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商用车驾驶室白车身轻量化优化设计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22 02:36

  本文关键词:商用车驾驶室白车身轻量化优化设计与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商用车 白车身 轻量化 CAE分析 优化设计


【摘要】:目前国际上在重型商用车开发设计中,通过新材料、新结构等技术手段的应用,持续进行的车辆的自重轻量化研究,使整车的动力性不断提高,燃油消耗量降低,减少环境污染。因此,从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出发,汽车轻量化研究一直是持续的课题。为缩小与国外重型卡车的技术差距,在J6P驾驶室原有产品平台上,围绕驾驶室白车身降重开展研究:以降低能耗为目标开展了J6P驾驶室白车身轻量化研究工作。对白车身的材料厚度和车身结构进行优化,使驾驶室在满足基本性能及安全性能的基础上,对J6P驾驶室进行轻量化设计。本文以一汽最新研发的商用车驾驶室为研究对象,围绕白车身轻量化设计优化展开研究,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获得原有驾驶室基本性能参数,再通过灵敏度分析、拓扑优化分析等进行轻量化设计,同时兼顾原有零件的工艺性,减少模具投入,最终通过试制完成轻量化驾驶室,再经过安全试验及道路可靠性试验验证性能满足目标要求,达到了轻量化的目的。(1)分析现在国际上流行的轻量化设计手段及实现办法,根据使用的车身理论重量的近似算法,并结合商用车轻量化系数定义轻量化目标。(2)采用拓扑优化方法进行驾驶室的轻量化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必要的CAE分析。(3)进行车身尺寸优化,利用有限元对车身零件敏感度探测,确定各零件减薄程度,并根据现生产情况确定最终的优化设计方案,再进行系统的CAE分析,包括基本性能和安全两大类。(4)对试制的轻量化驾驶室进行台架试验、道路试验、安全试验。最终证明了轻量化60kg的驾驶室白车身方案满足设计要求,具备投放市场的条件,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
【关键词】:商用车 白车身 轻量化 CAE分析 优化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3.8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0
  • 1.2 国内外车身轻量化研究现状10-16
  • 1.2.1 新材料的应用11-13
  • 1.2.2 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应用13-15
  • 1.2.3 国内外车身轻量化设计概况15-16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6-18
  • 第2章 驾驶室白车身轻量化目标的确定18-24
  • 2.1 引言18
  • 2.2 轻量化系数确定18-20
  • 2.2.1 车型尺寸与重量的对比分析18-19
  • 2.2.2 确定各尺寸方向轻量化系数19-20
  • 2.3 J6P驾驶室白车身目标重量确定20-21
  • 2.3.1 根据轻量化系数计算J6P驾驶室目标重量20-21
  • 2.3.2 根据车型、可靠性确定重量降低目标21
  • 2.4 小结21-24
  • 第3章 驾驶室白车身框架结构优化设计24-34
  • 3.1 引言24
  • 3.2 白车身框架结构拓扑优化设计24-27
  • 3.3 CAE分析27-31
  • 3.3.1 模态分析27-29
  • 3.3.2 驾驶室扭转刚度分析29-30
  • 3.3.3 驾驶室弯曲刚度分析30-31
  • 3.4 框架车身结构安全分析31-33
  • 3.5 小结33-34
  • 第4章 驾驶室白车身尺寸优化设计34-44
  • 4.1 引言34
  • 4.2 零件厚度变化敏感度探测34-37
  • 4.3 减薄零件材料厚度生产可行性分析37-38
  • 4.4 重量核算及CAE分析38-41
  • 4.4.1 重量计算38
  • 4.4.2 CAE分析38-41
  • 4.5 车身结构安全分析41-42
  • 4.6 小结42-44
  • 第5章 轻量化驾驶室性能及可靠性验证44-64
  • 5.1 引言44
  • 5.2 白车身台架试验对比44-54
  • 5.2.1 白车身MTS台架试验44-47
  • 5.2.2 试验设备47-48
  • 5.2.3 试验方法48-49
  • 5.2.4 试验结果49-54
  • 5.2.5 试验结果对比54
  • 5.3 白车身安全试验54-58
  • 5.3.1 ECE R29 TESTA前碰撞试验54-56
  • 5.3.2 ECE R29 TESTB压顶试验56-57
  • 5.3.3 ECE R29 TESTC驾驶室后围静压强度57-58
  • 5.4 整车道路试验58-63
  • 5.4.1 道路试验准备58-59
  • 5.4.2 样车试验结果59-63
  • 5.5 小结63-64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64-66
  • 6.1 结论64
  • 6.2 工作展望64-66
  • 参考文献66-70
  • 作者简介70-71
  • 致谢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淦坚;单长洲;王香廷;;某重卡白车身轻量化设计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6年08期

2 付京京;;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实施途径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6年07期

3 崔凯;王学敏;;自冲铆接技术在车身制造中的应用[J];汽车工艺师;2016年07期

4 梁晨;王国林;杨建;万治君;;基于最少约束方法的汽车车身静刚度试验[J];汽车工程;2015年10期

5 王辉宇;杨伟;;基于刚度灵敏度方法的白车身轻量化设计优化分析[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15年05期

6 邵广涛;王鹏;;车身轻量化系数在重型载货汽车车身开发中的应用[J];汽车工艺与材料;2015年09期

7 陈崇山;;轻量化技术在商用车车身开发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5年09期

8 邱国华;冯浩;张婧;;热成型技术在车身开发中的研究与应用[J];上海汽车;2015年08期

9 童波;邵庆贤;汤艳;王双龙;孙成武;;结构优化和新材料技术对商用车轻量化的影响[J];汽车零部件;2015年04期

10 胡群林;温秀海;陈晓锋;;汽车车身轻量化发展方向探讨[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14年04期



本文编号:7166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7166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e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