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觉预瞄的半主动悬架阻尼力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4 15:13
ADS是可调阻尼控制悬架系统的简称,这是一种在汽车行业受到广泛应用的悬架系统。采用这种悬架的汽车在通过瞬态冲击路面时,可能会因控制器的响应时间不足,来不及对悬架进行控制,造成系统稳定性(操稳性和安全性)降低。这是由于悬架控制器的时滞效应导致在短时间无法对每一次控制进行响应。视觉识别技术在智能驾驶领域中已经被广泛应用,若能将这项技术作为悬架预瞄控制二次开发的工具,将其应用到悬架系统的控制策略中,就能在不平路面还未到来之前就对即将发生的情况做出准备,使控制器有充分的时间响应。为了使控制器的时滞效应得到改善,以提高悬架控制器的控制能力为目标。首先,本文对半主动悬架的动力学模型进行分析,通过状态方程,找出影响控制悬架阻尼力的关键参数;其次,本文对ADS电磁悬架进行了mHIL台架试验测试,准确地得到在车辆实际行驶过程中因各种外在干扰而无法直接测量的悬架K特性数据,并将所得到的测试数据的各对应关系存入TTC系列控制器;然后,对采集的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和识别,将识别的特征与加速度传感器的采集的数据进行融合,传输到最终的控制系统里;最后,通过真实道路测试,对基于预瞄控制的悬架控制器控制效果进行评价。试验...
【文章来源】:长安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悬架系统结构示意图
研究流程
п同路面各车速н的功率谱密度因数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车速的增加,表征路面输入能量的也逐渐增大,而щ路面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车辆液压主动悬架系统的设计与性能研究[J]. 迟媛,任洁,王勇,李加奇,王相宇,李蒙福. 液压与气动. 2016(12)
[2]深入交通刚性需求探讨——深度访谈及问卷调查结合分析之上海市民角度[J]. 曾哲珣,张伟,姜思琦. 现代商贸工业. 2016(14)
[3]车辆悬架系统及其性能评价综述[J]. 张俊红,洪刘生,杨文钊,郭鹏,He Zhenpeng. 机械设计与研究. 2015(06)
[4]一种可调阻尼减振器的设计与试验研究[J]. 袁传义,何庆,张焱. 液压与气动. 2012(12)
[5]路面不平度激励模型研究现状[J]. 夏均忠,马宗坡,白云川,苏涛,冷永刚.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2(05)
[6]基于轴距预瞄的半主动悬架模糊神经网络控制[J]. 贝绍轶,袁传义,陈龙,张兰春. 汽车工程. 2010(12)
[7]基于混合田口遗传算法的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模糊控制[J]. 董小闵,余淼,廖昌荣,陈伟民. 振动与冲击. 2010(06)
[8]基于有理函数的路面不平度时域模型研究[J]. 吴志成,陈思忠,杨林,张斌.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9(09)
[9]军用车辆悬架系统预瞄控制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 陈兵,尹忠俊,顾亮. 兵工自动化. 2008(02)
[10]基于幂函数的路面不平度白噪声激励模拟方法[J]. 张国胜,方宗德,陈善志,宋云强. 汽车工程. 2008(01)
本文编号:3475982
【文章来源】:长安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悬架系统结构示意图
研究流程
п同路面各车速н的功率谱密度因数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车速的增加,表征路面输入能量的也逐渐增大,而щ路面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车辆液压主动悬架系统的设计与性能研究[J]. 迟媛,任洁,王勇,李加奇,王相宇,李蒙福. 液压与气动. 2016(12)
[2]深入交通刚性需求探讨——深度访谈及问卷调查结合分析之上海市民角度[J]. 曾哲珣,张伟,姜思琦. 现代商贸工业. 2016(14)
[3]车辆悬架系统及其性能评价综述[J]. 张俊红,洪刘生,杨文钊,郭鹏,He Zhenpeng. 机械设计与研究. 2015(06)
[4]一种可调阻尼减振器的设计与试验研究[J]. 袁传义,何庆,张焱. 液压与气动. 2012(12)
[5]路面不平度激励模型研究现状[J]. 夏均忠,马宗坡,白云川,苏涛,冷永刚.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2(05)
[6]基于轴距预瞄的半主动悬架模糊神经网络控制[J]. 贝绍轶,袁传义,陈龙,张兰春. 汽车工程. 2010(12)
[7]基于混合田口遗传算法的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模糊控制[J]. 董小闵,余淼,廖昌荣,陈伟民. 振动与冲击. 2010(06)
[8]基于有理函数的路面不平度时域模型研究[J]. 吴志成,陈思忠,杨林,张斌.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9(09)
[9]军用车辆悬架系统预瞄控制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 陈兵,尹忠俊,顾亮. 兵工自动化. 2008(02)
[10]基于幂函数的路面不平度白噪声激励模拟方法[J]. 张国胜,方宗德,陈善志,宋云强. 汽车工程. 2008(01)
本文编号:34759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3475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