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车用柴油机预混合低温燃烧碳烟生成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本文关键词:轻型车用柴油机预混合低温燃烧碳烟生成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低碳烟排放的高效清洁燃烧成为柴油机发展的热点和趋势。柴油机预混合低温燃烧技术因其在实现超低碳烟排放方面的潜力,成为实现高效清洁燃烧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预混合低温模式与传统燃烧模式相比,呈现相异的燃烧特征,致使两种模式下的碳烟生成特性呈现不同之处。随着柴油机预混合低温燃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型燃烧模式下的碳烟生成特性亟需进行机理性探究。本文以发动机台架试验验证为基础,利用CFD数值模拟研究的手段,在充分考虑新型燃烧模式下燃烧氛围的复杂多变性对碳烟生成的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燃烧控制参数以及两级喷射策略对预混合低温燃烧碳烟生成特性的影响研究,探究预混合低温燃烧模式下的碳烟生成特性,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分析了预混合低温燃烧和传统燃烧模式下碳烟生成特性,结果表明两种模式下燃烧过程和碳烟排放过程具有较大差异性,早喷策略下预混合低温燃烧模式由于采用适时早喷耦合EGR,使得滞燃期较长,混合较为均匀,着火前缸内当量比-温度分布呈现集中且当量比较小趋势,传统燃烧模式下则呈现扩散趋势且存在过浓区。且高EGR率下,缸内燃烧温度得到了较好控制,使得其较之传统燃烧模式,取得更为低的碳烟排放。(2)分析了喷射正时、EGR率对柴油机预混合低温燃烧碳烟生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时早喷条件下,碳烟的生成和氧化量同时增加,且对碳烟的氧化作用占据主导作用,致使碳烟生成量降低。喷射过于提前,虽然可以有效抑制碳烟的生成和氧化,但是碳烟生成作用占据主导作用,碳烟反而有所上升。EGR率增大对碳烟的生成和氧化作用都起到抑制作用,对碳烟氧化的抑制作用起主导作用,使得碳烟生成增加。随着EGR率的进一步增加,对碳烟生成的抑制作用起主导作用,使得碳烟生成有所降低。(3)分析了两级喷射策略对预混合低温燃烧碳烟生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预喷正时的提前,C2H2和OH基生成上升,同时促进了碳烟的生成和氧化,但其对碳烟生成的促进作用占据主导作用,使得碳烟排放增加。随着预喷正时进一步提前,OH基生成降低,对碳烟氧化反应促进作用进一步减弱,碳烟排放进一步恶化;随着预喷油量增加,乙炔和OH基生成上升,同时促进了碳烟的生成和氧化,但是对碳烟氧化的促进作用占据主导作用,使得碳烟排放降低。随着预喷油量进一步增加,虽然碳烟成核和表面生长组分乙炔的生成降低,碳烟表面氧化组分OH基生成增加,其对生成促进作用占据主导作用,使得碳烟呈现上升的趋势。预喷策略存在一个合适的预喷射正时以及预喷油量范围,实现较低的碳烟排放;随着主后喷正时间隔的增加,碳烟关联组分呈现两级变化,且后喷阶段变化随后喷正时的推迟而推迟。碳烟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随着后喷射油量的增加,碳烟关联组分同样呈现两级变化,后喷阶段变化幅度有所增大。碳烟呈现单调上升的趋势。
【关键词】:柴油机 燃烧 排放 多次喷射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4.17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18
- 1.1 引言11-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6
- 1.2.1 新型燃烧模式的提出13-14
- 1.2.2 碳烟生成机理研究现状14-16
- 1.3 课题的提出16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6-18
- 第二章 预混合低温燃烧碳烟生成特性数值模拟18-38
- 2.1 柴油机基本参数及网格建立18-20
- 2.2 数学模型20-27
- 2.3 燃烧过程参数定义27-30
- 2.4 模型验证30-32
- 2.4.1 边界条件30
- 2.4.2 台架试验30-31
- 2.4.3 模型验证31-32
- 2.5 预混合低温燃烧碳烟生成特性数值模拟32-36
- 2.6 本章小结36-38
- 第三章 喷射正时及EGR对预混合低温燃烧碳烟生成特性影响38-51
- 3.1 喷射正时对碳烟生成的影响38-44
- 3.1.1 喷射正时对混合气形成的影响39-41
- 3.1.2 喷射正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41
- 3.1.3 喷射正时对碳烟生成特性的影响41-44
- 3.2 EGR率对碳烟生成的影响44-50
- 3.2.1 EGR率对混合气形成的影响45-46
- 3.2.2 EGR率对燃烧过程的影响46-47
- 3.2.3 EGR率对碳烟生成特性的影响47-50
- 3.3 本章小结50-51
- 第四章 两级喷射对预混合低温燃烧碳烟生成特性的影响51-63
- 4.1 预喷对碳烟生成的影响52-57
- 4.1.1 预喷正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52-53
- 4.1.2 预喷正时对碳烟生成特性的影响53-55
- 4.1.3 预喷油量对燃烧过程的影响55
- 4.1.4 预喷油量对碳烟生成特性的影响55-57
- 4.2 后喷对碳烟生成的影响57-62
- 4.2.1 后喷正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57-58
- 4.2.2 后喷正时对碳烟生成特性的影响58-59
- 4.2.3 后喷油量对燃烧过程的影响59-60
- 4.2.4 后喷油量对碳烟生成特性的影响60-62
- 4.3 本章小结62-63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3-65
- 5.1 研究工作总结63-64
- 5.2 工作展望64-65
- 参考文献65-69
- 致谢69-70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与专利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武;龚金科;谭理刚;高为国;倪小丹;钟志华;;直喷柴油机碳烟生成和氧化历程的数值研究[J];内燃机学报;2006年01期
2 马其华;宋建桐;;燃用小比例乙醇柴油对降低柴油机碳烟排放的试验研究[J];交通节能与环保;2007年06期
3 石秀勇;李国祥;周雷;;基于平均反应率的现象学碳烟氧化模型研究及应用[J];内燃机学报;2008年02期
4 鞠洪玲;成晓北;汪方阳;王志;;采用改进碳烟模型的柴油机碳烟颗粒物生成及尺寸分布[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2年01期
5 刘近平;魏明锐;肖合林;;基于矩方法的碳烟颗粒动力学演化过程[J];内燃机学报;2014年02期
6 赵霏阳;于文斌;裴毅强;苏万华;;柴油机高密度-低温燃烧过程参数对碳烟生成影响的模拟[J];内燃机学报;2014年03期
7 赵霏阳;于文斌;裴毅强;苏万华;;基于碳烟表面活性的多步碳烟生成机理研究柴油机碳烟生成的主要影响因素[J];科学通报;2014年14期
8 舒新前,刘天绩,徐精求,郑宏锋,毕冬冬,李分霞,Brilhak J F,Gilot P;柴油机碳烟低温燃烧(氧化)过程及其动力学参数的研究[J];内燃机学报;2004年01期
9 蒋卫东,沈颖刚,申立中,颜文胜;代用燃料发动机碳烟排放的试验研究[J];山东内燃机;2005年04期
10 姚春德;王洪夫;宋金瓯;;柴油-甲醇组合燃烧碳烟排放模型[J];天津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晓北;黄荣华;鞠洪玲;王兆文;;发动机碳烟排放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A];2007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石秀勇;李国祥;周雷;;碳烟氧化模型的研究及在柴油机中的计算应用[A];2007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昭良;李倩;王晓;张业新;辛颖;;负载钾的氧化物催化碳烟燃烧的普适中间物种和机理[A];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S05 大气污染与控制[C];2013年
4 覃建果;魏小林;郭啸峰;李腾;;甲烷/空气高压燃烧层流扩散火焰碳烟形成的数值模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辛颖;杨曦;蒋品;张昭良;;量子点级铈基燃油添加型催化剂去除碳烟颗粒物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6 张晓敏;王仲鹏;李倩;王立国;张昭良;;镧锡烧绿石纳米球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催化碳烟颗粒燃烧[A];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S05 大气污染与控制[C];2013年
7 张昭良;于鹏飞;张业新;牟宗刚;倪献智;鲍猛;;碳烟颗粒在NOx存储-还原催化剂上的催化燃烧行为[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张桂臻;何洪;訾学红;邱文革;戴洪兴;邓积光;;碳烟催化燃烧用三维有序大孔Pd-修饰三元铈锆固溶体[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9 张桂臻;赵震;刘坚;段爱军;姜桂元;徐俊峰;;大孔钙钛矿型氧化物催化剂制备及其对碳烟燃烧的催化性能[A];第五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与应用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10 张昭良;韩栋;辛颖;王仲鹏;;铈铁复合氧化物四效催化剂在碳烟燃烧中的协同效应[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亮;用激光诱导炽光法研究燃烧过程中的碳烟生成特性[D];清华大学;2014年
2 鞠洪玲;柴油机碳烟颗粒生成规律和尺寸分布特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胡恩柱;生物基燃油碳烟摩擦学特性及摩擦诱导其结构转变机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4 陈亮;柴油燃料燃烧碳烟颗粒生成机理与演变规律的试验和数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熊刚;煤和生物质燃烧碳烟生成的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6 王宇;电场作用下火焰中碳烟颗粒的分布与聚积规律[D];清华大学;2009年
7 刘宇;生物柴油燃料喷雾、燃烧及碳烟生成过程可视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赵斌;镍系钙钛矿同时去除氮氧化物和碳烟颗粒的催化性能[D];天津大学;2010年
9 隋丽娜;柴油机尾气碳烟氧化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活性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7年
10 毕小杰;生物柴油和石化柴油碳烟形成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德_g;乙烯层流预混火焰中碳烟颗粒长大规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张斌;生物质燃油碳烟的形态、结构与组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3 杨琼琼;负载Co_3O_4-CeO_2的SBA-15整体柱用于催化消除柴油车尾气中碳烟颗粒物[D];湘潭大学;2015年
4 路良泽;负载钴酸镧钙钛矿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碳烟燃烧的性能[D];天津大学;2014年
5 张晓敏;稀土烧绿石复合氧化物催化去除碳烟颗粒物(PM)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6 任佳乐;纳米阵列基氧化物催化剂对碳烟颗粒的催化燃烧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7 陈慧;复合氧化物催化碳烟燃烧和NO_x存储还原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8 王舒捷;Ce基复合氧化物同时催化去除碳烟-NOx的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9 曹东晓;重型柴油机碳烟捕集及主动再生特性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10 赵世峰;直喷汽油机冷启动工况壁面油膜特性及其对碳烟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04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904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