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复合材料薄壁结构抗撞性优化设计

发布时间:2017-09-19 20:01

  本文关键词:复合材料薄壁结构抗撞性优化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复合材料 抗撞性 比吸能 薄壁管


【摘要】:汽车碰撞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研究人员关注的问题之一,而提高汽车吸能构件的缓冲吸能性能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随着复合材料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因其高比吸能、比强度等优异性能而被广泛用于汽车领域,以替代传统金属材料。因此,研究复合材料结构的耐撞性(Crashworthiness)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采用理论计算、试验分析和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对复合材料薄壁管的压缩性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找到了一些影响复合材料薄壁圆管吸能性能的因素,并对圆管进行了以最大比吸能为目标的优化设计。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复合材料力学和圆柱叠层壳经典理论等理论基础,对复合材料圆管进行了力学分析;简要介绍了优化设计理论和抗撞性优化问题。(2)对复合材料圆管进行了准静态压缩实验,探究了倒角、铺层方式、泡沫填充等对其吸能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对圆管一端加工倒角可以有效降低初始峰值载荷;增加一定数量的轴向铺层可以有效增大圆管的比吸能;泡沫填充可以提高圆管的比吸能。(3)根据试验数据利用LS-DYNA软件建立了试件的数值模型,探究了其中MAT54的失效参数,并且利用多层壳单元模拟对圆管的压溃模式。(4)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比较分析了同几何结构下金属、复合材料薄壁结构的吸能性能,分析总结了结构对吸能性能影响的规律,结论显示由于变形模式的不同,复合材料圆管的吸能性能优于复合材料方管和不同直径的圆锥管,而对于铝管来说,圆锥管的吸能性能却是最好的。之后以最大比吸能为目标,以圆管的内径、壁厚、铺层方式为变量进行优化设计。结论显示适当增加壁厚和减小直径可以提高圆管的比吸能。
【关键词】:复合材料 抗撞性 比吸能 薄壁管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2;TB3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0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3
  • 1.2 复合材料吸能构件研究概述13-18
  • 1.2.1 复合材料吸能特性的研究方法14-15
  • 1.2.2 影响复合材料吸能性能的因素15-18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8-20
  • 第2章 复合材料圆管的力学分析和优化设计理论20-32
  • 2.1 引言20
  • 2.2 复合材料圆管的力学分析20-25
  • 2.2.1 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的工程弹性常数20-23
  • 2.2.2 圆柱叠层壳经典理论的分析23-25
  • 2.3 优化设计理论25-31
  • 2.3.1 实验设计及全因子实验设计27
  • 2.3.2 多项式响应面代理模型27-29
  • 2.3.3 检验模型29-30
  • 2.3.4 优化设计的步骤30
  • 2.3.5 抗撞性优化问题的定义30-31
  • 2.4 本章小结31-32
  • 第3章 复合材料圆管吸能特性的试验研究32-42
  • 3.1 引言32
  • 3.2 E-glass/PET199复合材料圆管的加工32-34
  • 3.3 准静态压缩实验34-41
  • 3.3.1 实验系统34
  • 3.3.2 实验结果及分析34-41
  • 3.4 本章小结41-42
  • 第4章 复合材料圆管压溃数值模拟42-52
  • 4.1 引言42
  • 4.2 复合材料圆柱壳有限元模型42-50
  • 4.2.1 本构方程42-43
  • 4.2.2 Chang-Chang失效准则43
  • 4.2.3 失效参数的确定43-44
  • 4.2.4 准静态工况分析44-45
  • 4.2.5 单层壳单元模型45-46
  • 4.2.6 双层壳单元模型46-48
  • 4.2.7 泡沫填充圆管的模型48-49
  • 4.2.8 其他载荷工况下的分析比较49-50
  • 4.3 本章小结50-52
  • 第5章 优化设计与比较分析52-63
  • 5.1 引言52
  • 5.2 对比分析52-56
  • 5.2.1 复合材料薄壁结构53-54
  • 5.2.2 金属材料薄壁结构54-55
  • 5.2.3 复合材料与金属材料吸能构件对比分析55-56
  • 5.3 复合材料圆管的结构尺寸优化56-58
  • 5.4 复合材料圆管的铺层角度优化58-62
  • 5.5 本章小结62-63
  • 结论63-65
  • 参考文献65-7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73-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春曼;李慧敏;;车辆碰撞及吸能材料结构研究进展综述[J];装备制造技术;2012年01期

2 贾福音,杨华,毕少华,蔡善海,岱贞海,张宝林,朱子星;托罐式吸能防撞梁[J];煤矿机械;2001年05期

3 吴义富;顾红军;阳波;;植物秸秆吸能缓冲特性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6年03期

4 程群峰;许亚洪;廖建伟;方征平;益小苏;;引发机制对复合材料波形梁吸能性能的影响及其破坏形貌分析[J];复合材料学报;2008年01期

5 刘瑞同,林建平,王鑫伟;复合材料对称元件的缓冲吸能性能研究[J];热固性树脂;2004年03期

6 张伟;郑鹏飞;刘陈;高原;;动态冲击荷载作用下橡胶材料吸能率分析[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2年05期

7 赵统武;应力波法测试凿岩机冲击能量系统中吸能装置的研究[J];矿冶工程;1987年02期

8 贺成红;张佐光;李玉彬;孙志杰;;复合材料的冲击吸能与动态黏弹特性[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年07期

9 潘一山;马箫;肖永惠;李忠华;;矿用防冲吸能支护构件的数值分析与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14年02期

10 李剑峰;;柔性缓冲吸能式挡车装置[J];煤矿机械;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志强;杨嘉陵;;吸能缓冲靴设计方法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光耀;万鑫铭;李阳;高丽;周佳;赵清江;;热处理工艺对铝合金吸能盒力学性能和吸能性能影响的研究[A];2012重庆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赵洪伦;程玲;王文斌;;吸能元件特性的非线性有限元仿真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4 许亚洪;程群峰;益小苏;;不同引发机制对复合材料圆管件吸能性能影响的初步研究[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5 燕瑛;罗炜桓;王立朋;宫少波;;复合材料圆筒结构准静态压缩破坏吸能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6 彭跃湘;;平头汽车碰撞吸能器结构设计与试验研究[A];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黄可;顾菲菲;何思渊;何德坪;;梯度孔径多孔铝合金的压缩及吸能性能[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李本怀;王科飞;李成林;;B型不锈钢地铁碰撞吸能研究[A];第八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潘一山;吕祥锋;李忠华;;煤矿冲击地压巷道吸能支护研究[A];塑性力学新进展——2011年全国塑性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赵桂范;林乐川;储元娟;;曲面壳体撞击吸能分析[A];第二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湖南记者站 组稿;列车结构塑变吸能技术及装置[N];科技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谢莉葳;寻求车头吸能与刚性的平衡[N];中国消费者报;2013年

3 成吉昌 郭惠斌;防撞吸能装置令驾驶员更安全[N];中国汽车报;2001年

4 段衍;轻客品质 微面成本[N];民营经济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宗华;轻质吸能材料和结构的耐撞性分析与设计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雷成;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的机车车辆耐撞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3 柳艳杰;汽车低速碰撞吸能部件的抗撞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4 尹汉锋;着陆缓冲系统中吸能结构的耐撞性优化[D];湖南大学;2011年

5 李松晏;高速列车吸能结构研究与明线交会安全评估[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6 王志华;泡沫铝合金动态力学性能及其吸能机理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7 黄俊;面向行人下肢碰撞保护的汽车前端结构快速优化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鹏辉;基于连挂碰撞的城轨车辆吸能结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余建立;翻转式薄壁结构吸能特性研究及其在吸能盒中的运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洪兰;汽车吸能盒抗撞性仿真优化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4 张哲绎;复合材料薄壁结构抗撞性优化设计[D];燕山大学;2016年

5 李正官;仿甲虫鞘翅耐撞性吸能结构的设计及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6 元涵;吸能保险杠对于正碰的影响及结构的优化[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7 彭杰;基于仿生学的汽车低速吸能盒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8 姜帆;基于变截面板的吸能盒与前纵梁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师光耀;基于ANSYS Workbench的汽车吸能盒碰撞仿真及优化设计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10 李敏;货车后下部碰撞吸能装置的设计与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836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8836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b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