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循环工况下混联式液压混合动力汽车性能分析
本文关键词:城市循环工况下混联式液压混合动力汽车性能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混联式 液压混合动力 城市循环工况 能量回收策略 能量利用策略
【摘要】:液压机械无级传动综合了机械传动和液压传动的优点,具有无级变速、输入扭矩大、传动效率高等突出优点,在大功率车辆传动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在液压机械无级传动基础上,增加储能元件形成的混联式液压混合动力传动系统,既能实现传动比的无级变化又能实现制动能量的有效回收与再利用,适合起、停频繁场所及城市车辆使用。基于液压机械的混联式液压混合动力汽车的参数匹配优化、能量回收及再利用策略等关键技术是其研究热点。本课题以基于液压机械的混联式液压混合动力汽车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以下研究:(1)结合车辆参数及其行驶工况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液压机械无级传动的混联式液压混合动力传动方案,分析了其工作模式,并进行了参数匹配与部件选型。(2)建立了混联式液压混合动力汽车前向仿真模型,包括发动机模型、液压蓄能器模型、液压泵/马达模型、车辆模型、车辆控制器模型,并采用PID控制器修正转速偏差的控制方法建立了驾驶员模型。(3)对典型的液压混合动力汽车的能量利用策略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发动机最优工作区的混联式液压混合动力逻辑门限控制策略,搭建了控制策略仿真模型,对循环工况下的制动能量再利用特性进行仿真分析,获得了能量释放效率,并分析了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工况与纯机械工况下混合动力系统性能。(4)结合液压储能系统能量回收特性及城市循环工况特点,提出了基于线控复合制动系统的最优能量回收策略,搭建了控制策略仿真模型,对城市循环工况、轻度制动工况与复合制动工况下的制动能量回收特性进行仿真分析,获得了各工况下能量回收率及能量回收利用率。本文为基于液压机械的混联式液压混合动力汽车的参数匹配优化和控制策略优化奠定基础。
【关键词】:混联式 液压混合动力 城市循环工况 能量回收策略 能量利用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9.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液压混合动力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2 国内外液压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和发展现状11-15
- 1.2.1 国外液压混合动力汽车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液压混合动力汽车研究现状12-15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5-16
- 第2章 混联式液压混合动力汽车传动方案与参数匹配16-25
- 2.1 混联式液压混合动力汽车构型及工作模式分析16-18
- 2.1.1 混联式液压混合动力汽车构型分析16-17
- 2.1.2 混联式液压混合动力汽车工作模式分析17-18
- 2.2 混联式液压混合动力汽车参数匹配18-24
- 2.2.1 初始条件19-20
- 2.2.2 液压泵/马达选型20-21
- 2.2.3 液压泵选型21-22
- 2.2.4 蓄能器选型22-24
- 2.3 本章小结24-25
- 第3章 混联式液压混合动力汽车建模25-33
- 3.1 整车模型概述25
- 3.2 混合动力系统关键部件建模25-31
- 3.2.1 驾驶员模型25-28
- 3.2.2 发动机模型28-29
- 3.2.3 液压蓄能器模型29
- 3.2.4 液压泵/马达模型29-30
- 3.2.5 车辆模型30-31
- 3.3 控制器模型31-32
- 3.4 本章小节32-33
- 第4章 混联式液压混合动力汽车能量利用策略33-51
- 4.1 能量利用策略分析33-35
- 4.1.1 逻辑门限控制策略33-34
- 4.1.2 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的控制策略34-35
- 4.1.3 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控制策略35
- 4.2 混联式液压混合动力汽车能量利用策略35-42
- 4.2.1 循环工况的选取与分析35-36
- 4.2.2 发动机最优工作区确定36-38
- 4.2.3 基于发动机最优工作区的逻辑门限控制策略38-42
- 4.3 能量控制策略建模42-44
- 4.4 能量控制策略仿真分析44-50
- 4.5 本章小结50-51
- 第5章 混联式液压混合动力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策略51-64
- 5.1 制动能量回收策略分析51-52
- 5.1.1 并行复合制动控制策略51
- 5.1.2 线控复合制动系统控制策略51-52
- 5.2 基于线控复合制动系统的最优能量回收策略52-57
- 5.2.1 线控复合制动系统52
- 5.2.2 制动特性分析52-54
- 5.2.3 最优能量回收算法54-57
- 5.3 制动能量回收策略建模57-58
- 5.4 制动能量回收策略仿真分析58-63
- 5.5 本章小节63-64
- 结论64-65
- 参考文献65-6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69-70
- 致谢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液压基本知识讲座[J];机械工人热加工技术资料;1977年09期
2 许耀铭;;新的技术革命与液压工业的发展趋向[J];液压工业;1984年03期
3 八(山岛)清;张或定;;液压特性与气压特性的比较[J];机床与液压;1985年06期
4 高金华;液压测切器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山东内燃机;2000年01期
5 ;2004年度液压、液力、气动、密封优秀新产品[J];液压气动与密封;2004年04期
6 石全;液压新技术 新产品[J];现代零部件;2004年Z1期
7 尚雅层;来跃深;;液压脉冲设备动态性能分析与仿真[J];机床与液压;2006年09期
8 杜玖玉;苑士华;魏超;郭占正;;车辆液压混合动力传动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J];机床与液压;2009年02期
9 杨华勇;丁斐;欧阳小平;陆清;;大型客机液压能源系统[J];中国机械工程;2009年18期
10 周跃平;周向阳;周星果;;液压能信号密码技术[J];液压与气动;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2003年度液压、液力、气动、密封新产品介绍[A];液压气动密封行业信息专刊汇编第二卷[C];2003年
2 刘卫国;宋受俊;骆光照;王康;王铮;;液压能源集成技术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A];第十一届全国永磁电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卫国;宋受俊;骆光照;王康;王铮;;液压能源集成技术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A];2011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谭建宇;梁艳;彭德军;闫胜学;魏哲明;邓超;达文弟;;中包车液压电气系统的设计[A];2012年河北省轧钢技术暨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5 段锦良;马俊功;;PLC在液压能源系统中的应用[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王峥嵘;冀宏;胡启辉;王建森;;液压电机叶片泵样机的噪声测量及分析[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第六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潘玉维;孙海军;潘玉发;姬玲玲;;液压系统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A];2008年河北省轧钢技术与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8年
8 姜继海;;二次调节静液传动技术[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学术会议大会交流论文集[C];2004年
9 姜继海;;二次调节静液传动技术[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学术会议大会交流论文集[C];2004年
10 陈炯;;液压吊车起吊机构的创新设计[A];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宋涛;新型节能环保公交车在上海研制成功[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2 刘军;边走边储存动能,节能公交车亮相上海[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3 柳絮恒 傅秋瑛;倾情航空科研升华人生境界[N];科技日报;2005年
4 刘军;新型节能环保公交车研制成功[N];科技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满在朋;超高压液压脉冲波形的产生与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2 卢红影;电控斜轴柱塞式液压变压器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刘晓红;液压泵阀空蚀特性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4 刘成强;电液伺服斜盘柱塞式液压变压器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王峰;基于海水压力的水下液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姚永明;基于液压变压器的装载机节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石荣玲;装载机并联液压混合动力系统设计与控制策略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展博;大功率液压撞击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2 方明;液压混合动力系统能量回收效率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3 牛利田;某收割机液压行走驱动系统匹配与性能仿真[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4 宫玉洁;基于LabVIEW的汽车冷凝器等试件的伺服压力脉冲检测系统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5 翁晶;船舶液压推进系统功率匹配策略仿真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6 孙通;基于燃气—液压混合驱动的瞬时爆发型起竖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7 张春燕;船舶靠泊液压防撞系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8 宋淑贞;车用汽油机全可变液压气门系统的设计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9 陈扣弟;基于液压变压器的叉车节能技术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
10 周洋;液压驱动式工程车辆的动力匹配与CAD设计[D];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277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927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