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人工智能育种的大豆种子表型特征数据采集与分析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S565.1;TP18;TP391.41
【部分图文】:
取与分析的研究工作中,促进大豆表型组学研究的发展,为实现人??工智能育种提供数据支撑。??合分析?1??多组学数据??整合分析??-力桂私id??找k?开S??—????'基因型n??w??序?'?Z?1??M谋湖、*她Q表型组数-一?■??!?表—型组?据平台?损體型?目标哼状功??I?-n?5?I??^?.?*多性状标记??粋子表s数据9?万??基因-型激序案?????+??!??????_????迭代优化???图1-2大豆人工智能育种的整体路线??本课题研宄主要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下文简称“地理所”)承担的“主要经济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图1-2显示了人工智??能育种的整体设计思路。最终,对提取出的数据以合理格式保存,构??建规范的大豆表型组数据平台,辅助育种专家进行查询、存储、分析??大豆性状属性,以便进行后续的优化选种及育种方案研宄,帮助实现??大豆增产的目标。??1.2国内外研究现状??上世纪90年代初,生物学研宄领域逐渐开始兴起“组学”相关的一??系列新概念,如基因组学(genomics)、转录组学(transcriptomics)、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等。此后,各种组学不断发展,在学术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得到了广泛的关注,90年代中期,学者们首次提及植物??表型组(phenome)和表型组学(phenomics)的定义t8A。随后逐渐发展成生??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大豆种子图像采集方案??在2019年东北春大豆播种季之前,对即将播种下地的大豆种子进行统??一的图像采集工作。图像采集所使用的拍摄设备为尼康D90数码单反相机,??相比于其他图像采集成像设备成本较低,且适用性较强。镜头中心居于籽实??盘对称中心的垂直正上方,距离籽实盘的拍摄高度为40cm,保持设置好的??固定相机参数进行拍摄。为尽可能地减少光照环境对拍摄效果,尤其是对大??豆种子颜色的影响,选择在暗箱条件下布置单一无影灯固定光源对大豆种子??进行拍摄。??由于需要进行图像采集工作的种子数量多,若采取单粒种子逐一拍摄的??方案则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时间成本过高,为提高图像数据采集效率,??降低成本,本文设计一套便于进行批量图像采集的机械装置,如图2-1所示。??|癌??图2-1用于批量种子图像采集装置整体示意图??该机械装置由一个固定于镜头连接杆的镜头,及一个可同时放置多粒大??豆种子、图像处理相关信息(包括种子品种株系信息、校验信息)的籽实盘构??成=镜头用于拍摄所述籽实盘,采集大豆种子以及相关信息图像,镜头通过??一连接支撑杆与背景底板连接。该籽实盘包含种子放置区、信息放置区以及??校验区三个部分,其中种子放置区是一块3D打印制成的塑料板,上有若干??个凹槽用于固定大豆籽粒,在进行拍摄时保证籽粒能够直接自然地落入槽内??并稳定地保持固定。??经过前期多次的实验测试和误差评估,最终可一次性最多放置25粒大??1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参考及拍摄经验[33],在籽实盘背景底板上需要罩上??摄影用黑色吸光绒布,避免镜头对背景底板进行拍摄时发生反光等不良效??果,同时使拍摄目标(即大豆种子)最为明显,方便进行后续的图像处理操作。??信息放置区位于种子放置区右侧,用于补充大豆种子株系编码等相关文本信??息;在校验区放置标准比色卡,用于进行后续的籽粒尺寸、颜色校正。批量??采集到的大豆种子图像示例如图2-3所示。??图2-3批量采集大豆种子图像示例??2.3本章小结??本章对大豆种子原始图像的采集过程进行详细说明。首先介绍了大豆种??子材料的选取,所选取的大豆是来自于2018年春季播种并收获的现有200??个东北大豆品种的杂交组合后代株系,共计约10万粒大豆种子。然后介绍??了使用的高通量种子图像采集装置,选用尼康D90相机进行拍摄,详细介绍??了大豆种子图像采集装置的结构,利用在底部设置带矩形槽的籽实盘代替普??通背景底板,实现种子自动入槽且保持固定,有效地提升了种子图像采集的??速度,达成对大豆种子图像数据的批量、快速、标准化的采集,从而方便进??行后续的计算机视觉处理。利用设计的大豆种子图像采集方案,最终共采集??到了?5000余张原始大豆种子图像,共涉及约2000个相关大豆株系,其中单??张图像最多包含25粒大豆籽实,且以25粒籽实图像居多。??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臣;耿臻;韩天富;;黄淮南部地区大豆种子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国种业;2020年04期
2 文景芝;赵钰琦;高新颖;张卓群;吴羚阁;贾梦瑱;;大豆种子分泌物中蛋白质鉴定及其对大豆疫霉的趋化作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20年02期
3 于明艳;;不同外源性试剂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装备;2020年02期
4 李志勇;;大豆种子主要病害症状特点及发生原因[J];农业工程技术;2018年32期
5 陈璐;;大豆常见病虫害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11期
6 王佳;;大豆种子贮藏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11期
7 郑金焕;崔晓培;胡冬梅;;湖北省大豆区试花叶病毒病抗性鉴定方法的探讨[J];大豆科技;2019年01期
8 焦玉伟;梁珈语;张瑞;;大豆种子的贮藏特性及技术要点分析[J];种子科技;2018年06期
9 黄洪云;杜宁;张璇;;高压静电处理对大豆种子的影响及机理研究[J];种子;2017年02期
10 ;中科院植物所发现大豆种子大小变异调控与进化机制[J];中国食品学报;201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代爱华;大豆KLU基因家族基因进化与功能分析[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9年
2 何禹璇;MYB转录因子GmMYB68和GmMYB3α的克隆及大豆在盐碱胁迫下的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3 SEHRISH MANAN;大豆中油份合成调控相关转录因子的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4 李银萍;大豆品种齐茶豆1号抗疫霉根腐病基因鉴定及候选基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5 杨瑞;多聚赖氨酸诱导大豆种子铁蛋白一维二维自组装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6 王丽群;春大豆种子田间劣变抗性的评价及抗性机理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7 赵路苹;大豆油体富集物的蛋白质组成及其对油体乳液性质的影响研究[D];江南大学;2017年
8 成广雷;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9 黎明;花生四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合成途径的构建及大豆种子特异性启动子的改造[D];南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鸿润;面向人工智能育种的大豆种子表型特征数据采集与分析[D];山东大学;2020年
2 侯智红;利用CRISPR/Cas9技术创制大豆高油酸突变系[D];广州大学;2019年
3 王志莉;大豆GmNMHC5基因启动子功能及该基因调控开花的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4 于晨曦;大豆单株脱粒机设计及试验[D];山东理工大学;2019年
5 王翊宁;大豆GmFT3a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
6 张驰;大豆胱硫醚γ合酶GmCGS1和丝氨酸乙酰转移酶GmSAT5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D];吉林大学;2019年
7 张汝涛;稀土镧对大豆种群繁殖率的影响[D];江南大学;2019年
8 刘超;PAEs、BPA复合污染对大豆种子生理指标和HSP70基因表达及调控的影响[D];东北大学;2015年
9 闫峰;不同施肥对采煤塌陷复垦土壤养分及大豆根瘤生长状况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7年
10 丁国辉;玉米—大豆间作播种机的设计与相关参数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792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2879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