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的驱动力与新指南——UNESCO《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报告的解析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1-10-24 07:54
人工智能正加速袭来,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等各个领域。在"智能+"时代的背景下,教育该如何有效应对?学校该如何培养面向智能化时代的创新性人才?教育该如何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自身的内涵与促进发展?2019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了《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报告,无疑成为世界各国进行"人工智能+教育"变革的驱动力与新指南。该报告以促进教育的个性化、公平性和包容性,驱动教育管理步入全新的轨道,以及帮助学生为"就业革命"做好准备作为战略目标,从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生态系统、建设与发展教育科学中的人工智能、开发与利用教育大数据三条路径,指导各国政策制定者、教育者、相关研究人员、教育企业等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对应我国当前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现状,需要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教育政策观;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之路;以交叉学科与跨界思维培养"人工智能+X"人才;培育人工智能时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与智能素养;尽快为教育大数据的安全立法,并加强对教育大数据的监管。
【文章来源】:远程教育杂志. 2019,37(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UNESCO《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总体框架
排嘌?⒀Э平ㄉ璧确矫?的可能影响;[23-26]也有学者提出,人工智能可能给教育应用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威胁。[27-28]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与应用上,仍较为粗线条,甚至存在片面化、狭隘化,一部分原因在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还处于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对其意涵理解把握尚不全面。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是一个模拟人类能力和智慧行为的跨领域学科,[29]它涉及到计算机科学、生理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人工智能可以从行动和思考两个维度来进行定义(见图2)。[30]在图2中,顶部象限涉及思维过程和推理,而底部象限涉及行为。左侧“类人化”的定义主要用对“人类表现”的忠诚度作为衡量标准,强调对人类行为的观察和假设;而右侧“理性”是用“理想的表现”来衡量,主要强调数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综合。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与应用还较为狭隘,主要集中在“类人化思考”与“类人化行动”上,大多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同时,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也缺乏人工智能的整体认识观,具有“追热点”“贴时髦标签”的味道,导致当下的一些研究较为散乱、碎片化,存在一定的重复性。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和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这一报告,将“人工智能+教育”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合理把握并运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培养大量高精尖的人工智能教育人才;同时,也应直面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诸如教育公平、教育决策、教育数据、隐私与伦理等挑战,切实强化相关研究。(一)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教育政策观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看似具有众多的可能性,也可能带来颠覆性的结果。但并非完全如此,任何新技术的应用都是一把“双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工智能视阈下教育治理的技术功用与困境突破[J]. 侯浩翔,钟婉娟. 电化教育研究. 2019(04)
[2]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支持下的新型“双师课堂”研究——兼论“人机协同”教学设计与未来展望[J]. 汪时冲,方海光,张鸽,马涛. 远程教育杂志. 2019(02)
[3]一流本科教育:迈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变革[J]. 何伟光,唐玉溪. 中国电化教育. 2019(03)
[4]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将如何存在[J]. 唐汉卫. 教育研究. 2018(11)
[5]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教育扶智:消除三层鸿沟,阻断贫困传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三[J]. 冯仰存,任友群. 远程教育杂志. 2018(04)
[6]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安全风险与应对之策[J]. 薛庆水,李凤英. 远程教育杂志. 2018(04)
[7]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人工智能创新[J]. 吕文晶,陈劲,刘进.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03)
[8]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辩证关系[J]. 贾积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9]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与职业培训:发展趋势与应对思考——基于《工作与职业培训的未来》及“云劳动”的解读[J]. 潘天君,欧阳忠明. 远程教育杂志. 2018(01)
[10]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机理与对策[J]. 王君,张于喆,张义博,洪群联. 宏观经济研究. 2017(10)
本文编号:3454891
【文章来源】:远程教育杂志. 2019,37(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UNESCO《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总体框架
排嘌?⒀Э平ㄉ璧确矫?的可能影响;[23-26]也有学者提出,人工智能可能给教育应用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威胁。[27-28]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与应用上,仍较为粗线条,甚至存在片面化、狭隘化,一部分原因在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还处于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对其意涵理解把握尚不全面。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是一个模拟人类能力和智慧行为的跨领域学科,[29]它涉及到计算机科学、生理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人工智能可以从行动和思考两个维度来进行定义(见图2)。[30]在图2中,顶部象限涉及思维过程和推理,而底部象限涉及行为。左侧“类人化”的定义主要用对“人类表现”的忠诚度作为衡量标准,强调对人类行为的观察和假设;而右侧“理性”是用“理想的表现”来衡量,主要强调数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综合。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与应用还较为狭隘,主要集中在“类人化思考”与“类人化行动”上,大多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同时,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也缺乏人工智能的整体认识观,具有“追热点”“贴时髦标签”的味道,导致当下的一些研究较为散乱、碎片化,存在一定的重复性。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和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这一报告,将“人工智能+教育”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合理把握并运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培养大量高精尖的人工智能教育人才;同时,也应直面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诸如教育公平、教育决策、教育数据、隐私与伦理等挑战,切实强化相关研究。(一)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教育政策观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看似具有众多的可能性,也可能带来颠覆性的结果。但并非完全如此,任何新技术的应用都是一把“双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工智能视阈下教育治理的技术功用与困境突破[J]. 侯浩翔,钟婉娟. 电化教育研究. 2019(04)
[2]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支持下的新型“双师课堂”研究——兼论“人机协同”教学设计与未来展望[J]. 汪时冲,方海光,张鸽,马涛. 远程教育杂志. 2019(02)
[3]一流本科教育:迈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变革[J]. 何伟光,唐玉溪. 中国电化教育. 2019(03)
[4]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将如何存在[J]. 唐汉卫. 教育研究. 2018(11)
[5]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教育扶智:消除三层鸿沟,阻断贫困传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三[J]. 冯仰存,任友群. 远程教育杂志. 2018(04)
[6]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安全风险与应对之策[J]. 薛庆水,李凤英. 远程教育杂志. 2018(04)
[7]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人工智能创新[J]. 吕文晶,陈劲,刘进.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03)
[8]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辩证关系[J]. 贾积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9]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与职业培训:发展趋势与应对思考——基于《工作与职业培训的未来》及“云劳动”的解读[J]. 潘天君,欧阳忠明. 远程教育杂志. 2018(01)
[10]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机理与对策[J]. 王君,张于喆,张义博,洪群联. 宏观经济研究. 2017(10)
本文编号:3454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3454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