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基于FBM模型的汽车中控人机界面适老化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1 23:31
  目前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为了使智能化汽车规划发展与设计能真正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便不能忽视老龄化人群驾驶出行的需求与安全。因其驾驶心理生理、习惯和技术等方面有别于其他群体,就目前来看,智能化汽车产品的功能特征与老龄化驾驶群体需求、行为特性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作为汽车企业智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平台,汽车中控人机系统恰是适老化发展策略的适宜载体,但就目前老龄化人群尚未固化成熟的数字化意识、人机交互思维习惯来说,在驾驶场景下使用智能化程度高、功能信息更复杂的汽车中控界面,并行发生的驾驶行为与人机交互行为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基于汽车中控人机界面产品在适老化设计方向所面临的困难与机会,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FBM模型的汽车中控人机界面适老化设计方案,研究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部分:汽车人机交互设计理论研究;驾驶交互复杂情境下针对老龄化驾驶群体的心理、生理、出行情境与行为进行研究;对汽车中控人机界面载体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分析;基于FBM的汽车中控界面适老化设计策略、实践及可用性评估。通过将FBM理论模型引入汽车驾驶交互情境中,构建以用户行为研究为中心的汽车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模型作为课题理论基础。通过...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FBM模型的汽车中控人机界面适老化设计研究


购车消费人群年龄与销量图

老年人,比例图,老龄化社会,安全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图1-1购车消费人群年龄与销量图图片来源:行图汽车《2018-2019年中国汽车市场情况分析及趋势预测》由于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较短,对老年人驾驶出行的需求及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参考一些发达国家对老龄化出行的发展状况以及老龄化驾驶安全问题,从相关研究成果表明,汽车是老龄化人群完成出行活动的主要交通工具[26]。由图1-2中可知,美国近年来,死于交通事故的老年人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却呈现上升的迹象[27],初步研究表明,老龄化驾驶员可能因机能衰退影响其驾驶能力,从而导致交通事故中偏高死亡率。图1-2老年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比例图图片来源:NATIONALHIHGTWAYTRAFFICSAFETYADMINISTRATION(NHTSA),http://www.nhtsa.gov/FARS.在日本,随着老龄化急速发展,日本60岁以上的驾驶执照持有者的数量增长速度也快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55%的交通事故就与年龄较大的司机有关[28],其老龄化群体驾驶行为的交通安全问题也不容小觑。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为了使汽车规划发展与设计能真正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便不能忽略老龄化群体自驾出行的需求与安全。近年,无人驾驶技术原是最寄希望于解决各种出行问题,包括老龄化人群出行安全问题。英国《卫报》在2015年预测2020年,人们将成为一个“永久后座司机”,届时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生活更加便利[29]。但随着无人驾驶技术搭载实车实验后,发现全工况无人驾驶前路漫漫,所遇到困难包括产业标准、车辆信息与通信系统标准、法律法规的缺

模型图,模型,目标行为,动机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行为心理研究学家福格教授(BrianJeffreyFogg)提出一个新型人类行为理解模型。FBM模型表明,一个行为的发生是归因于三大要素:充分的动机、足够的能力、有效的触发因素[67],如图2-1所示。整个理论轴系图中没有量化数据单位,是从概念性质角度去描绘三个因素与用户行为之间的关系而非精确计量[68]。这个理论模型是通过解构用户行为发生条件,深入分析用户行为得以发生或没有出现的深层次原因,以此来指导产品设计的方向。1)纵坐标轴动机是指用户执行目标行动其自身的意愿,通过强弱程度衡量用户动机,动机愈加强烈,其在坐标轴所处的位置愈高,愈加接近目标行为。2)横坐标轴代表的是用户执行目标行为所需的技能,通过高低程度衡量用户自身的能力,自左往右代表用户能力俞强,愈容易达成目标行为。3)绿色的星星代表的是目标行为发生坐标位置,意旨足够强的动机与足够高的能力,而虚线指代的是用户能够执行目标行为的可能性趋势,当动机越强、能力越高,用户就越容易能够执行目标行为。4)触发因素是指激发目标行为发生的信号,通过在适当的时机促进行为发生的关键因素。图2-1FBM模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2)行为影响因素1)动机动机理论[69]中定义,动机是人类意识行为的基础,是引起并维持用户行为的意识类


本文编号:32103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32103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6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