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视域下的社会学“费孝通悖论”求解
发布时间:2020-12-07 12:39
费孝通晚年提出社会学应当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的命题,有学者称之为"费孝通问题"或"费孝通悖论"。近年来中国社会学界关于社会学方法论和本土化的论争,追根溯源都可以归结为社会学科学性与人文性能否统一和如何统一的问题。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启示:机器认知是从逻辑思维走向形象思维;暗知识的发现证明直觉和隐喻的合理性;诗性而"模糊"的自然语言可能比精确严密的数学语言更适于社会研究成果的表达;科学与人文融通的方向和路径,不是用科学规范人文,而是让科学归于人文。"费孝通悖论"的本质是:让工具理性服从于价值理性,让科学性服务于人文性。人工智能为社会研究提供了利器,但人工智能替代不了社会学家的作用,社会学者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智慧社会建设之中。
【文章来源】:人文杂志. 2019年10期 第23-33页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费孝通悖论:方法论与本土化之争溯源
二、人工智能:从逻辑思维到形象思维
1.图灵测试(Turing Test)、深蓝(Deep Blue)、阿尔法狗(AlphaGo)
2.符号逻辑、专家系统到深度学习
三、以科学规范人文: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逻辑困境
1.早期社会学中西方不同研究传统
2.恢复重建社会学的历史背景与“技术化”倾向
3.社会学想像力的弱化和缺失
4.确定性追求与不确定性问题
四、暗知识:复杂性科学向人文社会科学的跃迁
1.暗知识与人工智能恐惧
2.默知识、软知识与直觉
3.由“方程(Equation)”到“算法(Algorithm)”再到“隐喻(Metaphor)”
4.两种进路,殊途同归
五、让科学归于人文: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学
1.走出费孝通悖论,回到费孝通
2.智慧社会呼唤科技与人文融通的社会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学美国化的历程及其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启示[J]. 陈心想. 社会学研究. 2019(01)
[2]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何以可能?[J]. 赵汀阳.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9(01)
[3]社会学本土化是个伪问题吗[J]. 翟学伟. 探索与争鸣. 2018(09)
[4]两种“两种文化”交汇中的人工智能[J]. 周剑铭,柳渝. 科学与社会. 2018(01)
[5]走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讨论的误区[J]. 谢宇. 社会学研究. 2018(02)
[6]社会学本土化议题:争辩、症结与出路[J]. 王宁. 社会学研究. 2017(05)
[7]走出费孝通悖论——谈社会学的方法之争[J]. 陈云松. 清华社会学评论. 2017(01)
[8]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差别及其结合[J]. 风笑天.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7(02)
[9]社会研究方法论辩背后的中国研究反思[J]. 仇立平. 新视野. 2016(06)
[10]大数据有“原罪”吗?——与潘绥铭教授商榷[J]. 刘林平,唐斌斌,蒋和超. 社会科学文摘. 2016(08)
本文编号:2903267
【文章来源】:人文杂志. 2019年10期 第23-33页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费孝通悖论:方法论与本土化之争溯源
二、人工智能:从逻辑思维到形象思维
1.图灵测试(Turing Test)、深蓝(Deep Blue)、阿尔法狗(AlphaGo)
2.符号逻辑、专家系统到深度学习
三、以科学规范人文: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逻辑困境
1.早期社会学中西方不同研究传统
2.恢复重建社会学的历史背景与“技术化”倾向
3.社会学想像力的弱化和缺失
4.确定性追求与不确定性问题
四、暗知识:复杂性科学向人文社会科学的跃迁
1.暗知识与人工智能恐惧
2.默知识、软知识与直觉
3.由“方程(Equation)”到“算法(Algorithm)”再到“隐喻(Metaphor)”
4.两种进路,殊途同归
五、让科学归于人文: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学
1.走出费孝通悖论,回到费孝通
2.智慧社会呼唤科技与人文融通的社会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学美国化的历程及其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启示[J]. 陈心想. 社会学研究. 2019(01)
[2]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何以可能?[J]. 赵汀阳.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9(01)
[3]社会学本土化是个伪问题吗[J]. 翟学伟. 探索与争鸣. 2018(09)
[4]两种“两种文化”交汇中的人工智能[J]. 周剑铭,柳渝. 科学与社会. 2018(01)
[5]走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讨论的误区[J]. 谢宇. 社会学研究. 2018(02)
[6]社会学本土化议题:争辩、症结与出路[J]. 王宁. 社会学研究. 2017(05)
[7]走出费孝通悖论——谈社会学的方法之争[J]. 陈云松. 清华社会学评论. 2017(01)
[8]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差别及其结合[J]. 风笑天.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7(02)
[9]社会研究方法论辩背后的中国研究反思[J]. 仇立平. 新视野. 2016(06)
[10]大数据有“原罪”吗?——与潘绥铭教授商榷[J]. 刘林平,唐斌斌,蒋和超. 社会科学文摘. 2016(08)
本文编号:2903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2903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