31
- 2.3.3 电压越限31-32
- 2.3.4 三相不平衡32-33
- 2.3.5 谐波污染33-35
- 2.3.6 网络损耗35
- 2.4 电动汽车对发电侧和输电侧的影响35-36
- 2.5 本章小结36-38
- 3 电动汽车提供风电备用功率研究38-52
- 3.1 引言38-39
- 3.2 电动汽车入网特性和运营模式39-41
- 3.2.1 电动汽车负荷特性建模39-41
- 3.2.2 第三方代理——电动汽车运营公司41
- 3.3 电动汽车充电站最优调度建模41-46
- 3.3.1 建模条件设定41-42
- 3.3.2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42-46
- 3.4 算例及结果46-50
- 3.4.1 仿真条件设定46-47
- 3.4.2 仿真结果及分析47-50
- 3.5 结语50-52
- 4 微网环境下的电动汽车换电站运营模式研究52-66
- 4.1 引言52-53
- 4.2 微网配置方案及调度目标53-55
- 4.2.1 风电模型53-54
- 4.2.2 光伏发电模型54-55
- 4.2.3 微网调度目标55
- 4.3 换电站运营模式55-60
- 4.3.1 基本架构55-57
- 4.3.2 调度流程57-60
- 4.4 算例及结果60-65
- 4.4.1 仿真条件设定61-63
- 4.4.2 仿真结果及分析63-65
- 4.5 结语65-66
- 5 电动汽车社会综合效益分析66-84
- 5.0 引言66-68
- 5.1 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的能源消耗68-69
- 5.2 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的碳排放69-70
- 5.3 电动汽车平抑等效负荷波动效益70-76
- 5.3.1 基础数据70-73
- 5.3.2 优化调度模型73-74
- 5.3.3 电动汽车平抑等效负荷波动效益计算74-76
- 5.4 算例与分析76-82
- 5.4.1 不同类型汽车的能耗计算76-78
- 5.4.2 不同汽车的碳排放计算78-79
- 5.4.3 电动汽车平抑等效负荷波动效益计算79-80
- 5.4.4 电动汽车综合效益计算80-81
- 5.4.5 发电能源结构的影响分析81-82
- 5.5 结语82-84
- 结论84-86
- 参考文献86-9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96-98
- 致谢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理工大学电动汽车整车及关键技术研究现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6年02期
2 孟为;;救命的商业模式[J];汽车商业评论;2010年08期
3 王宏雁;电池性能和寿命的试验评价[J];上海汽车;1997年04期
4 汪声銮;;第62届日内瓦国际汽车展览会所展出的电动汽车[J];世界汽车;1993年01期
5 朱同列;世界汽车工业信息两则[J];世界汽车;1994年01期
6 ;世界电动汽车研制概况[J];机电新产品导报;1995年04期
7 詹锋,蒋利军;电动汽车用动力型MH-Ni电池开发动向[J];电源技术;1997年01期
8 王颖洁;电动汽车关键部件的优化设计[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9 王勇;电动汽车技术初探[J];城市公共交通;2002年02期
10 ;电动汽车的发展给电工行业带来市场机遇[J];电器工业;2002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玉鑫;;电动汽车研究与发展现状[A];第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钱立军;张翔;;基于系统仿真的电动汽车优化技术[A];2004“安徽制造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张铁军;;低碳背景下的电动汽车充换电站规划[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程钟锦;于海波;陈毓春;李文;刘洪;;电动汽车运营管理系统计费模型浅析[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胡泽春;项顶;宋永华;毕大强;;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实验平台的设计与搭建[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马鸿军;袁洪川;;鸿马6510A电动汽车专用底盘的设计[A];第五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博;;电动汽车导轨式电池快速更换结构设计[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8 蒋惠琴;欧万彬;鲍健强;叶瑞克;;电动汽车:引领城市低碳交通的未来[A];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危机管理——中国未来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晓勤;鲁植雄;逄小凤;;浅述电动汽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刘宏;汪映荣;;核电和电动汽车协同发展的生命周期评价分析[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10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立彪;电动汽车:想说爱你不容易[N];中国质量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王军善;充换电服务网络助跑电动汽车产业[N];中国改革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陈杰 申明;中国电动汽车商业化模式渐现[N];科技日报;2011年
4 蔡继明 韩建方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电动汽车商业化 路在何方?[N];中国能源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李亚杰 刘娟 ;电动汽车上路要先扫“拦路虎”[N];经济参考报;2005年
6 本报实习生 万伟伟 倪默;电动汽车离家用到底有多远[N];科技日报;2005年
7 武夷山;从加州电动汽车推广受挫说起[N];学习时报;2005年
8 松泽成文;普及电动汽车需解决四项关键课题[N];中国电子报;2009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杨冬;电动汽车能否顺利驶入“产业化时代”[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修霄云;政府应率先使用电动汽车[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乐峰;需求侧管理视角下的电动汽车充放电定价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2 苗轶群;含电动汽车及换电站的微网优化调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张翔;电动汽车建模与仿真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4 陈国迎;四轮独立线控电动汽车试验平台搭建与集成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许家群;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动机传动控制系统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3年
6 穆云飞;含风电场及电动汽车的电力系统安全性评估与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张卫钢;纯电动试验车及其相关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8 代颖;电动汽车驱动用感应电机的电磁噪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9 牛利勇;纯电动公交充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10 姜卫东;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用无刷直流电机动态性能及控制策略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新磊;电动汽车总体设计及性能仿真优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苗军;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3 刘伟;电动汽车底盘测功机的开发与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贾学强;电动汽车电控单元设计[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5 朱华;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及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6 郝东辉;电—电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建模与仿真[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7 张思维;基于镁合金的轮毂式电动汽车整体式车身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哲;双轮直驱电动汽车电子差速控制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9 翟跃;电动汽车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邢斌;电动试验车动力系统的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电动汽车入网技术及社会综合效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25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312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