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多体动力学建模仿真及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轿车多体动力学建模仿真及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实际轿车系统中大量存在非线性元件,例如弹簧、阻尼器、橡胶衬套以及轮胎等均具有非线性特性。在产品要求精益设计的条件下,轿车建模分析已不满足于线性模型分析,而要求更多地考虑非线性影响。能够全面精确表达和预测轿车各种非线性特性的多体动力学建模方法是进行轿车的动态性能设计的有效手段。 本文应用多体力学方法研究了弹簧、阻尼器、缓冲块、橡胶衬套以及轮胎的非线性特性,并在ADAMS软件平台之上,研究了整车非线性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模型中考虑了车辆的众多细节,各种设计参数可以在模型中得到体现;考虑了前后悬架、转向系统的详细几何结构参数;对于零部件之间的连接,完全按其实际结构,应用ADAMS软件所提供的力约束及铰链约束等工具予以准确反映;对于建模所需的悬架和减振器的刚度、阻尼以及连接处的橡胶衬套,考虑其非线性特性,并将其加入到整车模型中,使模型更接近轿车的实际工况。轮胎模型采用Magic Formula模型。 本文利用实车试验记录的信号作为模型仿真的输入,对所建模型进行了多种实车试验验证,有效地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精确性。仿真结果表明所建整车动力学模型具有较高的模型精度,达到实际工程应用要求。在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和精确性的基础之上,本文对该模型进行了操纵稳定性、平顺性等方面的整车动力学仿真。通过模型的仿真分析可以预测整车操纵稳定性、平顺性等各种动态性能,并可以在此基础之上直接考虑设计参数对性能的影响以及优化整车的动态性能,初步实现了在计算机上对整车系统动力学的几大重要性能的模拟。 本文对于轿车的开发设计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从而实现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加快开发速度,降低研发成本。
【关键词】:车辆动力学 多体力学 非线性模型 ADAMS软件 操纵稳定性 平顺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U46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言9-16
- 1.1 研究背景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3
- 1.3 课题来源及其目的、意义13-14
- 1.4 主要工作内容14
- 1.5 论文章节安排14-16
- 2 整车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基础16-26
- 2.1 引言16
- 2.2 多体动力学基本理论16-19
- 2.3 ADAMS 软件概述19-20
- 2.4 ADAMS 建模基础20-22
- 2.5 ADAMS/Car 建模步骤及仿真的实现22-25
- 2.6 本章小结25-26
- 3 轿车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26-41
- 3.1 引言26
- 3.2 非线性衬套、阻尼器等力元模型26-29
- 3.3 轮胎模型29-32
- 3.4 前悬架、转向系统及车身模型32-34
- 3.5 后悬架系统模型34-35
- 3.6 动力总成及制动力模型35
- 3.7 Road 模型35-38
- 3.8 驾驶员模型38-39
- 3.9 整车模型的建立39-40
- 3.10 本章小结40-41
- 4 模型验证41-47
- 4.1 引言41
- 4.2 角脉冲输入试验验证41-43
- 4.3 蛇行试验验证43-44
- 4.4 转向轻便性试验验证44-45
- 4.5 转弯制动试验45-46
- 4.6 本章小结46-47
- 5 虚拟样车操纵稳定性分析47-63
- 5.1 引言47-48
- 5.2 稳态回转试验48-53
- 5.3 角脉冲输入仿真试验53-58
- 5.4 转向轻便性试验58-62
- 5.5 本章小结62-63
- 6 虚拟样车平顺性分析63-73
- 6.1 引言63-64
- 6.2 轿车动力学模型的修正64-65
- 6.3 脉冲输入路面平顺性仿真65-67
- 6.4 随机路面平顺性仿真67-72
- 6.5 本章小结72-73
- 7 全文总结73-75
- 致谢75-76
- 参考文献76-80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亮,李晓雷,黄华;空降车辆瞬态冲击的动力学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1997年03期
2 沈钢,曹志礼;机车车辆动力学集成仿真系统的开发[J];铁道车辆;1997年12期
3 倪纯双,贺启庸,洪嘉振;铁路车辆多体动力学综述[J];中国铁道科学;1996年04期
4 管迪华;范成建;林建;;利用柔性轮胎模型对车辆起步过程中过渡响应的研究[J];汽车工程;2007年04期
5 程军,崔继波,徐光辉,高跃奎;车辆控制系统集成开发系统[J];汽车工程;2000年02期
6 魏朗,陈涛,余强;道路交通事故模拟再现的车辆动力学三维模型[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7 冉振亚,庞迪,赵树恩,韩兆运;PRO/E、ADAMS软件在汽车操纵稳定性中的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1期
8 周均;杜子学;徐进;张林;;虚拟样机技术在整车操纵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交通技术;2005年06期
9 王耀文;陆正刚;;高速磁浮车辆垂直动力学仿真与平稳性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年08期
10 王卫东,贺启庸;高速铁路列车系统中的动力学问题[J];力学进展;199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德藻;李克强;;汽车纵向主动避撞安全技术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洪亮;严世榕;;汽车底盘电控技术中的动力学问题[A];2009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肖乾佑;卜继玲;付茂海;李芾;;重载钢浴盆敞车的研制[A];货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云清;项俊;陈立平;孙营;;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其试验验证[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5 缪炳荣;张卫华;梅翔;尹海涛;金鼎昌;;高速列车结构振动特性及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研究[A];全国结构振动与动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郭洪艳;陈虹;张华玉;;车辆动力学数据/机理建模及车速估计应用[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D卷[C];2011年
7 李强;刘志远;麻亮;;基于T-S模糊模型的车辆横摆稳定控制器设计[A];2009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魏玉光;杨浩;韩学雷;;青藏铁路大风天气运输组织方法[A];青藏铁路运营管理及相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小珍;强士中;;大跨度钢斜拉桥列车走行性研究[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10 孔德峰;汪春;王熙;姜楠;;基于GPS/GIS的大型农用拖拉机自动导航系统设计[A];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治国;车辆动力学及其非线性控制理论技术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2 侯德藻;汽车纵向主动避撞系统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3 袁忠诚;轮胎稳态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唐国元;车辆防抱制动系统及制动稳定性控制策略的仿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沈晓鸣;基于广义执行器—受控对象的车辆底盘集成控制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6 陈德玲;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的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杨秀建;极限工况下汽车转向失稳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与主动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张格明;中高速条件下车红桥动力分析模型与轨道不平顺影响[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1年
9 吴海东;不平路面中频激励轮胎动态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武建勇;提高车辆操纵稳定性的底盘集成控制系统设计与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项俊;轿车多体动力学建模仿真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孙显营;面向对象车辆动力学系统建模研究及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3 赵迎辉;高速交会列车的气动性能及车辆动力学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4 刘继波;动车组液气缓冲器仿真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孙开平;基于转向轻便性的某卡车转向机构优化[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6 毛振勇;车辆转向稳定性的势能分析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王鹏;中国首台汽车性能模拟器动力学模型的改进[D];吉林大学;2005年
8 王英麟;基于CarSim与UniTire的爆胎汽车动力学响应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张雷;汽车动力学系统建模与虚拟仿真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10 李克宁;基于主从微分对策的ESP/ABS集成控制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轿车多体动力学建模仿真及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22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412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