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机代价的客车制造车间路由缓冲区排产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3-10-08 18:59
具有路由缓冲区的客车制造车间(Routing Buffer Bus Manufacturing Shop,RBBMS)排产优化问题是柔性流水车间排产优化问题(flexible flow-shop scheduling problem,FFSP)的一种扩展,其较常规的有限缓冲区排产优化问题更加复杂,客车作为大体积在制品,受到车间资源的限制,缓冲区容量是有限的,当缓冲区中客车数达到容量限制时,会出现生产阻塞的现象,在客车制造车间中,还存在一种具有路由特征的有限缓冲区,路由缓冲区由多条并行车道和车道间的平移车所构成,进入该缓冲区中的客车可以在并行车道上前向移动,也可以通过平移车在车道间平行移动,具有网络路由的特征。同时,由于加工工艺的要求客车在该缓冲区的下一道工序存在改机操作,如果工位上连续加工的客车改机因素不同,则会在加工时间之外增加一个改机时间,进而增加了客车的总生产时间。通过调控客车在路由缓冲区内的移动过程,使得改机因素相同的客车临近加工,减少改机操作次数,进而降低改机操作在生产过程中的影响,因此,求解这类具有路由缓冲区的柔性流水车间排产优化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有限缓冲区约束带来的生产阻...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相关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意义和目的
1.4 论文创新点
1.5 论文结构
2 具有路由缓冲区的客车制造车间排产优化模型建立
2.1 路由缓冲区排产优化问题描述
2.2 具有路由缓冲区的客车制造车间排产模型参数
2.3 具有路由缓冲区的客车制造车间排产模型约束条件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改机代价的路由缓冲区客车移动方法
3.1 路由缓冲区中客车移动过程分析
3.2 建立基于改机代价的路由缓冲区的客车移动方法
3.3 基于改机代价的路由缓冲区的客车移动方法实例仿真测试
3.3.1 构建仿真数据
3.3.2 仿真方案
3.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改进鲸鱼算法求解具有路由缓冲区的客车制造车间排产优化问题
4.1 鲸鱼算法概述
4.2 鲸鱼优化算法的改进方法研究
4.2.1 基于莱维飞行搜索策略的改进方法
4.2.2 基于反向学习策略的改进方法
4.2.3 改进鲸鱼算法的实现过程
4.3 仿真验证与分析
4.3.1 构建仿真方案
4.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针对具有路由缓冲区的客车制造车间排产问题的整体优化方案
5.1 基于SPF算法的路由缓冲区局部寻优方法设计
5.1.1 SPF算法概述
5.1.2 SPF算法寻优过程解析
5.1.3 基于SPF算法的路由缓冲区局部寻优方法实现步骤
5.2 基于SPF算法的局部寻优方法与改进鲸鱼算法结合的优化方案
5.3 整体优化方案的实例仿真测试与对比分析
5.3.1 构建仿真方案
5.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6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852600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相关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意义和目的
1.4 论文创新点
1.5 论文结构
2 具有路由缓冲区的客车制造车间排产优化模型建立
2.1 路由缓冲区排产优化问题描述
2.2 具有路由缓冲区的客车制造车间排产模型参数
2.3 具有路由缓冲区的客车制造车间排产模型约束条件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改机代价的路由缓冲区客车移动方法
3.1 路由缓冲区中客车移动过程分析
3.2 建立基于改机代价的路由缓冲区的客车移动方法
3.3 基于改机代价的路由缓冲区的客车移动方法实例仿真测试
3.3.1 构建仿真数据
3.3.2 仿真方案
3.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改进鲸鱼算法求解具有路由缓冲区的客车制造车间排产优化问题
4.1 鲸鱼算法概述
4.2 鲸鱼优化算法的改进方法研究
4.2.1 基于莱维飞行搜索策略的改进方法
4.2.2 基于反向学习策略的改进方法
4.2.3 改进鲸鱼算法的实现过程
4.3 仿真验证与分析
4.3.1 构建仿真方案
4.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针对具有路由缓冲区的客车制造车间排产问题的整体优化方案
5.1 基于SPF算法的路由缓冲区局部寻优方法设计
5.1.1 SPF算法概述
5.1.2 SPF算法寻优过程解析
5.1.3 基于SPF算法的路由缓冲区局部寻优方法实现步骤
5.2 基于SPF算法的局部寻优方法与改进鲸鱼算法结合的优化方案
5.3 整体优化方案的实例仿真测试与对比分析
5.3.1 构建仿真方案
5.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6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8526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3852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