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氢燃料电动客车车身骨架轻量化研究与碰撞安全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13 05:54
  当前全球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然而由此产生的能源供给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及工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压力却与日俱增,推广使用新能源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矛盾问题。氢燃料电池客车用氢气作为汽车能量的来源,利用电解水的逆反应驱动电动机,排出尾气为纯净水雾,实现“零排放”。相比于其他类型的传统客车,氢燃料电池客车对环境的破坏更小、能量转化效率更高、产生的噪音更少而且更加便于日常维修保养,经过多年的实际应用和研究改进,已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客车的研究重点。然而,氢燃料电池客车的燃料供给系统与传统燃料客车相比还存在一定不足,为使氢燃料电池客车的各项性能满足行驶要求,需要改进整车配置,这也导致了车辆整体质量的加大。其中,优化车身骨架结构是一种有效举措。这种措施能够有效减轻客车整车质量,同时对于提高客车可行驶里程、改善动力性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Catia软件建立FSQ6107SC型氢燃料电池客车骨架三维模型,将客车结构进行合理简化,利用Hyper Mesh软件创建车身骨架有限元模型。对水平弯曲等5种典型工况进行车身静力学分析,确定骨架中出现应力最大值和位移最大值的部位和具体参数,确保车身刚度...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氢燃料电动客车车身骨架轻量化研究与碰撞安全性分析


客车零部件结构拓扑优化

结构图,车身,比例,美国


身零部件。随着客车轻量化制造中应用比例最高的材料就是碳纤维。车部分零部件,塑料逐渐取代金属部件料部件应用比例作为汽车企业料应用比例。⑶先进的制造技术。一是先进的连接技术,包括锁铆技术、激光拼焊技术等理能力,保证零部件的高质量连接。先进的制造工艺有效地促进了的平整化,减少了客车车身内部结构图1-4为客车实车骨架结构焊接现常Aluminum(Al)15%CFRP4%PercentofBody/ChassisMass,USA,2020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轻量化制造技术的发展,非金属部件的使用比例也在不断就是碳纤维。同时,塑料类材料的推广已由车内饰品取代金属部件成为应用趋势。在国外的很多地区已经将作为汽车企业生产技术工艺水平的重要参考,图1-3为美国各类车身材图1-3美国车身各材料应用比例一是先进的连接技术,用于不同材料或半成件间的锁铆技术、激光拼焊技术等[13]。新型连接工艺可以有效增强焊接时产生飞溅,保证零部件的高质量连接。二是先进的成形技术,主要用于零件的有效地促进了汽车内部构件的整体化,同时还加强了车身内部构件表面车身内部结构部件的数量,最终实现车身内部结构的整体轻量焊接现常图1-4先进的客车焊接技术MildSteel40%HS/AHSSteel40%Magnesium(Mg),other1%也在不断加大,其车内饰品扩大到了客地区已经将客车塑用于不同材料或半成件间的接合,主要焊接时产生飞溅物的处主要用于零件的加工制造,加强了车身内部构件表面车身内部结构的整体轻量化,

结构图,客车,技术,车身


身零部件。随着客车轻量化制造中应用比例最高的材料就是碳纤维。车部分零部件,塑料逐渐取代金属部件料部件应用比例作为汽车企业料应用比例。⑶先进的制造技术。一是先进的连接技术,包括锁铆技术、激光拼焊技术等理能力,保证零部件的高质量连接。先进的制造工艺有效地促进了的平整化,减少了客车车身内部结构图1-4为客车实车骨架结构焊接现常Aluminum(Al)15%CFRP4%PercentofBody/ChassisMass,USA,2020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轻量化制造技术的发展,非金属部件的使用比例也在不断就是碳纤维。同时,塑料类材料的推广已由车内饰品取代金属部件成为应用趋势。在国外的很多地区已经将作为汽车企业生产技术工艺水平的重要参考,图1-3为美国各类车身材图1-3美国车身各材料应用比例一是先进的连接技术,用于不同材料或半成件间的锁铆技术、激光拼焊技术等[13]。新型连接工艺可以有效增强焊接时产生飞溅,保证零部件的高质量连接。二是先进的成形技术,主要用于零件的有效地促进了汽车内部构件的整体化,同时还加强了车身内部构件表面车身内部结构部件的数量,最终实现车身内部结构的整体轻量焊接现常图1-4先进的客车焊接技术MildSteel40%HS/AHSSteel40%Magnesium(Mg),other1%也在不断加大,其车内饰品扩大到了客地区已经将客车塑用于不同材料或半成件间的接合,主要焊接时产生飞溅物的处主要用于零件的加工制造,加强了车身内部构件表面车身内部结构的整体轻量化,


本文编号:34924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34924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b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