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中国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耦合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1 02:20

  本文关键词:中国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耦合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汽车产业 信息技术产业 产业耦合 系统生命周期管理 智能制造


【摘要】:制造业是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而汽车产业又在制造业中占有核心地位。2013年,我国汽车工业增加值达到了8606.2亿元,占全国GDP的1.66%。从产销量数据来看,2013年产量为2211.68万辆,同比2012年增幅为14.8%;2013年销量为2198.41万辆,同比2012年增幅为13.9%,再创全球产销最高记录。然而,我国离汽车产业强国还有很大差距,未来汽车产业的重点将是处理增长与质量效益之间的平衡。Gartner在评估了112个领域超过2000项新兴技术的市场类型、成熟度、商业应用及未来发展之后,其发布的《2015年度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报告》认为,移动、云、社交、大数据的互相连结和组合将会形成巨大力量,创造出新的巨大商机,必然要走向数字化之路。汽车产业的数字化,必然要依托于信息技术产业,二者的耦合发展,为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实现创造了条件。本论文围绕汽车产业的智能制造展开了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论述我国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运营绩效等;(2)评价我国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耦合关系、耦合程度、影响因素等;(3)理清影响我国汽车产业创新的主要因素;(4)企业利用“系统生命周期管理(SysLM)”实现智能制造的路径;(5)国外主要汽车大国和企业在通过产业耦合实现智能制造等方面的经验;通过研究,本论文得出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从理论层面来看,我国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存在较强的耦合关系。其中,耦合关联度达到了0.49,说明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目前是中度耦合阶段,正在处于发展阶段的初期;二者的耦合持续发展度达到了0.74,说明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目前是中度发展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实践客观数据来看,也验证了研究结果的正确性。2、从实践层面来看,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耦合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分别是:(1)汽车产品会成为互联网的终端,在软件系统、硬件的助力下将会更加智能,并成为车联网的核心;(2)汽车生产企业的制造模式会迎来变革,将以消费者为中心,在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帮助下,实现个性化制造;(3)汽车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彼此渗透的趋势更加明显,渗透的程度和范围更宽,二者将会在耦合发展之下,形成以车联网为代表的新生态体系。3、汽车企业利用系统生命周期管理能够实现数字化企业。企业的数字化包括三方面,分别是智能供应链、智能制造和智能管理。数据资产将会和无形资产、固定资产一并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企业数据平台将成为连接供应商、生产商、消费者的媒介。4、我国主要省市行政区域的智能制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整体智能制造水平总体较低,智能制造综合因子得分大于零的只有11个。从个体来看,公共因子得分为正值的省份只有广东、上海,我国多数省份智能制造的总体效能不高,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发展并不均衡。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从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主要包括:1、政府层面。加强产业耦合方面的政策制定,为实现快速、高质量耦合创造环境和条件;积极扶植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周边产业;为车联网等新生态建立标准化术语与规则、构建数据模拟系统;强化基础设施,加强国际合作。2、企业层面。企业层面分为汽车企业和信息技术企业。其中汽车企业应该以“系统生命周期管理”为目标,持续加强集成信息系统的建设;加强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加强以云计算、大数据为核心的企业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根据本身能力和优势,向汽车产品的信息技术领域拓展。信息技术企业以本身已经建立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发挥信息技术企业的优势,利用技术逐步成为车联网的系统的一部分。
【关键词】:汽车产业 信息技术产业 产业耦合 系统生命周期管理 智能制造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6.471;F4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19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12-14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研究设计14-17
  • 1.2.1 研究内容14
  • 1.2.2 研究方案14-17
  • 1.3 主要创新与不足17-19
  • 1.3.1 主要创新点17
  • 1.3.2 本文的不足17-19
  • 2 文献梳理与理论综述19-28
  • 2.1 产业互动相关理论19-21
  • 2.1.1 产业与产业结构19
  • 2.1.2 产业融合理论19-20
  • 2.1.3 产业耦合理论20-21
  • 2.2 技术进步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相关理论21-23
  • 2.2.1 技术进步的定义21-22
  • 2.2.2 技术扩散理论22
  • 2.2.3 技术选择理论22-23
  • 2.3 生命周期管理相关理论23-26
  • 2.3.1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理论23-25
  • 2.3.2 系统生命周期管理理论25-26
  • 2.4 信息系统理论26
  • 2.5 本章小结26-28
  • 3 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耦合历程研究28-45
  • 3.1 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内涵28-29
  • 3.1.1 汽车产业概念的界定28
  • 3.1.2 信息技术产业的界定28-29
  • 3.2 我国汽车工业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综述29-39
  • 3.2.1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29-35
  • 3.2.2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综述35-39
  • 3.3 汽车产业运用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研究39-43
  • 3.3.1 工业 1.0:手工技术主导量化生产模式39
  • 3.3.2 工业 2.0:流水线实现大量精益生产模式39-42
  • 3.3.3 工业 3.0:自动化技术主导大规模定制模式42
  • 3.3.4 工业 4.0:智能技术引领个性化制造模式42-43
  • 3.4 本章总结43-45
  • 4 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耦合机制与机理研究45-54
  • 4.1 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耦合机制45-50
  • 4.1.1 动态关联机制45-48
  • 4.1.2 创新发展机制48-50
  • 4.2 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耦合机理50-53
  • 4.2.1 智能制造:通过系统生命周期管理控制复杂性50-51
  • 4.2.2 产品开发:基于模型的数字可视化虚拟产品开发51-52
  • 4.2.3 物尽其用:通过软件系统把产品引入物联网52-53
  • 4.2.4 数字企业:实现企业数据化循环53
  • 4.3 本章小结53-54
  • 5 我国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耦合发展实证研究54-96
  • 5.1 我国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耦合关系研究54-59
  • 5.1.1 信息技术对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的影响54-56
  • 5.1.2 中国汽车工业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应用分析56-59
  • 5.2 基于灰色关联空间的汽车产业创新能力评价59-75
  • 5.2.1 构建产业创新动态评价模型的理论依据59
  • 5.2.2 产业创新过程动态评价模型的构成59-63
  • 5.2.3 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的灰色关联研究63-75
  • 5.3 基于耦合发展模型的产业耦合程度研究75-88
  • 5.3.1 产业互动耦合机制研究75-79
  • 5.3.2 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耦合发展评价模型构建79-82
  • 5.3.3 基于AHP法和Dephi法的产业耦合发展能力研究82-88
  • 5.4 我国区域相关产业供给汽车产业智能制造能力综合评价88-95
  • 5.4.1 我国主要省市汽车产业分布特征88-89
  • 5.4.2 我国主要省市区域智能制造能力评价体系构建89-91
  • 5.4.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智能制造供给能力评价91-95
  • 5.5 本章小结95-96
  • 6 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耦合发展路径分析与研究96-119
  • 6.1 智慧供应链体系的构建路径96-105
  • 6.1.1 智能供应链的特征与标准96-98
  • 6.1.2 汽车产业智能供应链战略的设计98-103
  • 6.1.3 汽车产业智慧供应链的运营与管理103-105
  • 6.2 智能制造模式创新与动态选择105-110
  • 6.2.1 动态智能制造系统的选择与评价105-106
  • 6.2.2 制造系统的演进与对比研究106-109
  • 6.2.3 智能制造模式下制造系统的选择109-110
  • 6.3 数字平台系统促进管理创新的路径110-118
  • 6.3.1 工业 4.0 视角下汽车产业的互联网创新模式110
  • 6.3.2 汽车产业应用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机理分析110-111
  • 6.3.3 利用系统生命周期管理实现耦合发展路径研究111-115
  • 6.3.4 汽车企业利用系统生命周期管理实现智能制造路径115-118
  • 6.4 本章小结118-119
  • 7 汽车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发展国际经验借鉴119-128
  • 7.1 国外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119-120
  • 7.1.1 汽车产业智能化119-120
  • 7.1.2 信息技术产业平台化120
  • 7.2 国外政府与企业层面经验借鉴与启示120-127
  • 7.2.1 国外政府层面的经验借鉴与启示121-124
  • 7.2.2 国外企业层面的经验借鉴与启示124-127
  • 7.3 本章总结127-128
  • 8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与展望128-136
  • 8.1 研究结论128-130
  • 8.2 对策建议130-135
  • 8.2.1 政府层面130-132
  • 8.2.2 企业层面132-135
  • 8.3 研究展望135-136
  • 参考文献136-147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147-148
  • 致谢148-149


本文编号:5970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5970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4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