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我国教育领域应用的可视化分析
发布时间:2022-01-12 06:44
人工智能为我国教育领域带来深刻变革,使教育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文章以CNKI数据库为研究对象,基于主题"人工智能"和"教育"、"AI"和"教育"进行检索后对2006~2017年间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文章首先利用Cite Space可视化工具,基于关键词网络的关键节点进行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分析,然后通过聚类算法对研究内容进行了详细讨论,最后探讨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并对人工智能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进行反思。
【文章来源】:现代教育技术. 2018,28(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高频与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可视化图谱(2)前沿分析
合更紧密;③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典型应用,主要涉及关键词“智能教学系统”,通过分析学习行为,提供更好的学习路径;④关键词“智能制造”,它是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使制造自动化的概念高度集成化、智能化,该热点在我国教育领域中主要应用于制造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图1高频与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可视化图谱图2突现关键词可视化图谱(2)前沿分析本研究选择突现值>5的关键词作为前沿关键词,除去基本关键词“人工智能”后得到的突现关键词可视化图谱如图2所示。图2中方框示出的是突现值>5的7个突现关键词,关键词右侧括号中的数值为该关键词的突现值。为进一步从时间维度上显示前沿关键词演进的视图,本研究采用CiteSpace中“时区视图”的呈现方式展示出关键词的更新和相互影响,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7个突现关键词出现的时间集中在2006~2007年。
Vol.28No.10201829图3时间区域方式呈现的突现关键词可视化图谱图4关键词聚类分析可视化图谱Agent的研究集中在2006~2008年,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远程教育的发展使得基于Agent技术的教育应用研究不断涌现。专家系统的突现时间集中在2006~2012年,在此期间,专家系统由最初的专业化解决专门问题到单学科专业型、应用型系统再到多学科综合型系统不断发展。本体的突现集中在2006~2010年,这一时期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各种网络学习系统,创建了各种学习资源。遗传算法突现时间为2006~2011年,应用最多的是智能组卷。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集中在2007~2012年,人工智能不断从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发展,智能教学系统也伴随新技术的出现而改善升级[4]。数据挖掘在教育领域中的突现出现在2007年,一直延续至2015年,是所有前沿关键词中时间跨度最长的,能够应用于远程教育、高等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以及智能教学系统、教学评价系统、教学辅助系统等多种类型的教学系统,为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2聚类分析本研究针对关键词网络通过对数似然率算法(Log-LikelihoodRate,LLR)进行聚类,并以该类中LLR算子取值最高的特征词的名称作为聚类名称,得到聚类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共得到12个聚类,本研究将这12个聚类进一步归纳为三大类:教育领域中采用的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产物、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理论的影响,下面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对各聚类内容进行分析。(1)教育领域中采用的人工智能技术——6个聚类#0人工智能聚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有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三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VR虚拟现实教学模式探索——以警务实战训练应用为视角[J]. 尹伟,姬艳涛. 公安教育. 2017(11)
[2]面向智能终端的校园教育互联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 贾宁. 计算机科学. 2017(S2)
[3]教师该如何应对“新技术热潮”[J]. 奚骏. 人民教育. 2017(20)
[4]虚拟现实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卢梅丽,龚昕. 教育现代化. 2017(39)
[5]人工智能2.0重塑学习的技术路径与实践探索——兼论智能教学系统的功能升级[J]. 陈凯泉,沙俊宏,何瑶,王晓芳. 远程教育杂志. 2017(05)
[6]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J]. 本刊编辑部. 今日教育. 2017(09)
[7]睿易云教学——引领教学大翻转[J]. 季友勇. 人民教育. 2017(12)
[8]直击高考人机大战:技术、争议与人族胜利[J]. 允中,量子位. 智能机器人. 2017 (03)
[9]PST视角下智能导师系统的设计与新发展——以句酷批改网为例[J]. 刘清堂,黄景修,雷诗捷,吴林静,毛刚. 现代教育技术. 2017(05)
[10]网络学习空间的系统构成与功能演变——网络学习空间内涵与学校教育发展研究之二[J]. 贺相春,郭绍青,张进良,郭炯. 电化教育研究. 2017(05)
硕士论文
[1]基于人工智能的考试系统研究与实现[D]. 黄海.西南交通大学 2015
[2]关联规则分析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冯黎.兰州大学 2009
[3]基于遗传算法的组卷研究及题库系统实现[D]. 余红朝.重庆大学 2008
[4]嵌入式仪表设计专家系统推理机设计与实现[D]. 方毅.浙江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84303
【文章来源】:现代教育技术. 2018,28(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高频与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可视化图谱(2)前沿分析
合更紧密;③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典型应用,主要涉及关键词“智能教学系统”,通过分析学习行为,提供更好的学习路径;④关键词“智能制造”,它是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使制造自动化的概念高度集成化、智能化,该热点在我国教育领域中主要应用于制造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图1高频与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可视化图谱图2突现关键词可视化图谱(2)前沿分析本研究选择突现值>5的关键词作为前沿关键词,除去基本关键词“人工智能”后得到的突现关键词可视化图谱如图2所示。图2中方框示出的是突现值>5的7个突现关键词,关键词右侧括号中的数值为该关键词的突现值。为进一步从时间维度上显示前沿关键词演进的视图,本研究采用CiteSpace中“时区视图”的呈现方式展示出关键词的更新和相互影响,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7个突现关键词出现的时间集中在2006~2007年。
Vol.28No.10201829图3时间区域方式呈现的突现关键词可视化图谱图4关键词聚类分析可视化图谱Agent的研究集中在2006~2008年,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远程教育的发展使得基于Agent技术的教育应用研究不断涌现。专家系统的突现时间集中在2006~2012年,在此期间,专家系统由最初的专业化解决专门问题到单学科专业型、应用型系统再到多学科综合型系统不断发展。本体的突现集中在2006~2010年,这一时期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各种网络学习系统,创建了各种学习资源。遗传算法突现时间为2006~2011年,应用最多的是智能组卷。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集中在2007~2012年,人工智能不断从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发展,智能教学系统也伴随新技术的出现而改善升级[4]。数据挖掘在教育领域中的突现出现在2007年,一直延续至2015年,是所有前沿关键词中时间跨度最长的,能够应用于远程教育、高等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以及智能教学系统、教学评价系统、教学辅助系统等多种类型的教学系统,为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2聚类分析本研究针对关键词网络通过对数似然率算法(Log-LikelihoodRate,LLR)进行聚类,并以该类中LLR算子取值最高的特征词的名称作为聚类名称,得到聚类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共得到12个聚类,本研究将这12个聚类进一步归纳为三大类:教育领域中采用的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产物、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理论的影响,下面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对各聚类内容进行分析。(1)教育领域中采用的人工智能技术——6个聚类#0人工智能聚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有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三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VR虚拟现实教学模式探索——以警务实战训练应用为视角[J]. 尹伟,姬艳涛. 公安教育. 2017(11)
[2]面向智能终端的校园教育互联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 贾宁. 计算机科学. 2017(S2)
[3]教师该如何应对“新技术热潮”[J]. 奚骏. 人民教育. 2017(20)
[4]虚拟现实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卢梅丽,龚昕. 教育现代化. 2017(39)
[5]人工智能2.0重塑学习的技术路径与实践探索——兼论智能教学系统的功能升级[J]. 陈凯泉,沙俊宏,何瑶,王晓芳. 远程教育杂志. 2017(05)
[6]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J]. 本刊编辑部. 今日教育. 2017(09)
[7]睿易云教学——引领教学大翻转[J]. 季友勇. 人民教育. 2017(12)
[8]直击高考人机大战:技术、争议与人族胜利[J]. 允中,量子位. 智能机器人. 2017 (03)
[9]PST视角下智能导师系统的设计与新发展——以句酷批改网为例[J]. 刘清堂,黄景修,雷诗捷,吴林静,毛刚. 现代教育技术. 2017(05)
[10]网络学习空间的系统构成与功能演变——网络学习空间内涵与学校教育发展研究之二[J]. 贺相春,郭绍青,张进良,郭炯. 电化教育研究. 2017(05)
硕士论文
[1]基于人工智能的考试系统研究与实现[D]. 黄海.西南交通大学 2015
[2]关联规则分析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冯黎.兰州大学 2009
[3]基于遗传算法的组卷研究及题库系统实现[D]. 余红朝.重庆大学 2008
[4]嵌入式仪表设计专家系统推理机设计与实现[D]. 方毅.浙江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843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3584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