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汽车主动悬架系统的俯仰与侧倾控制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7 20:20

  本文关键词:汽车主动悬架系统的俯仰与侧倾控制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主动悬架 俯仰 侧倾 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 主动悬架启动与退出控制 主动悬架硬件控制器


【摘要】:车辆行驶在不平路面上时,车身的俯仰与侧倾运动会给驾乘人员带来不适感,影响车辆的乘坐舒适性。为此,本文以主动悬架作为执行机构,设计了抑制车身俯仰与侧倾运动的主动悬架控制算法,同时从节能减排的角度考虑,给出了降低主动悬架能耗的启动与退出控制策略。最后,本文设计了主动悬架的硬件控制器。本文首先建立了反映俯仰与侧倾运动的7自由度车辆模型,进一步,在考虑主动悬架执行器的输出约束特征以及悬架系统分散式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一种能有效抑制车辆俯仰与侧倾运动的主动悬架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Distributed Model Predict Control,DMPC)方法。该方法将高维车辆系统拆分为4个低维的悬架控制子系统,针对每个子系统设计单独的模型预测控制器(MPC),以实现降低整个系统控制器设计的难度以及提高实时性为目的。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方法可有效抑制由不平路面引起的车身的俯仰与侧倾运动,提高车辆乘坐舒适性。本文进一步考虑到车辆中部分状态量不可测和主动悬架能耗较高的特性,设计车辆主动悬架的Kalman状态估计器和启动与退出控制策略。Kalman状态估计器对车辆行驶时的状态进行估计,而主动悬架启动与退出控制策略根据车辆行驶时车身侧倾角与俯仰角对车辆乘坐舒适性的影响,决定主动悬架的启动或退出,避免主动悬架在非必要时的动作,降低系统能耗。最后,从本文设计的主动悬架控制算法和控制策略在实际系统中应用的角度考虑,本文设计主动悬架的硬件控制器。主动悬架硬件控制器设计包括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系统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本文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根据功能需求将硬件与软件分成不同功能模块,独立设计。为了验证所设计的主动悬架控制器中各个功能模块的有效性,本文最后进行了基于AMESim仿真软件和NI设备的硬件功能测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主动悬架硬件控制器中的各个模块的功能与设计期望相符。
【关键词】:主动悬架 俯仰 侧倾 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 主动悬架启动与退出控制 主动悬架硬件控制器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3.3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6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4
  • 1.2.1 主动悬架控制研究现状9-12
  • 1.2.2 车辆侧倾与俯仰控制研究现状12-14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4-16
  • 第2章 抑制主动悬架俯仰与侧倾运动的DMPC方法16-32
  • 2.1 引言16
  • 2.2 七自由度车辆模型建模16-20
  • 2.3 主动悬架系统DMPC控制器设计20-25
  • 2.3.1 车辆模型分解20-23
  • 2.3.2 DMPC控制器设计23-25
  • 2.4 主动悬架系统的DMPC控制器仿真验证25-31
  • 2.4.1 坑包路面仿真验证25-27
  • 2.4.2 等级路面仿真验证27-29
  • 2.4.3 veDYNA车辆模型下仿真验证29-31
  • 2.5 本章小结31-32
  • 第3章 主动悬架控制策略研究32-51
  • 3.1 引言32
  • 3.2 主动悬架状态估计器设计32-35
  • 3.3 主动悬架启动与退出控制策略35-43
  • 3.3.1 车辆行驶状态定义36-38
  • 3.3.2 车辆行驶状态识别38-43
  • 3.4 主动悬架启动与退出控制策略仿真43-50
  • 3.4.1 车辆非平稳状态A识别与悬架启动与退出控制仿真44-47
  • 3.4.2 车辆非平稳状态B识别仿真47-50
  • 3.5 本章小结50-51
  • 第4章 主动悬架硬件控制器设计51-68
  • 4.1 引言51
  • 4.2 主动悬架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51-60
  • 4.2.1 主动悬架控制器硬件功能需求分析51-52
  • 4.2.2 微控制器模块设计52-53
  • 4.2.3 CAN通信模块设计53
  • 4.2.4 驱动模块设计53-55
  • 4.2.5 电源模块设计55-57
  • 4.2.6 信号处理模块设计57-58
  • 4.2.7 悬架控制器PCB设计与设计结果58-60
  • 4.3 悬架控制器软件设计60-62
  • 4.4 多控制器通信实验62-63
  • 4.5 主动悬架控制器硬件功能测试实验63-67
  • 4.5.1 主动悬架控制器硬件功能测试平台63-65
  • 4.5.2 主动悬架控制器硬件功能测试实验65-67
  • 4.6 本章小结67-68
  • 结论68-69
  • 参考文献69-7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4-76
  • 致谢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跃奎;最优控制理论在车辆主动悬架中的应用[J];重型汽车;2000年04期

2 孟爱红,王良曦,杨静波;基于输出反馈的慢主动悬架系统仿真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2年03期

3 孟爱红,王良曦,晁志强,刘相波;车辆主动悬架液压伺服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J];液压与气动;2004年01期

4 任卫群,金国栋;可减小道路破坏性的车辆主动悬架设计[J];中国机械工程;2004年22期

5 容一鸣,苏泉;车辆主动悬架的控制策略及物理实现[J];机电工程技术;2005年05期

6 陈宏伟;刘凯;;车辆节能型主动悬架的研究[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07年12期

7 喻凡;张勇超;;馈能型车辆主动悬架技术[J];农业机械学报;2010年01期

8 焦娜永;王忠海;陈僧斌;;基于最优控制策略的1/4的主动悬架设计(一)[J];科技信息;2010年22期

9 陈士安;王勇刚;王东;何仁;刘红光;;无外界动力源主动悬架的能量可用性(英文)[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10 肖平;高洪;时培成;;主动悬架硬件在回路仿真研究(英文)[J];系统仿真学报;201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春强;丁惜瀛;李琳;王亚楠;;汽车主动悬架控制策略综述[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3年

2 王金湘;陈南;;主动悬架的操纵稳定性控制研究[A];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乔维高;陈杰峰;;车辆主动悬架线性控制策略的研究[A];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钟汉文;卜继玲;姜其斌;邹波;;基于整车平顺性的主动悬架联合仿真研究[A];第八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暨2012全国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昕晖;陈伟;;具有主动悬架的自适应轮边驱动系统[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6 严钟辉;严世榕;;基于差动制动与主动悬架的客车防侧翻控制研究[A];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论文集(第15卷)[C];2014年

7 孟爱红;晁智强;刘相波;;基于SIMULINK的电液主动悬架系统仿真研究[A];第四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树博;基于新型优化算法的主动悬架鲁棒输出反馈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于显利;车辆主动悬架集成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王鹏;铁道车辆馈能式主动悬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孙伟;基于主动轮系统的电动汽车整车动力学分析与集成控制[D];重庆大学;2015年

5 来飞;基于电磁作动器的车辆主动悬架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张勇超;车辆电磁主动悬架鲁棒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阮德玉;车辆主动悬架用永磁直线直流作动器的设计与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石米娜;基于压力控制的轮腿式越野车辆自适应液压主动悬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孔英秀;时滞相关非脆弱鲁棒静态输出反馈控制策略及其在主动悬架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4年

10 董红亮;汽车四轮转向和主动悬架的综合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雪春;馈能式汽车电动主动悬架的理论及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刘哲;主动悬架的控制策略与仿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刘文强;车辆主动悬架的模糊PID控制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3年

4 陈宏伟;车辆节能型主动悬架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5 夏爽;基于四分之一悬架模型与整车虚拟样机的主动悬架控制系统仿真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6 杨斌;基于Matlab仿真的车辆主动悬架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林晨;馈能型主动悬架控制算法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8 王长明;电动汽车主动悬架控制策略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6年

9 刘兴亚;关于车辆主动悬架稳定性控制系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10 陆志平;基于人机工程学的纯电动汽车舒适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317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9317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9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