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响尾蛇双模式细胞模型的图像融合
本文关键词:改进的响尾蛇双模式细胞模型的图像融合
更多相关文章: 图像融合 感受野融合模型 红外图像 可见光图像 中心-环绕受域 双模式细胞
【摘要】:由于基于经典Waxman融合模型得到的伪彩色融合图像目标不够清晰,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感受野融合模型。对红外图像和可见光图像分别进行了ON对抗增强和OFF对抗增强;将红外ON对抗增强图像馈入中心-环绕感受野模型的中心兴奋区域,可见光OFF对抗增强图像馈入环绕抑制区,得到融合图像的B分量;将红外OFF对抗增强图像馈入中心-环绕感受野模型的环绕抑制区域,可见光ON对抗增强图像馈入中心兴奋区,得到融合图像的G分量;将可见光ON对抗增强图像直接作为融合图像的R分量;然后,输出RGB伪彩色融合图像。最后,用Waxman方法和本文提出的方法分别对两组源图像进行融合,并用信息熵和平均梯度对融合结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采用提出的模型,第一组融合图像的信息熵和平均梯度比Waxman融合模型分别高出0.314 6和0.004 1,第二组融合图像的信息熵和平均梯度比Waxman融合模型分别高出0.255 1和0.002 7。得到的数据显示本文提出的融合模型的融合效果优于经典Waxman模型。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关键词】: 图像融合 感受野融合模型 红外图像 可见光图像 中心-环绕受域 双模式细胞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No.61201368)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科学技术研究计划资助项目(No.吉教科合字[2015]第484号)
【分类号】:TP391.41
【正文快照】: 1引言图像融合是通过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源图像的信息,得到同一场景或目标更为准确、全面和可靠的图像描述[1]。目前关于图像融合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像素级、特征级或决策级的图像融合算法的探索上[2-5]。近年来,有部分学者提出了通过模拟生物视觉成像机制实现图像融合的方法[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思;张俊举;袁轶慧;常本康;;图像融合的开窗处理技术研究[J];兵工学报;2009年04期
2 吴仰玉;纪峰;常霞;李翠;;图像融合研究新进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01期
3 韩瑜;蔡云泽;曾清;;图像融合的客观质量评估[J];指挥控制与仿真;2013年04期
4 王忆锋,张海联,李灿文,李茜;夜视图像融合研究的进展[J];红外与激光工程;1998年02期
5 朱炼;孙枫;夏芳莉;韩瑜;;图像融合研究综述[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4年02期
6 刘志镜,杨海英,张小平;基于空域中的图像融合算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2年09期
7 夏明革,何友,唐小明,夏仕昌;图像融合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舰船电子工程;2002年06期
8 温学兵;纪景娜;;一种基于图像融合的混合去噪方法[J];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苗启广;王宝树;;图像融合的非负线性混合模型与算法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5年09期
10 赵永强,潘泉,陈玉春,张洪才;基于偏振成像技术和图像融合理论杂乱背景压缩[J];电子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德坤;龚俊斌;马佳义;田金文;;一种车载的红外与微光图像融合系统设计[A];第九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王芳;吴谨;;基于小波的图像融合算法研究[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胡学龙;沈洁;;一种基于中值金字塔的图像融合算法[A];2008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赵向阳;杜利民;;基于数据提纯的图像融合[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杨志;毛士艺;陈炜;;基于多分辨率局部峰度熵的鲁棒图像融合算法[A];中国航空学会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全国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王曾敏;杨兆选;丁学文;何英华;陈杨;于渊;;图像融合与压缩算法在动态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中的应用[A];第一届建立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5)论文集[C];2005年
7 潘泉;赵永强;张洪才;;基于像素层图像融合的偏振图像计算方法研究[A];第二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陈怀新;吴必富;;机载成像侦察的图像融合技术[A];中国雷达行业协会航空电子分会暨四川省电子学会航空航天专委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9 成尚利;吕中伟;何俊民;;基于小波变换的PET/CT图像融合[A];第四届全国中青年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汤志伟;王建国;赵志钦;黄顺吉;;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算法[A];第九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99)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鸣;军工巨头中光学集团欲“影”响世界[N];中国电力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萌;多曝光图像融合关键技术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费春;基于智能优化和视觉显著性的图像融合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段昶;基于Shearlet的图像融合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史立芳;大视场人工复眼成像结构研究与实验[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高国荣;基于Shearlet变换的图像融合与去噪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王娟;基于城镇影像的Contourlet域图像融合算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7 李奕;图像融合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8 宋乐;异源图像融合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9 胡旺;图像融合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杨翠;图像融合与配准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丽;基于RF5框架的多小波图像融合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王坤臣;基于二代Curvelet变换的图像融合算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宁;多DSP并行系统图像融合算法设计及优化[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陈云川;红外与微光融合的实时信号处理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张泽;基于NSCT变换的压缩感知图像融合优化算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6 陶媛媛;红外与微光融合夜视系统性能评价[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7 李蕾;抗混叠轮廓波变换的性能研究及图像融合去噪应用[D];山东大学;2015年
8 米艳芹;基于区域和多尺度的图像融合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唐诗;基于多尺度变换的无源毫米波图像融合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李龙龙;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图像融合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366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1036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