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轻型扫路车除尘箱流场模拟与气流分布优化

发布时间:2017-09-16 06:10

  本文关键词:轻型扫路车除尘箱流场模拟与气流分布优化


  更多相关文章: 扫路车 两相流 均匀试验设计 CFD


【摘要】:扫路车作为城市环卫的重要设备,在各个城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除尘箱作为扫路车除尘系统的关键部件,其工作性能直接影响扫路车的除尘效率。本文以某轻型扫路车为研究对象,从除尘箱内流场气流分布均匀性、颗粒相沉积规律以及流量分配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轻型扫路车除尘箱的结构参数,建立了除尘箱仿真模型。通过调整计算模型全局网格尺寸以控制网格数量,经过反复比对分析,直至相邻两次计算结果误差在5%以内,得到计算模型全局网格尺寸和对应网格数量,保证了计算域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次,通过CFD数值仿真的方式对除尘箱内部气固两相流动进行模拟,分析了流场内气流速度分布和离散相颗粒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进风口流量的增大,不同粒径颗粒之间的滞留时间差异性随之减小,各滤筒的流量标准偏差也随之增大。由于射流现象的存在,除尘箱气流紊乱程度增大,侧壁面处气流速度升高,气流分布不均匀。再次,选取斜板导流板作为除尘箱气流均布装置,用为改善除尘箱流场气流分布。以均匀设计方法为基础,以不均匀度为试验指标,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构建了试验指标与斜板导流板结构参数的回归模型。以回归模型为基础,分析得到各个结构参数对于不均匀度的影响主次以及除尘箱优化方案。最后,根据得到的优化方案,建立了优化后的除尘箱仿真模型,并从滤筒中心速度分布、滤筒间隙气流上升速度、颗粒滞留时间以及流量分配等多个方面分析比对优化前后的除尘箱模型。结果表明:增设斜板导流板后的除尘箱模型的滤筒中心速度明显减小,滤筒间隙气流上升速度得到改善,最大速度由1.4m/s降低到0.7m/s左右;在20%风机风量下,同粒径颗粒对应的平均滞留时间明显减小,颗粒最大与最小滞留时间由3.3097s和2.5484s降低到3.2378s和2.0609s,颗粒物以较短时间被滤筒捕捉,提高了除尘箱的工作效率;在20%风机风量下除尘箱流量标准偏差均满足了?15%偏差的一般设计要求。
【关键词】:扫路车 两相流 均匀试验设计 CFD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9.69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20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0-11
  • 1.2 扫路车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11-19
  • 1.2.1 国外扫路车发展现状11-13
  • 1.2.2 国内扫路车发展现状13-17
  • 1.2.3 国内扫路车发展方向17-19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19-20
  • 第2章 除尘箱流场分析基础理论与均匀设计法简介20-38
  • 2.1 除尘箱基本原理及其评价准则20-23
  • 2.1.1 扫路车结构及除尘箱工作原理20-22
  • 2.1.2 气流分布评价标准22-23
  • 2.2 CFD数值求解模型的选择23-29
  • 2.2.1 湍流模型的选择23-25
  • 2.2.2 多相流模型的选择25-28
  • 2.2.3 多孔介质理论28-29
  • 2.3 均匀试验设计方法及多元回归分析29-36
  • 2.3.1 均匀试验设计基础理论29-32
  • 2.3.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32-33
  • 2.3.3 多元线性回归的显著性检验33-35
  • 2.3.4 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模型35-36
  • 2.4 本章小结36-38
  • 第3章 扫路车除尘箱气固两相流动数值模拟38-58
  • 3.1 物理模型的构建39-40
  • 3.2 除尘箱计算模型的建立40-43
  • 3.2.1 基本假设及模型简化40
  • 3.2.2 结构化网格划分40-41
  • 3.2.3 网格无关性分析41-43
  • 3.3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的设置43-45
  • 3.3.1 气流相边界条件43-44
  • 3.3.2 离散相边界条件44-45
  • 3.4 求解控制参数的选择45
  • 3.5 除尘箱气固两相流动数值模拟结果及其分析45-57
  • 3.5.1 气流相流动特性45-48
  • 3.5.2 滤筒中心速度分布48-49
  • 3.5.3 滤筒间隙气流上升速度分布49-51
  • 3.5.4 离散相颗粒运动特性51-53
  • 3.5.5 颗粒滞留时间分析53-55
  • 3.5.6 流量分配特性55-57
  • 3.6 本章小结57-58
  • 第4章 基于均匀设计的除尘箱气流分布优化58-82
  • 4.1 除尘箱气流分布改进方案的选择58-59
  • 4.2 除尘箱斜板导流板结构参数的均匀设计方法59-63
  • 4.2.1 斜板导流板结构参数均匀设计指标60
  • 4.2.2 均匀设计因素及其水平的选取60-61
  • 4.2.3 均匀设计表的确定61-62
  • 4.2.4 斜板导流板结构参数均匀设计方案62-63
  • 4.3 均匀设计结果与回归分析63-71
  • 4.3.1 回归模型的建立63-66
  • 4.3.2 结构参数单因子效应分析66-68
  • 4.3.3 结构参数优化结果68-69
  • 4.3.4 结构参数单因子效应分析69-71
  • 4.4 优化方案气固两相数值模拟结果及其分析71-79
  • 4.4.1 气流相流动特性71-72
  • 4.4.2 滤筒中心速度分布72-74
  • 4.4.3 滤筒间隙气流上升速度分布74-76
  • 4.4.4 颗粒滞留时间分析76-78
  • 4.4.5 流量分配特性78-79
  • 4.5 本章小结79-82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82-84
  • 5.1 总结82-83
  • 5.2 展望83-84
  • 参考文献84-90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90-92
  • 致谢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华;小型扫路车的功能与结构[J];专用汽车;2001年02期

2 罗善瞀;影响扫路车扫刷磨损的原因分析[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2年04期

3 罗善瞀;扫路车类型和结构型式[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2年07期

4 罗善瞀;如何选购扫路车[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2年08期

5 顾久军;干湿两用扫路车的结构原理简介[J];专用汽车;2003年04期

6 董志明;一种新型的小吨位干湿两用扫路车[J];专用汽车;2004年05期

7 罗善瞀;我国扫路车的发展和研究方向[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5年05期

8 王承惠;扫路车新型弹拨除尘技术问世[J];商用汽车;2005年01期

9 吴虹飞;;扫路车风机的选择[J];专用汽车;2006年05期

10 邹平;张筱梅;;解读《扫路车》标准[J];专用汽车;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志翎;;KM52TSL扫路车液压系统[A];2003年十一省、区、市机械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刘志翎;;KM52TSL扫路车行走液压传动系统[A];九省二区第三届泛珠三角先进制造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秋靖 晨述;因“地”制宜 “夺”回市场[N];中国航天报;2009年

2 记者 康乾 通讯员 李永彬;三个外资项目落户元氏[N];石家庄日报;2012年

3 刘军;福建新型扫路车通过鉴定[N];中华建筑报;2000年

4 记者 王健 通讯员 范进 付为民 实习生 刘博宇;江宁“扫大街”扫出“新模式”[N];南京日报;2010年

5 司利彬;内黄县加大环卫基础设施投入[N];安阳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秋香;专利集市产品多向低碳环保看齐[N];南宁日报;2011年

7 记者 李道龙;市区主要道路实行机械化清扫冲洗作业[N];芜湖日报;2010年

8 邱阳 记者 唐凤来;推进十项重点工作 提升牡环境卫生质量[N];牡丹江日报;2010年

9 记者 韩立新;我市融资7600万添223部环卫车[N];潍坊日报;2011年

10 记者 尹海明邋通讯员 林晓华;环卫部门有了“新武器”[N];南宁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敏;扫路车液压系统设计与仿真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2 仝宝国;扫路车盘刷系统设计与仿真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3 王伦珍;混合动力扫路车动力系统设计与控制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4 娄希同;轻型扫路车除尘箱流场模拟与气流分布优化[D];吉林大学;2016年

5 晏争;双重功能扫路车前刷装置的设计与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6 李成林;全吸式干湿两用扫路车关键技术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2年

7 姜兆文;吸扫式扫路车总体设计及气力输送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蒋浩;轻型扫路车车厢结构强度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9 张秀琳;吸扫式混合动力扫路车的研究与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10 邓晓峰;混合动力扫路车整车控制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613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8613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2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