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的参量特性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的参量特性实验研究
【摘要】:动力电池作为纯电动汽车的核心,其性能和循环寿命决定着车辆的使用性和成本。动力电池对温度的要求比较严苛,所以电池热管理系统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十分敏感,并决定了电池的可靠性、持久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本文首研究了动力电池在液流换热结构下的温控规律与方法,并从电池参量的角度探索热管理系统(BTMS)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特性,同时分析寻找电池的适宜热环境和工作状态,为电池热管理与电池管理(BMS)协同和性能优化奠定基础。首先,应对电池热管理实验过程分析立一种法快速确定电池初始SOC的方法,该方法从电量和能量角度出发,并结合开路电压测量,实现在线SOC确定。并给出折算库伦率的确定方法。随后,研究工作搭建了电池组热管理及其热、电参数测量的实验系统,其中主要包括充放/电系统、液流循环电池热管理系统和电参数量测系统等。利用LabVIEW平台,设计了软件测控系统,结合执行机构硬件装备,对实验进行适时测控和数据处理。通过程序控制,实验工况控制、数据测试实时性、同步性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动态和瞬态的及时测控。实验分析中,重点关注电池热管理换热结构的入口温度和循环工作介质液流量两个主要控制因素,研究热电特性、作用因素敏感性、时效性和可操控性等基本性能。实验研究工作中,本文分别在放电工况和充电工况下对电池组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分别对电池工作温度(10℃、30℃、45℃)、电池放电倍率(1C、1.5C、2C)和电池充电电流(10A、15A、20A)这几个典型热电参量设定了不同的工况条件参数,并由此来分析电池性能在电池热管理系统下的变化规律。在放电实验中,主要分析了温度和放电倍率对电池工作电压、SOC和发热功率的影响作用特性。由此得知,低温和高放电倍率会使电池的使用性能变差,而高温和低放电倍率却对电池电压的均衡性产生负面影响;温度影响着电池的能量利用率,温度变低使实际可用容量减小,放电结束后剩余能量增大。而放电倍率对电池的实际可用容量影响很小;在放电后期,电池的发热功率迅速增加,输出功率急剧下降,而总功率变化却不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当电池放电到后期时,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电池的输出功率的下降和温度的上升情况,避免电池的输出功率不足和温度过高,并及时采取措施。在充电实验中,主要分析了温度和充电电流对电池电压、充电时间和发热功率的影响作用特性。研究表明,高温和大充电电流使电池在整个充电过程中的总电压值升高,同时增加了电池的不均衡性。充电电流对电池充电过程中电压的影响比充电温度的影响要敏感的多;高温和大充电电流均能减少充电时间,但同时也会对电池造成损伤,在实际应用中要控制好电池的充电温度和充电电流,既要减少充电时间,又要减轻充电损伤。这就需要在实验中把握住效率最高的点,也需要在实际中考虑其综合效率;温度越高发热功率越小,而用大电流给电池充电时,电池的发热功率较大。
【关键词】:电池成组 液流换热 热管理 SOC 电参量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2;U469.7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20
- 1.1 动力电池简介12-15
- 1.1.1 动力电池基本要求12-14
- 1.1.2 动力电池的类别及其介绍14-15
- 1.1.3 动力电池成组技术15
- 1.2 电池管理系统介绍15-16
- 1.3 电池热管理系统介绍16-18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8-20
- 第2章 电池SOC估测方法20-35
- 2.1 SOC估算基本方法20-24
- 2.1.1 SOC描述与衡量20-21
- 2.1.2 SOC主要影响因素21-22
- 2.1.3 SOC基本确定方法22-24
- 2.2 电池初始态SOC确定的简化方法建立24-32
- 2.2.1 锂离子电池电气模型25-26
- 2.2.2 SOC能量关系构建26-28
- 2.2.3 建立以内阻测量为核心的SOC估算法28-29
- 2.2.4 实验验证29-32
- 2.3 在线SOC估算的简化方法建立32-34
- 2.3.1 安时估算关系32-33
- 2.3.2 确定库伦效率33-34
- 2.4 本章小结34-35
- 第3章 电池组热管理过程实验与测控35-56
- 3.1 电池组热管理结构35-37
- 3.2 热管理实验37-41
- 3.2.1 充放电系统38-39
- 3.2.2 液流循环系统39-41
- 3.3 实验测控及其方法41-50
- 3.3.1 参数测量41-46
- 3.3.2 过程控制46-50
- 3.4 电池热管理温控特性50-54
- 3.4.1 入口温度影响50-53
- 3.4.2 冷却液流量影响53-54
- 3.5 本章小结54-56
- 第4章 电池放电热管理过程电参量影响作用特性56-71
- 4.1 工作电压特性分析56-62
- 4.1.1 温度影响56-60
- 4.1.2 放电倍率影响60-62
- 4.2 SOC特性分析62-65
- 4.2.1 温度影响62-64
- 4.2.2 放电倍率影响64-65
- 4.3 发热功率特性分析65-69
- 4.3.1 温度影响65-67
- 4.3.2 放电倍率影响67-68
- 4.3.3 电池功率变化规律与关系分析68-69
- 4.4 本章小结69-71
- 第5章 电池充电热管理过程电参量影响作用特性71-80
- 5.1 充电过程电压特性分析71-75
- 5.1.1 温度影响71-73
- 5.1.2 充电电流影响73-75
- 5.2 充电时间特性分析75-77
- 5.2.1 温度影响75-76
- 5.2.2 充电电流影响76-77
- 5.3 发热功率特性分析77-78
- 5.3.1 温度影响77-78
- 5.3.2 充电电流影响78
- 5.4 本章小结78-80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80-83
- 6.1 全文总结80-82
- 6.2 工作展望82-83
- 参考文献83-88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88-89
- 致谢8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晓明;赵又群;;基于双进双出流径液冷系统散热的电池模块热特性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13年03期
2 袁昊;王丽芳;王立业;;基于液体冷却和加热的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英文)[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2年04期
3 张剑波;卢兰光;李哲;;车用动力电池系统的关键技术与学科前沿[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2年02期
4 王震坡;孟祥峰;;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成组应用现状及研究趋势[J];新材料产业;2007年08期
5 齐智,吴锋,陈实,于卿,王国庆;利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电池SOC的研究[J];电源技术;2005年05期
6 马建荣,王菊芬;光伏发电系统蓄电池SOC预测技术研究[J];电源技术;2005年04期
7 曾小华,王庆年,王伟华;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容量特性[J];农业机械学报;2004年06期
8 邵海岳,钟志华,何莉萍,钟勇,陈宗璋;电动汽车用Ni MH电池建模及基于状态空间的SOC预测方法[J];汽车工程;2004年05期
9 林成涛,王军平,陈全世;电动汽车SOC估计方法原理与应用[J];电池;2004年05期
10 赵慧勇,罗永革,杨启梁,佘建强;车载镍氢电池管理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海江;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梁昌杰;混合动力车用镍氢电池组散热性能CFD仿真与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许超;混合动力客车电池包散热系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896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589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