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软件论文 >

光声断层成象系统设计及其生物医学应用

发布时间:2018-02-27 22:19

  本文关键词: 光声断层成像 声速分布 双对比度光声成像 成像视角 侧向分辨率 出处:《南京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光声断层成像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将传统声学成像和传统光学成像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医学成像技术,利用生物组织的光吸收系数作为主要成像参数,通过重构算法重构出图像,因而重构出的图像具有高对比度;同时,相关生物信息的物理载体是超声波,因此,这种光声成像与现有的超声成像技术类似,可以在深层组织中获得高分辨率的影像;在安全性方面,这种技术采用了低功率激光作为信号激发源,不会产生电离辐射,对生物体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基于上述因素,光声成像技术在光学、声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而持久的关注。目前生物医学光声成像技术面临的一大挑战在于:现有的图像重构方法是建立在被测物体为声参数均匀介质这一假设前提上的,然而实际应用中,生物组织均为声参数不均匀介质。此外,光声断层成像多用于软组织,如血管、乳腺等,而在硬组织中则很少涉及,因此,关于光声断层成像在硬组织中的成像效果的研究则十分的必要。另外,传统的光声断层成像系统所使用的超声换能器具有不能兼顾侧向分辨率和成像视角的问题,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提高光声断层成像的成像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围绕光声成像基本机制和声波的传播特性,利用数值模拟、样品实验等研究手段,对如何提高不均匀介质中的光声断层成像的成像效果和光声断层成像在硬组织中的成像进行了详细研究和深入讨论,并根据理论结果设计了非对称矩形换能器。本文的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光声断层成像概述:概述了当前主流的生物医学成像方法,讨论了光声成像相比于这些成像技术的优点,综述了生物医学光声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趋势。第二章光声断层成像控制采集系统设计(系统硬件设计):根据光声效应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情况,搭建了基于单个超声换能器的光声断层成像平台。并通过仿体实验验证了所搭建平台的成像效果和相关性能指标。第三章光声断层成像声学探测系统设计:在光声断层成像系统中,传统的超声换能器有着侧向分辨率和接受视角不可兼得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从换能器的指向性和接收视角理论出发,计算得到了换能器尺寸参数对其在成像平面和侧向成像效果的影响,并设计了非对称矩形线聚焦换能器。第四章光声断层成像重构算法:首先分析了光声断层成像的理论基础,包括光声信号的激发机制和生物组织光吸收系数分布的重构方法。其次,介绍了以光声信号频谱斜率为参数的重构方法,以及考虑到换能器成像视角及声波散射的重构算法。第五章针对目前的多数图像重构算法都是建立在"组织内部声速均匀分布"这一假设之上,我们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将超声断层成像与光声断层成像相结合的方法,以此提高光声断层成像在声速分布不均匀组织内的成像质量。第六章光声断层成像系统的生物医学应用:我们提出了一种双对比度光声断层成像的成像模式用于对人类牙齿进行无损检测。其中,B模式光声成像和生物组织的光吸收系数有关,其成像参数是生物组织相应光声信号的幅值。S模式光声成像和生物组织的微结构性质和机械性质有关,其成像参数是生物组织相应光声信号的频谱斜率。第七章总结与展望:对本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在本文工作的基础上,对未来计划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展望。综上所述,本文以光声断层成像系统及其应用研究对象,利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实验、样品实验等多种手段开展研究,有效改善了光声断层成像在声速不均匀介质中的成像效果,并成功将光声断层成像技术应用于检测牙齿早期疾病。此外,设计的不对称矩形换能器也提高了光声断层成像系统侧向分辨率和成像视野。本文的研究内容,从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的角度均具有一定的意义。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above - mentioned problems , it is necessary to reconstruct the imaging effect of photoacoustic tomography and the imaging effect of photoacoustic tomography in hard tissues . The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photoacoustic tomography , including the excitation mechanism of photoacoustic signal and the method of reconstructing optical absorption coefficient of biological tissue .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318;TP39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臧友松,王连杰;红外光声显微镜及其应用[J];红外技术;1985年02期

2 明长江;王连杰;;激光光声技术应用研究的若干进展[J];红外技术;1988年03期

3 左伯莉;杨静韬;易良平;戴金水;朱清理;;气相色谱—红外激光光声检测器的研究[J];应用激光;1993年01期

4 享耳;激光光声技术的一些应用进展[J];光电子技术与信息;1996年01期

5 ;其它相关学科与技术[J];电子科技文摘;2003年04期

6 黄黎红;光声技术在电子器件中的应用[J];机械与电子;2003年01期

7 明长江,刘耀田,陈传文,王文韵;差动式光声检测及其应用[J];激光杂志;1984年01期

8 陈涛,苏国锋,袁宏永;光声和气体滤波技术相结合的CO探测方法[J];传感技术学报;2004年02期

9 彭琛;刘先勇;蒙瑰;郑成坤;;DFB LD在光声气体检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红外;2011年11期

10 徐晓辉;李晖;谢树森;;聚焦光声鲜红斑痣诊断技术的模拟实验研究[J];光电子.激光;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炎炎;;基于稀疏轮廓扫描的滑动焦点光声显微成像方法[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2 邢达;;内源分子特异性吸收的光声无损医学影像技术[A];“广东省光学学会2013年学术交流大会”暨“粤港台光学界产学研合作交流大会”会议手册论文集[C];2013年

3 张建;袁毅;杨思华;邢达;;光声内窥成像[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4 袁毅;杨思华;邢达;;基于振镜扫描的光声显微镜用于细胞和血管成像[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5 邢达;;生物组织的光声与微波热声成像技术[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6 向良忠;杨思华;邢达;;光声、热声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7 曾吕明;刘国栋;邢达;杨思华;;基于光声技术的脑结构成像研究[A];2007年中国青年光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邢达;;在体多维度光声分子成像的生物医学应用[A];第八届全国光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光声智能火灾探测技术实现火灾早期探测[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建宁;基于声学超透镜的光声显微成像亚波长分辨率技术研究[D];中北大学;2015年

2 赵斌兴;基于压电检测的光声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封婷;光声分析方法在骨质定性和定量评估中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4 李方浩;基于光声机理的激光微驱动机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彭东青;面向前列腺癌诊断的聚焦式光声扫描成像原理与技术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6 刘炎炎;光声显微成像的灵敏度提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王慧;多尺度光声显微成像用于在体微循环的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刘婷;基于稀疏采样的光声显微成像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9 胡斌;稀土固态配合物的光声位相分析及新型光声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10 李勇;椭球生物颗粒光声波产生的理论及数值计算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井祥玉;生物组织的光声和热声成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刘译阳;腻子漆房气体和粉尘的光声复合检测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3 杜怡;光声显微成像信号的时频分析和去噪[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4 金秦;波长调制光声检测系统的光声池优化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5 韩朵朵;血管内光声图像重建算法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6年

6 曾光;声学分辨率光声显微镜系统设计与实现[D];中国计量学院;2016年

7 程姝娜;光声显微成像系统应用的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曾吕明;光声和热声成像系统及图像重建算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曾文平;光声技术用于层析成像的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0年

10 赵登吉;基于光声原理的无创血糖测量及其实验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445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15445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1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