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电动轮驱动汽车不平路面空间失稳能量转化与控制

发布时间:2022-01-02 02:57
  电动轮驱动汽车各驱动轮的转矩和转速可单独调节,使其具有驱/制动防滑控制、主动横摆控制、差动助力转向控制和车身运动姿态控制等卓越的动力学控制能力。然而引入的轮毂电机造成了电动轮驱动汽车簧下质量过大等系列问题,导致车辆操纵稳定性恶化,尤其在不平路面激励下的空间稳定性严重恶化。本文以改善电动轮驱动汽车空间稳定性为目的,分别提出了基于悬架系统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和基于能量法的底盘协同控制策略,显著提升了电动轮驱动汽车的动力学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电动轮的结构特点设计了适用于电动轮驱动汽车的前后悬架系统及转向系统,完成了虚拟样机装配,并开发了电动轮驱动试验样车,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2)采用实验设计方法,分别分析了双节臂前悬架与双横臂后悬架各结构参数对前后悬架的影响,基于熵权法得到悬架参数的结构综合影响系数;建立整车动力学模型,选取对整车操纵稳定性影响较大的悬架参数作为设计变量,结合第二代非支配序列遗传算法进行整车动力学多目标优化;确定前后悬架系统的结构方案,通过仿真与试验对比验证优化效果。(3)针对电动轮驱动汽车的结构特点,推导了不平路面下的动能、势能和耗散能的表达方法,基于拉格... 

【文章来源】:燕山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电动轮驱动汽车不平路面空间失稳能量转化与控制


电动轮结构示意图

车照,对标,电动轮驱动


置于轮内空间的制动系统、转向系统和悬架系受到严重影响,这也导致电动轮驱动汽车的底在整车角度上,轮毂电机更占用了轮距方向的形式的变化。而且,轮毂电机本身质量较大,著增加。基于上述分析,研究团队全新展开了并进行模型验证,用以研究电动轮驱动汽车的空间稳定性控制方法。机建模 轿车为对标车型,针对电动轮驱动汽车的轮边结的双节臂前悬架和双横臂后悬架,进行了各个相关运动干涉模拟,然后在 Adams/Car 中建立动轮驱动试验样车,以稳态回转工况验证了动基本参数分别如图 2-1 和表 2-1 所示。

前悬架,三维模型,转向节


动力电池代替了传统油箱,系列变化致使改变了传统车辆的底盘参数。部分空间,轮内空间压缩,转向节、制动盘直接采用传统麦弗逊悬架会有较大问题,故]。不同于麦弗逊式悬架,双节臂悬架的下控转向节相连,这两个独立的控制臂的延长线上安装点一起构成主销轴线。合理的设计可制臂与转向节的实际铰接点不与车轮产生运足电动轮的轮边结构要求。双节臂悬架结构传统麦弗逊式悬架的效果[38]。本文所采用的示,初步设计的前悬架三维模型如图 2-3 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的侧翻稳定性分析与控制[J]. 金智林,陈国钰,赵万忠.  中国机械工程. 2018(15)
[2]Rollover prevention control for a four in-wheel motors drive electric vehicle on an uneven road[J]. ZHANG LiPeng,LI Liang,QI BingNa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18(06)
[3]基于灰色预测的驾驶员-汽车系统侧翻预测[J]. 赵又群,金颖智,季林.  中国机械工程. 2018(09)
[4]基于轮毂电机和转速差反馈的独立车轮轮对主动导向控制的影响因素[J]. 季元进,李锐,任利惠.  机械工程学报. 2018(08)
[5]主动转向与差动制动协同作用车辆稳定性控制[J]. 杜峰,关志伟,高博麟,戴金钢,魏朗.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18(01)
[6]确保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府角色转变研究[J]. 赵福全,刘宗巍,程翔.  科技管理研究. 2018(04)
[7]基于主动悬架控制轮边驱动电动车垂向振动研究[J]. 钟银辉,李以农,杨超,徐广徽,孟凡明.  振动与冲击. 2017(11)
[8]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侧倾稳定性解耦控制[J]. 张利鹏,李亮,祁炳楠.  机械工程学报. 2017(16)
[9]基于能量法的车辆侧翻稳定性动力学研究[J]. 黄明亮,郑敏毅,张邦基,张农,陈盛钊.  振动与冲击. 2016(24)
[10]电动汽车底盘一体化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J]. 李以农,杨阳,孙伟,杨超.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16(03)

硕士论文
[1]SWIFT与FTire轮胎模型的应用对比研究[D]. 张海涛.吉林大学 2016
[2]基于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的主动悬架和驱动力分配的联合控制研究[D]. 汪振.东南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5633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35633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4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