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M影像、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人工神经网络的森林碳空间分布模拟
本文关键词:基于TM影像、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人工神经网络的森林碳空间分布模拟
更多相关文章: 森林碳 人工神经网络 森林资源清查 TM影像
【摘要】: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全球碳平衡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主要利用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优势树种材积源-生物量的关系进行碳储量估算,在此基础上有效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将会更好的满足相关部门对国家和区域森林碳储量计算的需求。利用临安市2004年森林资源清查的930个样地数据和同年度Landsat TM影像数据,提取6个波段灰度值以及与碳储量相关性相对较大的3个波段组合,结合人工神经网络对研究区森林碳储量及其分布进行有效模拟。结果显示,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训练神经网络较好的重建了森林碳密度空间分布和变化,森林碳地上部分模拟结果与样地实测值之间的一致性好,全区域模拟结果森林碳平均值为0.98Mg(10.89Mg/hm2),总体森林碳密度模拟结果低于样地平均值约13%,进一步验证了人工神经网络在对大范围森林碳估算与模拟上具有较好的效果,为区域森林碳储量的估测研究提供有效的方法支持。
【作者单位】: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农林大学环境科技学院;
【关键词】: 森林碳 人工神经网络 森林资源清查 TM影像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2360) 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农业项目(2008C12068)
【分类号】:S757.2;S718.5
【正文快照】: 随着全球变暖和京都议定书的制定,对森林碳的量化研究逐渐受到森林经营者的重视[1-3]。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天然的二氧化碳过滤器,约有85%的陆地生物量集中于森林植被[4],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森林碳储量的量化以及森林固碳能力的研究,将为森林经营与决策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武学;杨存建;周介铭;周万村;刘悦翠;;森林蓄积量遥感定量估测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6期
2 国庆喜,张锋;基于遥感信息估测森林的生物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3 邢素丽,张广录,刘慧涛,王道波;基于Landsat ETM数据的落叶松林生物量估算模式[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管大跃,黄国泉;闽粤栲天然林生物量及预测模型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0年02期
5 王震;张晓丽;;浙江舟山地区马尾松地上生物量模型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6年05期
6 闫文德,田大伦,何功秀;湖南会同第2代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的分布格局[J];林业资源管理;2003年02期
7 刘国华,傅伯杰,方精云;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J];生态学报;2000年05期
8 郭志华,彭少麟,王伯荪;利用TM数据提取粤西地区的森林生物量[J];生态学报;2002年11期
9 张茂震;王广兴;周国模;葛宏立;徐丽华;周元中;;基于森林资源清查、卫星影像数据与随机协同模拟尺度转换方法的森林碳制图[J];生态学报;2009年06期
10 何红艳;郭志华;肖文发;;遥感在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2007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婷婷;郝焰平;刘圣清;;林业碳汇问题研究进展概述[J];安徽林业科技;2011年06期
2 刘峰;刘红霞;梁军;张星耀;;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现状与趋势[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1期
3 贺红早;贺瑞坤;段旭;陈训;;贵阳二环林带主要造林树种碳汇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4 郭艳丽;台培东;冯倩;李培军;韩艳萍;;沈阳张士灌区常见木本植物镉积累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5 姜小萍;王庶;;西宁北山土壤性质与植被关系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6 王红岩;高志海;王t+瑜;白黎娜;吴俊君;;基于TM遥感影像丰宁县森林地上生物量估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7 苏勇;吴庆标;施福军;梁机;段文雯;;擎天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分布格局[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8 刘正刚;洪祖荣;;华西雨屏区退耕还林地杂交竹林碳储量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9 莫德祥;廖克波;吴庆标;覃静;;山白兰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10 董宇;;我国森林生物量估测方法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军飞;;1990-2010年北京城市园林树木碳储量与固碳量研究[A];2011北京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C];2011年
2 揣小伟;黄贤金;郑泽庆;王婉晶;;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叶雨静;代力民;周莉;周旺明;;HXL采伐对森林碳储量影响的评价方法比较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4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5 谭文雄;梁素莲;;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6 刘庆;赵春章;林波;程新颖;尹华军;陈劲松;周非飞;姜发艳;潘新丽;尹春英;;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土壤碳库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7 路立;藏留洋;于顺东;刘健;;以实践为特色的生态服务功能与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以天津市城乡绿地系统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8 钟羡芳;;连栽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原因及对策[A];福建省水土保持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黄丽媛;陈钦;;中国森林碳汇研究综述[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10 陈珂;陈雪琴;王秋兵;;中国森林碳汇的障碍与前景分析[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绍志;公益林建设市场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吴金友;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谭骏珊;会同杉木人工林连栽生物量动态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石军南;亚热带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贮量特征[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方江平;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高述超;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柏方敏;洞庭湖区不同防护林的生态功能及生态影响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文仕知;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过程[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正鹏;武汉市典型城市湖泊湿地植物群落生物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珊珊;合肥环城公园不同群落类型碳贮量特点[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文娟;皖河滩地杨树造林模式及其修枝短期效应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4 徐世红;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生物量和矿质养分特征[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5 汪永文;枞阳马尾松混交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6 窦荣鹏;亚热带9种主要森林植物凋落物的分解及碳循环对全球变暖的响应[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7 魏重和;杉木—闽粤栲混交林生产力及凋落物动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8 林伟;井冈山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罗火钱;火烧迹地森林恢复的遥感影像时空特征谱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温小欢;基于GIS的人工杉木分布式生长模型及其验证方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胥辉;一种与材积相容的生物量模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2 冯仲科;王小昆;;电子角规测定森林蓄积量及生长量的基础理论与实践[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S2期
3 冯仲科;杨伯钢;罗旭;韩光瞬;张保钢;;应用LIDAR技术预测林分蓄积量[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S2期
4 刘永霞;胡涌;冯仲科;;基于LIDAR数据的林冠层三维信息模型的提取与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S2期
5 张佳华,符淙斌;生物量估测模型中遥感信息与植被光合参数的关系研究[J];测绘学报;1999年02期
6 朱海珍;庞勇;杨飞;李艳华;;基于ENVISAT ASAR数据的森林蓄积量估测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2期
7 赵敏,周广胜;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贮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1期
8 李仁东,刘纪远;应用LandsatETM数据估算鄱阳湖湿生植被生物量[J];地理学报;2001年05期
9 陈楚,关泽群,张鹏林,陈崇成;利用RS和GIS的森林蓄积量偏最小二乘估测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04年04期
10 黄清麟,李元红,黄界水,朱祥锦,赖学舜;人促米槠、闽粤栲速生丰产林调查研究报告[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爱云;吴建华;;神经网络在径流水量还原计算中的应用[J];东北水利水电;2006年01期
2 杨秀英;梁虹;;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喀斯特地区枯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以贵阳市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3 詹红霞;罗建;;母线保护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与仿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4 王成东;石海龙;;一种基于ANN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模型[J];科技和产业;2007年07期
5 黄颖;白玫;李自珍;;基于神经网络的期货市场预测及模型实现[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年06期
6 汤燕群;曲娜;;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竞标项目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13期
7 孙亚飞,张威,由畅宇;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PC钢棒力学性能预报模型[J];金属制品;2005年03期
8 楼文高;高新技术项目投资风险的人工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模型[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5年03期
9 李琦;曹砚飞;陈元椿;张春昱;;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混凝土强度预测研究[J];科技资讯;2008年29期
10 张俊玲;马苓;杨占昌;;大型房地产投资项目风险评价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炳文;周勇;李学垣;;改进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湖泊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以武汉市南湖为例[A];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应用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柏连玉;;森林工业集团森林资源优化配置与资本预算问题研究[A];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热点与难点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玉芳;;基于灰色系统模型的森林资源储备量预测[A];低碳经济时代的林业技术与管理创新[C];2010年
4 王衡芽;;衡阳市森林资源现状与持续发展对策[A];湖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5 廖志平;;衡东县森林资源现状分析及其发展方向探讨[A];首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田明华;宋维明;陈建成;程宝栋;;中国林业实现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目标的分析[A];低碳经济时代的林业技术与管理创新[C];2010年
7 潘辉;肖胜;赖彦斌;李宝福;;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森林资源综合管理——面向21世纪的森林经理学发展动向分析[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8 孙兴志;;生态经济林业模式的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9 李育林;;增加林业碳汇 应对气候变化(代序)[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10 李锴;张明;;我国森林采伐限额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丽娟;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启动[N];科技日报;2009年
2 记者 龙琳;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今年全面启动[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3 铁谢 赵强;宝塔区森林资源清查力度大措施实[N];延安日报;2009年
4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文华;森林资源清查理论和实践有重要突破[N];科技日报;2010年
5 记者 罗双红 通讯员 安君芳;全市森林资源清查完成样地调查76个[N];天水日报;2011年
6 李强 晏莉;我市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工作全面展开[N];延安日报;2009年
7 黄采艺;西藏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二次复查启动[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8 刘琴;进一步规范使用森林资源清查成果[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温雅莉;资源清查:立院之本 发展之基[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10 ;吉林、上海等7省(市)2004年森林资源清查主要结果[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劲松;新型传输线方程及知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2 汤江龙;土地利用规划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3 马立杰;利用卫星遥感探测海域天然气水合物[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4 贺冬仙;密闭式植物生产系统中的信息技术与视觉识别[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5 陈平;生物质流化床气化机理与工业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郭健全;网络环境下区域经济发展与控制问题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7 胡大伟;基于系统动力学和神经网络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仿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8 韩杰;自然通风环境热舒适模型及其在长江流域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张礼兵;试验遗传算法研究及其在水资源系统问题中的应用[D];扬州大学;2007年
10 吴鑫淼;基于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水工结构设计与维修计划优化[D];天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英;基于智能控制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方法研究与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2 黄金侠;转炉炼钢终点静态控制预测模型[D];天津大学;2005年
3 王志涛;城市一般建筑物快速震害预测方法的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5年
4 吴琼;电磁带隙结构的优化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5 郭永;项目风险分析的人工神经网络理论模型及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6 树锦;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黄河水质预测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7 刘俊;政府投资工程委托代建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李蕴梅;黄河陆上三角洲冲淤演变特征及其发展趋势预测[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孙树青;长江三峡中长期水文预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10 张文丽;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估准则与量化分析方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023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1102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