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伦理迷途”的回归与进路——基于荷兰学派“功能偶发性失常”分析的回答
【文章目录】:
一、功能偶发性失常的缘起
二、克服技术恐惧:技术进化与人的主体性的协同
三、反对技术崇拜:人工智能的“是”与“应当”分析
四、“功能偶发性失常”论述下人工智能的伦理进路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多闻;;可持续技术还是可持续使用?——从“技术人工物的双重属性”谈开去[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年03期
2 郭延龙;汤书昆;;价值与责任:智能人工物设计中技术治理问题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年05期
3 司晓;;建造AI伦理“方舟”,承载人类自身责任[J];互联网天地;2018年12期
4 张彤;;浅述机器人道德伦理发展[J];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10期
5 栾轶玫;;为什么要对机器进行伦理设计?[J];视听界;2019年01期
6 曹建峰;方龄曼;;欧盟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的路径及启示[J];人工智能;2019年04期
7 赵迎欢;Jeroen van den Hoven;;工程中的伦理问题及工程师的责任[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王淑庆;;面向人工智能的形式伦理及其逻辑基础[J];伦理学研究;2018年04期
9 王娜;文成伟;;技术人工物价值模糊的责任伦理之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年02期
10 杜严勇;;机器人伦理设计进路及其评价[J];哲学动态;2017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浩;机器人伦理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2 姚站军;“伦理大战略”理论建构及其实践透视[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卢雄勇;苏商伦理及其社会价值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李全庆;土地伦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5 陈世民;论财富伦理[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宁;伦理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闵凯;伦理经济思想溯源及视角演化[D];吉林大学;2014年
8 唐健君;审美伦理视域中的身体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唐秀华;发展观的伦理蕴涵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10 王萍;美国工作伦理的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伦理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年
2 唐跃洺;人类药物增强的伦理问题研究[D];锦州医科大学;2017年
3 刘凯;工作伦理与人际导向关系的实证研究[D];山西大学;2016年
4 平小柳;食品安全伦理初探[D];西南大学;2012年
5 叶婷婷;当代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于斌;科学伦理的形上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余亚斐;伦理的本然与异化[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8 韦文荣;高科技与伦理道德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红燃;论信用伦理[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营营;我国老龄化背景下新型孝伦理的构建[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66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2866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