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南京廖华
本文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龙源期刊网
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作者:张小川 涂飞 王森 徐传运
来源:《计算机教育》2013年第16期
摘要:分析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问题,提出3种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实践教学体系模式,指出具体的校内、校外实践模式对其他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实践能力;软件工程;教学模式;校企实践教学基地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技术开发类和技术管理类专业。其中,技术开发类专业人才是指需掌握系统分析、设计、编程及测试的技术、方法与工具,了解现代软件开发过程,能够进行大型软件开发的专门技术型人才,如系统分析师、架构设计师、程序员、测试设计师或工程师等;技术管理类专业人才是指需了解软件开发过程和技术并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掌握专门的技术管理方法和技能的管理型人才,,如项目经理、配置经理、质量经理和过程工程师等。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在信息技术学科中,软件技术开发类人才一直是就业市场的主力军,合格的软件开发人才供不应求。因此,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软件开发相关专业,软件工程专业无疑是其中的主力专业之一。然而,从用人单位看,许多应届软件专业毕业生并不能立即适应软件开发技术岗位的要求,动手能力弱、实践能力不足,需要用人单位的二次培训或参与一些社会机构的再培训。可以说,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已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现实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重庆理工大学软件工程系在教学改革中,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校内、校外教学资源,为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不足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重庆理工大学软件工程系根据自己办学特点,遵循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规范和IEEECC-SE,以市场需求为驱动,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软件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引进企业办学;坚持推进课程学习与实训相结合,毕业设计与实习相结合,设计了重庆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2011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科学与工程双重教育特性,以及重庆理工大学所确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大四设置为学生实践与实习时间,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供了完整的1学年发展空间;并根据自愿和办学资源情况,为学生提供了如下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个性化培养。
(1)“3+1”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实训,每学年包括秋、春和夏3个长、短学期。该模式利用企业资源,引入系列实际工程项目,联合IT企业共同开设为企业定
本文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70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117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