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AI论文 >

司法人工智能的中国进程:功能替代与结构强化

发布时间:2021-07-16 09:11
  司法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兴起源于市场与官方的双重驱动。市场化的特质在于无论其是否对社会发展有利,只要有利可图便可推动运作。而官方的推动是因为人工智能能够解决司法体制改革中的诸多表象问题,也即官方对司法人工智能赋予了能够解决问题、对司法改革有助益的功能预期。根据莫顿的理论,对功能项进行功能分析时,必须明确功能项有所助益的单位,而且要能够分清功能项的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正功能与反功能等。虽然司法人工智能具有解决司法体制改革中出现问题的显性功能和正功能,也即替代改革后的司法体制解决问题,但是在结构上产生了强化司法体制改革所欲改革的既有结构的隐性功能和反功能。在中国,司法工作中引入人工智能的前提条件必须以促进与推动司法体制改革为原则,否则就会产生扭曲、阻碍甚至消解司法体制改革的反功能。 

【文章来源】:法学评论. 2018,36(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5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J].   重庆与世界. 2018(02)
[2]刑事司法人工智能的负面清单[J]. 黄京平.  探索与争鸣. 2017(10)
[3]“人工智能+法律”十大趋势[J]. 曹建峰.  机器人产业. 2017(05)
[4]揭秘“206工程”:法院未来的人工智能图景[J]. 严剑漪.  上海人大月刊. 2017(08)
[5]未来之法 算法说了算?[J]. 刘哲.  检察风云. 2017(07)
[6]大数据时代中国司法面临的主要挑战与机遇——兼论大数据时代司法对法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需求[J]. 张吉豫.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6(06)
[7]从“顺承模式”到“层控模式”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评析[J]. 李奋飞.  中外法学. 2016(03)
[8]新一轮司法改革的可能与限度[J]. 马长山.  政法论坛. 2015(05)
[9]案件质量精细化管理的局限及其克服——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开展案件质量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为中心[J]. 孙启福,吴美来.  法律适用. 2012(06)
[10]条条与块块关系下的法院院长产生[J]. 刘忠.  环球法律评论. 2012(01)



本文编号:32867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32867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7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