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铁锂电池组均衡充电及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1 10:07
本文关键词:磷酸铁锂电池组均衡充电及保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相比镍氢、铅酸等电池,锂离子电池在尺寸、重量、充电速度、抗记忆效应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但由于单体锂电池在生产过程中的不一致性,使得单体电池在串并联成组使用后,随着充放电次数的增加,电池组之间的性能差异会逐渐增大,导致电池组在过度充电或深度放电时,往往出现单体电池的过充电或过放电现象。 针对纯电动汽车用磷酸铁锂电池组作动力电源,通过分析电池组均衡充电电路,深入研究了一种磷酸铁锂电池组分布式主动均衡充电系统。该系统不仅能够做到电池组在进行大电流快速充电时,避免因电池组之间的性能差异导致对电池组中的单体电池过度充电或过度放电现象。 本文采用的是电池组分布式主动均衡充电系统,此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单体电池管理电路和整车控制器。单体电池管理电路部分,按具体功能可分为4个单元,分别为电池检测单元、电池均衡充电单元、电池充电保护单元与单体电池管理电路自动掉电单元。各单体电池管理电路之间通过CAN总线通信,单体电池管理电路和整车控制器之间通过CAN-USB总线适配器进行通信。电池均衡充电单元采用反激式变换器实现由电池组向单体电池进行补充电。采用模糊逻辑控制策略,实现对变换器场效应晶体管PWM占空比的调整,来分别调节各均充单元的输出电流,做到针对不一致的单体电池进行区别性充电,,从而保证各单体电池SOC均衡。相比较平均法均衡充电策略,该控制策略可明显缩短均衡时间,同时均衡系统效率可明显改善。 本文对单体电池设计了两种保护电路。在电池组进入到恒压充电过程中时,通过并联稳压管在单体电池两端实现对充电电流的分流,保证了单体电池端电压不会超过上限值,从而做到了对单体电池的过充电保护;同时,在单体电池端电压低于放电电压最低值时,通过自动切除单体电池管理电路,避免了单体电池管理电路对单体电池过放导致的电池损坏。 通过在单体电池管理电路和充电机之间建立相应联系,使得充电机能实时获得各单体电池信息,从而便于充电机来判断充电控制过程。在充电机进入恒压充电模式时,通过并联在单体电池两端的型号1N5334b稳压管,使得充电电流可经稳压管分流,单体电池端电压稳定在3.7V,从而避免了对单体电池过充电。 本文选取型号MCP102微功耗电压检测芯片,实现了电池组在静置或大电流放电过程中出现单体电池电压低于截止电压2.65V时,自动切除单体电池管理电路。从而做到在电池电压低于截止电压时并联在电池两端的单体电池管理电路对电池电能的消耗做到微功耗级别。
【关键词】:均衡充电 模糊控制 电池保护 过充电 过放电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M910.6;U469.7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5
- 1.1 课题研究背景9-10
- 1.2 课题研究意义10-11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3.1 动力锂电池组均衡充电研究现状11-12
- 1.3.2 动力锂电池组保护研究现状12-13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3-15
- 2 电池组均衡充电技术15-24
- 2.1 均衡充电电路15-21
- 2.1.1 能量耗散型均衡15-17
- 2.1.2 能量非耗散型均衡17-21
- 2.2 均衡充电控制策略21-23
- 2.2.1 电池组一致性均衡充电判据22
- 2.2.2 均衡控制策略22-23
- 2.3 本章小结23-24
- 3 动力锂电池组主动均衡充电系统24-34
- 3.1 主动均衡充电系统结构24-25
- 3.2 主动均衡充电系统模型分析25-27
- 3.3 主动均衡充电系统控制原理27-33
- 3.3.1 反激式变换器的分析27-29
- 3.3.2 模糊控制策略29-30
- 3.3.3 模糊控制策略的实现30-33
- 3.4 本章小结33-34
- 4 仿真和实验结果分析34-45
- 4.1 仿真分析34-35
- 4.2 实验平台介绍35-41
- 4.2.1 单体电池管理电路35-36
- 4.2.2 单体电池均衡充电单元36-37
- 4.2.3 CAN 通讯测试37-41
- 4.3 实验结果分析41-44
- 4.4 本章小结44-45
- 5 动力电池组保护45-59
- 5.1 单体电池过充保护电路设计45-52
- 5.1.1 充电控制策略45-46
- 5.1.2 电路设计46-47
- 5.1.3 过充保护电路模型分析47-49
- 5.1.4 仿真和实验结果分析49-52
- 5.2 单体电池管理电路自动切除电路设计52-57
- 5.2.1 单体电池管理电路能耗分析52-53
- 5.2.2 电路设计53-54
- 5.2.3 仿真分析54-56
- 5.2.4 实验结果及分析56-57
- 5.3 本章小结57-59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59-62
- 6.1 全文总结59-60
- 6.2 后续工作展望60-62
- 致谢62-63
- 参考文献63-67
- 附录67
- 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7
- B.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震坡;孙逢春;林程;;不一致性对动力电池组使用寿命影响的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2 罗玉涛;张智明;赵克刚;;一种集散式动力电池组动态均衡管理系统[J];电工技术学报;2008年08期
3 徐顺刚;钟其水;朱仁江;;动力电池均衡充电控制策略研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2年02期
4 王震坡,孙逢春,张承宁;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组不一致性统计分析[J];电源技术;2003年05期
5 李渊;李绍敏;陈亮;刘恒;;锂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电源技术;2010年09期
6 夏兰;李素丽;艾新平;杨汉西;;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技术[J];化学进展;2011年Z1期
7 吴凯;张耀;曾毓群;杨军;;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研究[J];化学进展;2011年Z1期
8 吴铁洲;陈学广;张杰;孙杨;;HEV锂离子串联电池组混合均衡策略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9 陈超;谢瑞;何湘宁;;电动汽车车载锂电池分段充电策略研究[J];机电工程;2011年07期
10 王军平;曹秉刚;陈全世;;基于自适应滤波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荷电状态估计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本文关键词:磷酸铁锂电池组均衡充电及保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00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320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