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AI论文 >

从人工智能认知范式及技术批判看人工智能哲学的走向

发布时间:2014-12-20 11:34

 

【摘要】 自第一台数字计算机产生以来,人工智能已有50年的发展历史。但人工智能并没有停下脚步,相反一如继往地飞速发展。人工智能以计算机为核心。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范围的扩大正改变着我们的世界,网络技术将使我们迈入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人们在工作、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中不断面临大量新的情况和需要探索解决的新问题,这种情形自然引起了关心人类命运的思想家的高度重视和注意,哲学与科学空前结合,大量的哲学理论运用于分析和说明有关人工智能的诸多问题。人工智能哲学在当今技术昌明的时代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在前言中,主要阐述了人工智能的意义并给出了人工智能的涵义。 第一章,用思维、认知、范式等哲学范畴,对人工智能赖以产生的相关科学理论进行分析,讨论人工智能产生的前提,并对人工智能的核心概念——智能进行了诠释。 第二章,阐述当今人工智能界现存的人工智能理论,主要解决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问题。 第三章,从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入手,分析了人工智能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针对人工智能的一些核心问题,诸如,人机关系,人工智能极限问题,伦理学问题进行讨论,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工智能哲学的走向。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智能; 思维; 认知; 范式; 技术批判; 
 

第一章人工智能的科学革命诊释—作为科学范式的人工智能理论

 

第一节思维科学的革命
思维的数学形式即指,在人们思维过程中运用数与形的数学工具进行思维,以把握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逻辑关系。思维方法就是在思维活动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定的思维规则和思维手段,方法就是工具,是思维的拐仗。列宁曾肯定黑格尔的说法:“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观方面的某种手段,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发生关系。”②不同领域的思维活动有不同的思维方法,如哲学社会科学的思维方法,自然科学的思维方法、工程技术的思维方法等。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综合发展,发展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一类横断科学的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它们概括了各门科学方法的共性方面,因而是属于科学方法论意义的一般科学方法,而人工智能可谓是受益非浅。人工智能的产生和发展首先是一场思维科学的革命,它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思维科学的革命,同时它也深刻地变革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

 

第二节人工智能的认知意义

 

一、认知的含义
认知是心理活动,是内在的历程,在方法上是如何研究个体内在的知之历程(knowl。9proCeSS)。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说:“认知(eognition)本来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普通的术语,过去心理学词典或心理学书把它理解为认识或知识(knowing)过程,即和情感、动机、意志等相对的理智或认识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①朱先生不仅指出了认知是指认识过程,而且指出了思维是认知的核心。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对于认知的理解,仍是各种各样的。美国心理学家霍斯顿等人归纳为五种意见:1.认知是信息加工;2.认知是心理上的符号运算;3.认知是问题解决;4.认知是思维:5.认知是一组相关的活动,如知觉、记忆、思维、判断、推理、问题解决、学习、想象、概念形成、语言使用等。这里,实际上,只是三种意见:1、2是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即信息加工论:3、4认为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思维;5是广义的认知心理学。

..............

 

第二章人工智能的认知科学诊释—作为思维功能、结构外在化的人工智能理论

 

第一节人工智能的两个标准一一图灵的行为主义准则与塞尔的意识作用
图灵写于1950年的“计算机与智能”,是一篇公认的划时代之作,不仅是计算机科学理论同时也堪称人工智能哲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它提出了图灵机的理论模型,为现代计算机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是他对计算机科学的贡献。但是这篇文章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计算机领域,文章提出了著名的图灵准则,人工智能思想界,“图灵检验”已成为最重要的智能机标准。简单地说,如果一台机器能设法使测试者相信它是人,那么就说这台机器是有智能的,或者说它通过了“图灵试验”。按照这个标准,目前的计算机都可以通过试验,从而被认为是有智能的(我认为,这仅仅是计算机科学家所理解的人工智能,现在看来,图灵的标准似乎是太弱了)。另外,具有无限长纸带的理想计算机与大脑的某些活动在本质上有什么共同之处,是同样值得深究的。图灵在文章中给“思维”下了一个对人工智研究影响至深的定义。他说:“如果自动机能够在某些指定的条件下摹仿一个人把问题回答得很好,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能够迷惑提出该问题的人,那么这种自动机就可以认为是能够进行思维的。”这完全是一个行为主义性质的定义。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符号化。

..............

 

第二节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

1、在人工智能科学界中,存在着两个可比较的、相互对立的学派,符号主义与联结主义

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符号主义(Symbolicism)又称逻辑主义(Logieism)、心理学派(psyehiogism)或计算机学派(Co哪uterism),其原理主要为物理符号系统(即符号操作系统)假设和有限合理性原理。符号主义认为,人工智能起源于数学逻辑,认为人的认知基元是符号,而且认知过程即符号操作过程。它认为人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因此,我们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智能行为,即用计算机的符号操作来模拟人的认知过程。也就是说,人的思维是可以操作的。它还认为,知识是信息的一种形式,是构成智能的基础。人工智能科学的核心问题是知识表示、知识推理和知识运用。知识可用符号表示,也可用符号进行推理,因而可以建立起基于知识的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的统一理论体系。其代表人物是纽厄尔、肖、西蒙和尼尔逊(Nilsson)等。

..............

 

第三章人工智能的技术哲学论释—作为人类生存方式的人工智能理论....................36
第一节人机关系的新观念.............................36
第二节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人工智能技术........................38
第三节批判哲学与人工智能哲学的走向.......................43

结语...................54

 

第三章人工智能的技术哲学诊释—作为人类生存方式的人工智能理论

 

第一节人机关系的新观念

计算机引起了生存方式的物化,技术成为现代人生存方式的特征。智能开始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现代人的衣、食、住、行无不依赖机器。然而,与此同时,人对机器依赖的程度却日益增加,不仅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就连人类智慧(知识)的承载、传输、处理和利用也都离不开智能机器的参与,不知不觉中机器成了这种人机共生世界的“中枢神经”。在这个人机共生的世界里,随着人们对机器的理解日益深入,机器的工具性也日益成为人们关于人机关系的新观念。人工智能机器系统是把人的智能器官的延伸与人的体力的放大综合集中于一身的综合体系,是把人的理性力量、实践力量同各种在现实可能范围内被利用的巨大的自然力量凝结在一起的综合体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科学、巨大的自然力、社会的群众性劳动都体现在机器体系中。”①现代的人工智能机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工物质系统,包括了信息的输入输出、存储、运算、控制等功能装置,笔耕文化推荐期刊,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它的作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信息的传递、存储、处理等功能,具有包容量大、速度快、精确度高的优点和特点。因而人工智能机器不仅综合地物化了人脑在信息处理方面的部分思维智力功能,而且极大地放大了这种功能。

............

 

结语

 

100多年前,赫肯黎在同威尔伯福斯特大主教进行的那场著名的人猴论战中说:一个人没有理由因为猴子做他的祖先而感到耻辱。同样,人类也没有理由因为有了另一种比他高级的智能系统而耿耿于怀,更没有理由因为自己的智能也同样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而寝食不安。人类的伟大,并不在于它的超自然性,也不在于它的不可愈越性,而在于它作为自然进化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环节,破开荒地有可能孕育出超过自己甚至取代自己的东西来。还有什么样的成就能比创造出比创造者还要完美的东西而更加崇高和伟大的呢?


参考文献:

[1]   芯片上的化学实验室[J]. 科技信息2000(02)
[2] 陈幼松.  量子计算机研究新进展[J]. 国外科技动态1999(08)
[3] 郦全民.  人工智能中的达尔文主义[J].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07)
[4] 刘瑞胜,孙吉贵,刘叙华.  认识逻辑(1):关于知识和信念的逻辑框架[J]. 计算机学报1998(07)
[5] 柳延延.  人是机器?──数字化生存意味着什么[J].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8(02)
[6] 何明升.  信息化的社会学含义—一个技术社会学问题[J].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01)
[7] 童天湘.  从“人机大战”到人机共生[J].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09)
[8] 冯瑞本,张卫东.  从人脑到计算机─—鸿沟能否逾越[J]. 心理科学1997(03)
[9] 王珏,袁小红,石纯一,郝继刚.  关于知识表示的讨论[J]. 计算机学报1995(03)
[10] 施伯乐.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J]. 电脑技术1995(02)



本文编号:104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104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a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