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变厚度薄壁梁侧向耐撞性优化设计方法
本文关键词: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变厚度薄壁梁侧向耐撞性优化设计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冲击吸能 薄壁结构 变厚度板 结构优化 元胞自动机
【摘要】:薄壁结构是汽车等运载工具的重要防护装置,除了其轴向防撞能力外,侧向耐撞性能分析与提升方式也非常重要。研究基于薄壁结构厚度合理分布的侧向耐撞性能提升方式和建立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变厚度薄壁梁侧向耐撞性优化方法。以汽车B柱受力环境和性能要求为设计需求,首先利用所建立的方法给出了连续变厚度的薄壁梁厚度分布设计,其性能较常规的等厚度薄壁梁最大侵入位移大幅下降(下降82%),验证了变厚度设计的有效性;然后,考虑单向变厚度便于柔性轧制工艺制成TRB,给出了轴向连续变厚度薄壁梁的厚度分布设计,该设计较等厚度梁最大侵入位移下降73%;与连续变厚度梁相比,在侵入位移降低量略小的情况下,实现了可制造性。设计实例表明本文提出的连续变厚度设计能够有效提高侧向耐撞性能,所建立的方法能够获得合理的厚度分布设计,是有效的耐撞性优化设计方法。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冲击吸能 薄壁结构 变厚度板 结构优化 元胞自动机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332004;11172052) 中航工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工程(CXY2013DLLG32) 111引智计划(B14013)资助项目
【分类号】:U467.14;U463.83
【正文快照】: 1引言薄壁结构是汽车等运载工具的最重要防撞安全保护结构,其防撞性能的表征以及提升方法一直是研究热点[1-6]。针对轴向吸能性能的薄壁管结构,研究人员通过设计截面的形式[7-11]、沿轴向布置结构特征[12-14]以及内部填充[15-17]等方式,提出了多种耐撞性能提升的设计方法[1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平;肖国锋;张宇;施欲亮;;轿车追尾碰撞仿真及结构耐撞性改进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8年06期
2 尹汉锋;文桂林;;基于简化基本折叠单元法的蜂窝耐撞性优化设计[J];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16期
3 翁依柳;金先龙;;基于网格的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系统及其应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4 叶九龙;;基于结构耐撞性的轿车保险杠材料轻量化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1年12期
5 路先锋;魏然;;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薄壁结构耐撞性优化设计[J];汽车实用技术;2012年07期
6 邓召文;张福兴;高伟;;汽车保险杠系统的结构耐撞性数值模拟研究[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07年07期
7 Eric Weybrant;;模拟宝马汽车的耐撞性[J];工业设计;2007年08期
8 赵志杰;金先龙;曹源;王建炜;;基于网格的汽车耐撞性协同设计及应用[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年11期
9 马琳琳;杨娜;赵桂范;;轿车结构耐撞性分析与改进[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年06期
10 荆友录;;基于有限元法的矩形薄壁梁轴向耐撞性能优化[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家鑫;赵建;程耿东;;低速冲击下注塑成型保险杠的耐撞性能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曲杰;郑温洛;覃威;;轿车车门内饰板总成侧面耐撞性试验研究及有限元模拟[A];“广汽丰田杯”广东省汽车行业第七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范蓉;胡平;王洪兵;吴沈荣;;热冲压超高强度车身保险杠的耐撞性研究及性能优化[A];第七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暨2011全国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桂萍;韩旭;官凤娇;;基于近似模型管理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在车身薄壁构件耐撞性优化设计中的应用[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5 阎琨;程耿东;;一种用于汽车耐撞性拓扑优化问题的混合法[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6 张瑞乾;魏守阳;邢志伟;;微型客车车门耐撞性的有限元仿真与改进[A];第八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暨2012全国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胡斯博;胡平;;基于车身“精细”碰撞仿真的三维应力应变网格映射方法[A];第七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暨2011全国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志杰;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网格研究及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2 武雪原;焊点排布对结构耐撞性影响的研究和应用[D];清华大学;2010年
3 施欲亮;基于耐撞性仿真的轿车车身零件拼焊板设计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婷;基于仿生的轻质结构耐撞性分析及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2 李继川;基于保险杠的耐撞性及结构优化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漆露霖;汽车侧碰耐撞性快速设计[D];湖南大学;2010年
4 张涛;基于耐撞性的汽车前纵梁焊点模拟及其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黄书山;车身关键部件耐撞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6 王亚光;基于多工况统一模型的车身耐撞性设计[D];湖南大学;2014年
7 伊建军;金属薄壁直梁的耐撞性能研究与优化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8 高彬;汽车正面撞击的结构耐撞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9 陈斌;基于减速度评价及部件影响系数的汽车正碰耐撞性优化[D];湖南大学;2012年
10 张毅;客车整体骨架碰撞计算机仿真与耐撞性分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573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757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