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服务转型的数字化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5 09:02
数字化技术体系已全方位渗透至新能源汽车产业,由单纯的产品制造转向以新能源车为载体的在线化、智能化出行服务供给,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的研发、制造以及商业运营正经历着颠覆性的数字革命创新。数字科技赋能新能源汽车制造组织的本质并非研发、制造流程的优化及其效率改善,而是基于非连续复杂市场需求响应的商业模式重构。然而,国内许多新能源汽车企业尚未认识到这一事实,致使其数字化战略的推进受到严重抑制。为此,本文从用户场景需求驱动、新能源汽车营销模式数字化演替、基于垂直业务链架构的"归核化"制造组织创新三个方面,论证了新能源汽车企业推进数字化战略的路径特征,所形成研究观点对于促进新能源制造企业的数字化建设、提升其服务转型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文章来源】:中国能源. 2020,42(11)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网络化场景价值分布驱动的服务转型
“归核化”组织形态是新能源汽车“制造+服务”转型的必经战略路径,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制造企业组织行政化、职能化、部门化的科层式或有机式组织结构,也有别于以流程效率为核心的各类扁平化或虚拟化组织结构。新能源汽车的“归核化”组织本质为:在数字化技术赋能情境中,以洞察、理解、响应用户业务需求为核心实行业务链管理机制,在资源整合、技术集成、企业内外部协同方面,构建具有柔性特征的组织结构。“归核化”组织必须具备两个核心机制:如图5,数据中台系统通过业务底层数据收集、业务及部门数据拉通、数据算法分析,将积淀的数据资源转换成数据资产,以赋能业务终端和用户终端。例如,基于算法技术获得的对新能源汽车用户各类使用场景的定义与细分,从而获得新能源车用户的精准数字画像(创新业务)。随后,车企为了能够对被识别的创新业务需求予以敏捷响应,凭借中台数据系统在研发、制造规划、业务协同方面的仿真设计(AR、MR)、数据沟通与规划、数字化业务监管的功能,对企业的内外部资源进行动员与整合,以确保新能源汽车创新活动的顺利实施。
实践证明,新能源汽车的创新及商业开发有赖于网络化价值链系统予以资源方面的支持与协同。相应地,网络化价值链系统客观要求网状供应链与之对应(甄文媛,2014),而网状供应链中的业务协同特征、核心创新主体位置特征、主体间的合作广度与深度等因素呈现动态演化特征(许秀瑞,田善武等,2020)。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网状供应链系统特征及其演化主要由以下三类因素导致:其一,供应链因素。相比传统化石能源燃料汽车的供应链环境,新能源汽车的供应链支持要素分布零散、技术及市场支持不稳定,因而联盟化的产业组织不易形成,取而代之的是基于主体利益协同、资源柔性整合、跨供应链的网络平台组织(李昆,2017;刘国巍,邵云飞,2020);其二,用户因素。充电便捷性因素导致用户对经济或政策激励的灵敏度相对较低,同时以各类新能源汽车消费场景体验为依据的用户参与,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价值体系构造的关键(肖静华,2018;Abrell?T,2016);其三,信息因素。电池使用动态监管、充电桩分布信息、电池寿命管理、电池更换以及汽车全生命周期内的各类安全数据监管等,均要求汽车制造企业与用户之间构建实时化、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孟凡生等,2017,2020),这要求新能源汽车的通信系统既具有中心控制特征,即车辆使用的任何问题状态能够实时地获得中心云的服务支持,同时还具有边缘控制特征(环境开放性),即车辆作为一个移动网络节点能够随时向环境接受或发布信息。上述三类因素的综合效应客观上要求新能源汽车创新系统必须具有非连续复杂适应的敏捷性工程特征(曾德麟等,2017),而基于网联化、数据传感、数据分析、AI决策的数字化技术体系恰恰能够“天然”地赋能这一特征需要(余江,2017;Lehrer?C,2018),如云计算系统对电池损耗的信息监管,区块链技术对电池使用、驾驶行为、车辆运维的分布式数据记录2,5G技术用于地图和充电桩的精准导航等等,见图1。同时,每一类数字化赋能都对应着特定的新能源汽车使用场景,不同场景之间的关联、嵌套效应实质上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各参与主体(用户、研发、制造、网络通信、汽车金融等)在业务对接、资源协同、权益分配等方面呈现的网络化价值分布。因此,在数字化技术体系的驱动下,基于网络化场景价值驱动的“制造+服务”转型,正快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组织形态(邢晨等,2019)。然而,多数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仍主要从产品系统层面理解互联网、数据传感、数据分析以及AI在系统优化、研发与制造效率方面带给新能源汽车的创新效应,尚未认识到数字科技及其所驱动的服务转型(Barrett?M,2015)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深远影响,以及对其运营模式的颠覆性重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球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合作网络演化分析[J]. 许秀瑞,田善武,王俊鹏. 工业技术经济. 2020(10)
[2]产业链创新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网络演化及协同测度——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J]. 刘国巍,邵云飞.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20(08)
[3]新能源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综述[J]. 吕纯池. 科技与创新. 2020(17)
[4]新能源装备协同智造体系及协同要素评价研究[J]. 孟凡生,宋鹏. 科研管理. 2020(03)
[5]新能源汽车数字化&智能化工厂设计与运行[J]. 周俊锋,茅卫东,王成文,李盛良,卢亚军,袁浩,唐强. 汽车工艺与材料. 2019(04)
[6]数据采集系统在新能源汽车电机数字化车间中的应用[J]. 邢晨,琚长江,阎阅,王磊. 电机与控制应用. 2019(03)
[7]消费者数据化参与的研发创新——企业与消费者协同演化视角的双案例研究[J]. 肖静华,吴瑶,刘意,谢康. 管理世界. 2018(08)
[8]数字创新:创新研究新视角的探索及启示[J]. 余江,孟庆时,张越,张兮,陈凤. 科学学研究. 2017(07)
[9]基于信息处理的复杂产品制造敏捷性研究:以沈飞公司为案例[J]. 曾德麟,欧阳桃花,周宁,谭振亚,胡京波. 管理科学学报. 2017(06)
[10]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智造化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 孟凡生,于建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07)
本文编号:3248923
【文章来源】:中国能源. 2020,42(11)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网络化场景价值分布驱动的服务转型
“归核化”组织形态是新能源汽车“制造+服务”转型的必经战略路径,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制造企业组织行政化、职能化、部门化的科层式或有机式组织结构,也有别于以流程效率为核心的各类扁平化或虚拟化组织结构。新能源汽车的“归核化”组织本质为:在数字化技术赋能情境中,以洞察、理解、响应用户业务需求为核心实行业务链管理机制,在资源整合、技术集成、企业内外部协同方面,构建具有柔性特征的组织结构。“归核化”组织必须具备两个核心机制:如图5,数据中台系统通过业务底层数据收集、业务及部门数据拉通、数据算法分析,将积淀的数据资源转换成数据资产,以赋能业务终端和用户终端。例如,基于算法技术获得的对新能源汽车用户各类使用场景的定义与细分,从而获得新能源车用户的精准数字画像(创新业务)。随后,车企为了能够对被识别的创新业务需求予以敏捷响应,凭借中台数据系统在研发、制造规划、业务协同方面的仿真设计(AR、MR)、数据沟通与规划、数字化业务监管的功能,对企业的内外部资源进行动员与整合,以确保新能源汽车创新活动的顺利实施。
实践证明,新能源汽车的创新及商业开发有赖于网络化价值链系统予以资源方面的支持与协同。相应地,网络化价值链系统客观要求网状供应链与之对应(甄文媛,2014),而网状供应链中的业务协同特征、核心创新主体位置特征、主体间的合作广度与深度等因素呈现动态演化特征(许秀瑞,田善武等,2020)。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网状供应链系统特征及其演化主要由以下三类因素导致:其一,供应链因素。相比传统化石能源燃料汽车的供应链环境,新能源汽车的供应链支持要素分布零散、技术及市场支持不稳定,因而联盟化的产业组织不易形成,取而代之的是基于主体利益协同、资源柔性整合、跨供应链的网络平台组织(李昆,2017;刘国巍,邵云飞,2020);其二,用户因素。充电便捷性因素导致用户对经济或政策激励的灵敏度相对较低,同时以各类新能源汽车消费场景体验为依据的用户参与,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价值体系构造的关键(肖静华,2018;Abrell?T,2016);其三,信息因素。电池使用动态监管、充电桩分布信息、电池寿命管理、电池更换以及汽车全生命周期内的各类安全数据监管等,均要求汽车制造企业与用户之间构建实时化、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孟凡生等,2017,2020),这要求新能源汽车的通信系统既具有中心控制特征,即车辆使用的任何问题状态能够实时地获得中心云的服务支持,同时还具有边缘控制特征(环境开放性),即车辆作为一个移动网络节点能够随时向环境接受或发布信息。上述三类因素的综合效应客观上要求新能源汽车创新系统必须具有非连续复杂适应的敏捷性工程特征(曾德麟等,2017),而基于网联化、数据传感、数据分析、AI决策的数字化技术体系恰恰能够“天然”地赋能这一特征需要(余江,2017;Lehrer?C,2018),如云计算系统对电池损耗的信息监管,区块链技术对电池使用、驾驶行为、车辆运维的分布式数据记录2,5G技术用于地图和充电桩的精准导航等等,见图1。同时,每一类数字化赋能都对应着特定的新能源汽车使用场景,不同场景之间的关联、嵌套效应实质上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各参与主体(用户、研发、制造、网络通信、汽车金融等)在业务对接、资源协同、权益分配等方面呈现的网络化价值分布。因此,在数字化技术体系的驱动下,基于网络化场景价值驱动的“制造+服务”转型,正快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组织形态(邢晨等,2019)。然而,多数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仍主要从产品系统层面理解互联网、数据传感、数据分析以及AI在系统优化、研发与制造效率方面带给新能源汽车的创新效应,尚未认识到数字科技及其所驱动的服务转型(Barrett?M,2015)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深远影响,以及对其运营模式的颠覆性重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球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合作网络演化分析[J]. 许秀瑞,田善武,王俊鹏. 工业技术经济. 2020(10)
[2]产业链创新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网络演化及协同测度——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J]. 刘国巍,邵云飞.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20(08)
[3]新能源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综述[J]. 吕纯池. 科技与创新. 2020(17)
[4]新能源装备协同智造体系及协同要素评价研究[J]. 孟凡生,宋鹏. 科研管理. 2020(03)
[5]新能源汽车数字化&智能化工厂设计与运行[J]. 周俊锋,茅卫东,王成文,李盛良,卢亚军,袁浩,唐强. 汽车工艺与材料. 2019(04)
[6]数据采集系统在新能源汽车电机数字化车间中的应用[J]. 邢晨,琚长江,阎阅,王磊. 电机与控制应用. 2019(03)
[7]消费者数据化参与的研发创新——企业与消费者协同演化视角的双案例研究[J]. 肖静华,吴瑶,刘意,谢康. 管理世界. 2018(08)
[8]数字创新:创新研究新视角的探索及启示[J]. 余江,孟庆时,张越,张兮,陈凤. 科学学研究. 2017(07)
[9]基于信息处理的复杂产品制造敏捷性研究:以沈飞公司为案例[J]. 曾德麟,欧阳桃花,周宁,谭振亚,胡京波. 管理科学学报. 2017(06)
[10]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智造化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 孟凡生,于建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07)
本文编号:32489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3248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