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排气歧管的热疲劳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汽车发动机排气歧管的热疲劳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排气歧管 热疲劳 流固热耦合 等效入口边界条件 灵敏度分析
【摘要】:随着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与发动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发动机排气温度也同步升高。排气歧管是发动机排放废气首先流经的部件,工作时处于高温状态。排气歧管受热会发生膨胀,在内部及外部的约束下会产生热应力。不断的在受热膨胀与冷却收缩之间循环,排气歧管容易产生塑性变形而最终产生裂纹、破坏。必须加大对排气歧管热负荷及热疲劳性能的重视。基于此,对发动机4A15S配套用排气歧管进行了热疲劳性能研究。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排气歧管内流道进行入口速度不变的稳态流场分析。排气歧管的功用是把发动机排出的废气导入三元催化载体,最后经排气管排出机体。其流通性与流速均匀性是其最基本性能,需对其进行流场分析以知悉该两种性能。首先对流场进行网格独立性分析,根据验证结果确定了流场分析所要采用的网格尺寸。采用经由网格独立性分析得到的网格尺寸,对排气歧管内流道进行了入口速度不变的稳态流场分析,结果表明该排气歧管流通性及流速均匀性良好。(2)提出可用于计算结构等效塑性应变的排气歧管入口边界条件等效方案。如若完全按照实际的排气歧管出入口边界条件对其采用流固热耦合方法计算其工作时的稳定热负荷,计算量过大,现有计算机难以满足计算要求。根据质量与能量守恒法则,对一维仿真结果提出了等效方案。建立简化模型,验证了等效模型可用于计算结构的等效塑性应变。(3)建立发动机一维性能仿真模型。为获取排气歧管热负荷分析的边界条件,建立了发动机4A15S一维性能仿真模型,并进行了试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仿真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相符,可用于后续研究。(4)排气歧管热负荷分析。利用等效的入口边界,采用体映射方法,对排气歧管建立流固热耦合模型,计算得到一个循环工况内排气歧管的热负荷,找到排气歧管最危险位置。(5)排气歧管热疲劳寿命分析。利用计算得到的排气歧管在一个循环内的等效塑性应变增量(△PEEQ),采用Manson-Coffin公式计算了排气歧管热疲劳寿命。分析了Manson-Coffin公式中的材料常数C和α值对采用Manson-Coffin公式计算得到的热疲劳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Manson-Coffin公式计算排气歧管热疲劳时,α值的选取极为关键,对最终计算到的结构热疲劳寿命有极大影响。以歧管壁厚、线膨胀系数、屈服强度及弹性模量为设计变量,对排气歧管热疲劳寿命相关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4个参数中,排气歧管热疲劳寿命对排气歧管壁厚最敏感;材料参数中,排气歧管热疲劳寿命对线膨胀系数最敏感;歧管壁厚、屈服强度这两个参数与排气歧管热疲劳寿命成正相关。本课题的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可用于计算结构等效塑性应变的排气歧管入口边界条件等效方案,并建立简化模型验证了该等效方案。该等效方法较常用的时域平均方法而言,计算简单方便,可行性更高,在流固热耦合计算时,能实现流固间位移与压力等物理量的动态传递。(2)对排气歧管热疲劳寿命相关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找到了对排气歧管热疲劳寿命最敏感的参数。(3)采用体映射方法建立了排气歧管流固热耦合分析模型,计算并分析了排气歧管在一个工作循环内的热负荷。
【关键词】:排气歧管 热疲劳 流固热耦合 等效入口边界条件 灵敏度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4.134.4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1章 绪论13-21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9
- 1.2.1 排气歧管内流道流场研究分析14-15
- 1.2.2 排气歧管热负荷研究分析15-18
- 1.2.3 排气歧管振动特性分析18
- 1.2.4 排气歧管疲劳研究分析18-19
- 1.3 主要研究内容19-21
- 第2章 排气歧管稳态内流场分析21-26
- 2.1 引言21
- 2.2 排气歧管稳态内流场模型建立21-23
- 2.2.1 排气歧管几何模型21-22
- 2.2.2 网格划分22
- 2.2.3 求解设置22-23
- 2.3 排气歧管稳态内流场分析23-25
- 2.3.1 网格独立性分析23
- 2.3.2 CFD模型设置23-24
- 2.3.3 计算结果分析24-25
- 2.4 本章小结25-26
- 第3章 入口边界条件等效方案26-38
- 3.1 引言26
- 3.2 流固热耦合物理量传递方式26-28
- 3.2.1 直接转换法26-27
- 3.2.2 体映射法27-28
- 3.2.3 面映射法28
- 3.3 等效方案理论28-31
- 3.3.1 时域平均方法28-29
- 3.3.2 等效方案理论29-31
- 3.4 等效方案的验证31-37
- 3.4.1 简化结构流固热耦合模型的建立31-34
- 3.4.2 计算结果分析34-37
- 3.5 本章小结37-38
- 第4章 排气歧管热负荷分析38-55
- 4.1 引言38
- 4.2 发动机性能模拟计算与验证38-43
- 4.2.1 一维模型搭建38-40
- 4.2.2 一维模型验证40-42
- 4.2.3 模拟结果及分析42-43
- 4.3 排气歧管流固热耦合模型建立及计算43-46
- 4.3.1 等效入口边界条件43-46
- 4.3.2 求解设置46
- 4.4 排气歧管温度场试验验证46-48
- 4.5 排气歧管热负荷计算结果分析48-54
- 4.5.1 排气歧管温度场分析48-50
- 4.5.2 排气歧管热应力分析50-52
- 4.5.3 排气歧管等效塑性应变分析52-54
- 4.6 本章小结54-55
- 第5章 排气歧管热疲劳性能分析55-61
- 5.1 引言55
- 5.2 排气歧管热疲劳寿命估算55-56
- 5.3 结构热疲劳寿命计算中材料常数影响的讨论56-57
- 5.4 排气歧管热疲劳寿命相关参数灵敏度分析57-60
- 5.4.1 正交试验设计57-59
- 5.4.2 灵敏度分析59-60
- 5.5 本章小结60-61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61-63
- 6.1 研究总结61
- 6.2 课题创新点61-62
- 6.3 工作展望62-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6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参与情况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洪;陈德兵;赵金斗;;发动机排气歧管罩降噪分析与结构改进[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2 王立新;刘斐;潘雪伟;;发动机排气歧管断裂分析及其设计改进[J];上海汽车;2007年12期
3 马帅营;陈传举;王雅丽;;发动机排气歧管稳流试验研究[J];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08年05期
4 张然治;;缩小排量概念的集成排气歧管气缸盖[J];车用发动机;2009年02期
5 刘文元;李国红;唐克远;余晓强;黄德;;发动机排气歧管断裂原因分析及改进[J];装备制造技术;2010年12期
6 李龙超;许涛;;某柴油机排气歧管的热固耦合分析[J];汽车工程师;2011年03期
7 郑美茹;;汽车排气歧管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J];机电工程技术;2011年09期
8 杨怀刚;刘畅;张卫正;胡铁刚;詹樟松;;排气歧管流固耦合仿真与试验[J];计算机辅助工程;2012年02期
9 孙立旺;朱清山;侯献军;刘志恩;颜伏伍;;基于直接流固耦合的发动机排气歧管热应力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10 曹元福;杨振宇;柯妍;赵飞;张卫正;杨怀刚;;排气歧管热负荷仿真与试验研究[J];汽车工程;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邢桂丽;马兵;吕见;;某发动机排气歧管热应力分析与结构优化[A];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吴贵根;彭冬华;鲁萍;;发动机排气歧管管壁开裂失效分析[A];2011年全国失效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王雷鹏;;基于模态分析的排气歧管支架优化[A];创新装备技术 给力地方经济——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崔宁;范习民;;模态优化在排气歧管子系统降噪中的应用[A];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邓帮林;王宝林;李军成;冯仁华;许胜利;;某汽油机排气歧管热应力分析[A];第五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朱天答;;某型皮卡排气管断裂及改进CAE分析[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证券时报记者 李彦 马晨雨;西泵股份上市高昂汽车水泵业龙头[N];证券时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李建伟;西峡水泵:1件专利带来6000万订单[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2年
3 王兵;6BT排气歧管[N];中国汽车报;2000年
4 证券时报记者 李彦 见习记者 马晨;西泵股份领军国内汽车水泵排气歧管制造[N];证券时报;2010年
5 王斌 摘译;JFE钢公司生产的铁素体不锈钢及在汽车上的应用[N];世界金属导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晴;基于流固耦合的排气歧管热强度复合因素影响规律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杨云龙;汽车排气歧管用耐热铸铁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明慧;基于有限元分析的发动机排气歧管优化设计[D];长安大学;2009年
2 杨勇;基于呼吸系统的排气歧管设计及有限元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3 赵阳;基于仿生的汽车排气歧管温度场及振动特性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4 陈礼;轿车发动机排气歧管总成优化与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5 陈东兴;车用发动机排气歧管总成的疲劳可靠性优化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3年
6 王超;某高镍铸铁排气歧管低周热疲劳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7 刘晓宇;汽车排气歧管设计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8 刘勇;某发动机排气歧管的热疲劳分析与优化[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9 韩国辉;基于ANSYS的汽车排气歧管密封性能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6年
10 马学军;柴油机排气歧管的振动疲劳分析[D];中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631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963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