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某客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性能分析与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1 18:49

  本文关键词:某客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性能分析与优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隔振性能 模态特性 刚度特性 优化研究


【摘要】: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振动系统,其隔振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车辆的NVH性能。影响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性能的因素很多,包括悬置元件的动态特性、悬置系统的模态匹配以及将动力总成视为弹性体时的模态特性、动力总成周围附件的动力学行为、车身骨架及悬置支架的动刚度等。橡胶悬置力学性能介于理想弹性材料和理想粘性材料的力学性能之间,采用Kelvin-voigt复刚度模型来描述橡胶悬置的力学性能;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并不是理想的刚体—弹性支承振动系统,根据经典隔振理论建立其六自由度刚体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车身弹性的影响。以工程实际问题为导向,利用LMS.test lab噪声振动测试分析系统对某客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原地怠速状态下的振动加速度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分析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隔振性能,分析发现该客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性能不理想。为改善其隔振性能,从悬置系统模态特性和基础刚度特性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和优化。模态分析包括实验模态分析和计算模态分析,本文利用LMS.test lab噪声振动测试分析系统对整车状态下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实验模态分析;同时利用三线扭摆法复杂刚体动力学参数测试系统和MTS831.50弹性体测试系统等获取动力总成及悬置元件等的动力学参数,在MSC.ADAMS中建立悬置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计算模态分析。通过模态分析发现了动力总成一阶垂向弯曲模态与发动机怠速高级激励耦合及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刚体模态匹配不合理的情况。针对动力总成一阶垂向弯曲模态与发动机高阶激励耦合的情况,采用在缓速器上增加质量,降低动力总成的一阶垂向弯曲模态频率,观察悬置系统隔振性能变化情况的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和研究,效果较好。针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刚体模态匹配不合理的情况,以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六个自由度上的主振动能量的加权和最大为目标,以各阶频率合理匹配为约束条件,对悬置元件的刚度、安装位置和角度等参数进行了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基础刚度特性通过车身悬置接附点动刚度来表征。本文利用四端参数法推导了车身悬置接附点动刚度对悬置系统隔振性能的影响。利用HyperMesh建立了白车身有限元模型,采用RADIOSS软件中的模态频率响应分析模块计算悬置接附点的动刚度,计算结果显示悬置接附点动刚度不满足要求。为提升悬置接附点动刚度,根据动刚度和白车身自由模态分析结果对后段车架进行了结构优化,并将优化后的结构应用于该客车上。最后测试了车架优化后悬置系统的振动加速度,并通过对比优化前后悬置系统的隔振性能,验证了提升车身悬置接附点动刚度对改善悬置系统隔振性能的有效性和优化方案的可行性。
【关键词】: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隔振性能 模态特性 刚度特性 优化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理工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4.1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引言11-19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
  • 1.2 国内外悬置系统隔振技术研究进展11-16
  • 1.2.1 国外研究进展概况12-13
  • 1.2.2 国内研究进展概况13-16
  • 1.2.3 发展趋势16
  •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16-18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6-17
  • 1.3.2 技术路线17
  • 1.3.3 创新点17-18
  • 1.4 本章小结18-19
  • 第二章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概述19-31
  • 2.1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及其功能和特性要求19-20
  • 2.2 橡胶悬置力学模型及布置形式20-22
  • 2.2.1 橡胶悬置力学模型20-21
  • 2.2.2 悬置布置形式21-22
  • 2.3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分析模型22-26
  • 2.3.1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建模假设及其六自由度模型22-23
  • 2.3.2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六自由度振动微分方程23-26
  • 2.4 单自由度系统隔振理论26-28
  • 2.5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评价指标28-30
  • 2.5.1 模态解耦率29
  • 2.5.2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固有频率匹配要求29-30
  • 2.5.3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加速度振级落差30
  • 2.6 本章小结30-31
  • 第三章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初始隔振性能分析31-47
  • 3.1 发动机激励频率分析31-32
  • 3.2 悬置系统隔振性能测试与分析32-39
  • 3.2.1 悬置系统隔振性能测试32-33
  • 3.2.2 悬置系统隔振性能测试结果33-38
  • 3.2.3 悬置系统隔振性能分析38-39
  • 3.3 悬置系统实验模态分析39-43
  • 3.3.1 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案39-41
  • 3.3.2 实验模态测试结果41-43
  • 3.3.3 模态特性分析43
  • 3.4 动力总成一阶垂向弯曲模态对悬置系统隔振性能的影响研究43-46
  • 3.5 本章小结46-47
  • 第四章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动力学参数测试47-68
  • 4.1 基于三线扭摆法的刚体惯性参数识别原理47-55
  • 4.1.1 单轴转动惯量测试原理47-49
  • 4.1.2 刚体惯性矩阵识别原理49-50
  • 4.1.3 刚体转轴方位识别原理50-53
  • 4.1.4 刚体质心坐标识别原理53-54
  • 4.1.5 配重时的刚体质心投影54-55
  • 4.2 刚体惯性参数测量及惯性参数合成55-60
  • 4.2.1 试验方法及试验设备55-56
  • 4.2.2 被测刚体坐标系定义56-58
  • 4.2.3 测试结果58-59
  • 4.2.4 动力总成惯性参数合成59-60
  • 4.3 橡胶悬置及传动带刚度测试60-67
  • 4.3.1 橡胶悬置刚度模型61-63
  • 4.3.2 橡胶悬置动态特性测试63-65
  • 4.3.3 传动带静刚度测试65-67
  • 4.4 本章小结67-68
  • 第五章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刚体模态优化68-80
  • 5.1 悬置系统动力学模型68-70
  • 5.1.1 橡胶悬置模型69
  • 5.1.2 动力总成模型69-70
  • 5.1.3 动力总成前端附件系统模型70
  • 5.2 悬置系统计算模态分析70-71
  • 5.3 基于能量解耦的悬置系统优化研究71-74
  • 5.3.1 优化设计目标71-72
  • 5.3.2 优化设计变量72-73
  • 5.3.3 约束条件73-74
  • 5.4 优化结果74-79
  • 5.4.1 悬置主轴动刚度优化结果74-76
  • 5.4.2 悬置安装位置优化结果76-77
  • 5.4.3 悬置安装角度优化结果77-78
  • 5.4.4 传动带刚度优化结果78-79
  • 5.5 本章小结79-80
  • 第六章 车身悬置接附点动刚度分析及结构优化80-93
  • 6.1 悬置接附点动刚度80-81
  • 6.2 基于四端参数法的悬置系统振级落差分析81-82
  • 6.3 有限元分析与优化82-86
  • 6.3.1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边界条件设定82-83
  • 6.3.2 动刚度分析结果83-84
  • 6.3.3 车架结构优化84-86
  • 6.4 优化后悬置系统隔振性能测试86-92
  • 6.5 本章小结92-93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93-96
  •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93-95
  • 7.1.1 主要工作93-94
  • 7.1.2 结论94-95
  • 7.2 研究展望95-96
  • 参考文献96-99
  • 致谢99-101
  • 个人简历1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闻清;陈剑;;基于改进遗传模拟退火算法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设计[J];中国机械工程;2011年07期

2 严世榕;李智强;;整车环境下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特性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3 武一民,刘剑,刘茜;客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方锡邦,陈树勇,张文炬;轿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性能的仿真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5 方锡邦,汪佳;轿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三维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优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6 黄鼎友,吉向东;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建模及振动仿真[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7 钱留华,唐新蓬,陈丽;载重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性能的仿真分析[J];现代机械;2005年01期

8 方锡邦,汪佳,杨祖昆,夏邦金;轿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优化设计[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9 王显会;李守成;黄鹏程;徐彬;;轿车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肖杰;雷雨成;汤涤军;;基于能量法解耦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设计[J];车用发动机;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登峰;;客车动力总成悬置匹配研究[A];河南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二届科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赵登峰;;客车动力总成悬置匹配研究[A];2005年中国客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黄启涌;;某轿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性能仿真研究[A];豪爵摩托奖广东省汽车行业第五期学术活动论文汇编[C];2008年

4 王亮;门永新;朱贞英;王志亮;赵福全;;某乘用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及稳健性分析[A];第七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暨2011全国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钟和辉;;动力总成悬置研究[A];豪爵摩托奖广东省汽车行业第五期学术活动论文汇编[C];2008年

6 王珏;李国锋;于翠;李钊;;一种动力总成悬置载荷测量和疲劳试验方法[A];面向未来的汽车与交通——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精选[C];2013年

7 黄庆;杜登惠;黄小飞;;动力总成悬置支架的多工况拓扑优化[A];结构及多学科优化工程应用与理论研讨会’2009(CSMO-2009)论文集[C];2009年

8 程小虎;张代胜;;基于遗传算法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A];第二十一届全国振动与噪声高技术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邓晓龙;方子帆;刘国庆;;动力总成悬置支架拓扑优化研究[A];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青年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2届机械学院院长(系主任)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10 崔云霞;陈建;龙逢兵;;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仿真分析及悬置支架优化[A];西南汽车信息:2013年第9期(总第330期)[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芳;德尔福推出新型磁流变液动力总成悬置系统[N];中国工业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宋康;多坐标系下的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解耦设计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晓昂;基于整车振动控制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方法[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张武;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4 龙岩;基于改进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设计[D];吉林大学;2010年

5 胡金芳;计及弹性基础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特性分析与解耦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6 潘道远;汽车动力总成悬置动态特性与控制方法研究[D];江苏大学;2014年

7 陈达亮;发动机整车匹配中的振动噪声识别与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8 姜莞;商用车动力总成悬置性能模拟与疲劳寿命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付江华;轻型客车关键橡胶隔振件性能匹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冬明;基于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方法的车内振动控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耀华;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特性分析[D];烟台大学;2013年

3 王文礼;内燃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分析及软件开发[D];中北大学;2016年

4 韩yN;内燃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优化设计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5 顾梦引;某车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设计及其软件开发[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6 黄家铭;中型纯电动客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优化设计[D];江苏大学;2016年

7 曾少波;动力总成悬置动态特性模型与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8 杨楠;基于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与仿真的车内噪声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9 杨政;某客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性能分析与优化研究[D];厦门理工学院;2016年

10 刘宗建;非承载SUV驾驶室振动特性改进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324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8324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8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